带给人们幸福感的水晶饼

分类: 散文随笔 |
白色的玉兰花开了,粉色的桃花开了,紫色的梧桐花儿也开了,温文尔雅的春天又来到了人间。父母亲就在花丛中微笑,在群山中安眠。在晨光熹微时,在夜色阑珊时,轻轻地走近我。在梦里,在灵魂深处长相依长相守,笑语盈盈,关切深深,这样的日子有十多年了。春天来了,清明节也就快到了。洒一杯酒,插一枝春,到亲人坟前流下一行清泪,寄托一片思念。这两天家属嚷嚷着要到八仙庵去买贡品和纸钱,因为婆婆去年也仙逝了。我急忙叮嘱他:“别忘了到西大街德懋恭食品店买几盒水晶饼回来,给老人献上,咱妈咱爸最爱吃水晶饼了。
结果水晶饼勾起了家属童年的记忆,他说:“我姥爷也爱吃德懋恭的水晶饼,姥爷吃水晶饼时就像是一幅画。甘肃老家的院子里有棵高过院墙的桂花树,满院子都被绿荫笼罩着,花香弥漫着。姥爷就提着小手炉小铜壶,煨着热茶,烤着水晶饼,细嚼慢咽。有时在午后,有时在月下,落花纷纭,一地金黄。姥姥则坐在一篮子核桃或者一堆毛栗子旁边,有时晾晒,有时剥皮;有时和姥爷对饮一壶茶,一起品尝桂花一样清香酥甜的水晶饼。丰收的喜悦和水晶饼的美味让两个老人感到很欣慰,古铜色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树上的麻雀闻见了香甜的点心味,都群聚在姥爷、姥姥脚下。姥爷、姥姥也就故意把点心的酥皮和甜馅捏成小渣渣,撒在地上。麻雀走了,鸡群又来了……还有很多小蚂蚁排着队把地上剩下的粉末状的小颗粒往洞里运。“它们都不知道这水晶饼来得有多么珍贵,每年中秋节前,母亲都要先座火车,再转汽车,下了汽车还要翻山越岭,千里迢迢地把水晶饼送回来。其实,最先嚷嚷着要吃水晶饼的不是姥爷、姥姥,而是顽皮捣蛋的我。”
家属扑闪着大眼睛,声情并茂地给我讲述着童年的故事,水晶饼带给他的幸福无法忘记。
当然,关于水晶饼我也有故事,而且不逊色与他。相较与他的幸福更深沉些,他过中秋,我过大年。不过都是发生在三代人身上的故事。他在甘肃,我在关中。其实,大江南北,黄河东西,哪里没有水晶饼的故事吗?史载德懋恭水晶饼食品商店创建于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至今已有150年的历史了。150年来,德懋恭水晶饼行销全国各地,以良好的信誉和美好的传说吸引着全国人民的味蕾。就连食遍玉盘珍羞的慈禧太后,也曾闻香停车,大加赞赏,钦点为“贡品”。
水晶饼的故事,不仅连着古今,而且连着中外。如今,出国,归国,馈赠亲友,水晶饼这一特色美食必不可少。因此,水晶饼的故事连着你我他,故事里套着故事,故事中还有故事。
2013年的冬天,我写了篇《黄土高原上过大年》的艰辛,在西安日报上发表了,还得了两次奖。其实这篇文章里虽然没提水晶饼,但水晶饼却在其中唱着重头戏。
过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尤其是童年的时光,喜庆而热闹,在农村就可以用盛大来形容了。除了喜庆的窗花,火红的灯笼、震天响的鞭炮,还有喜气洋洋的秧歌队和社火队,有的村庄还唱大戏。人人走亲戚,户户喝新酒。常常门外鹅毛大雪纷飞着,帘内却是红烛摇曳,把酒言欢。
都悦耳,全家人蜂拥而出。因为回来一次不容易!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少陵塬是一座几千米高的土山,而且必须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沿着羊肠小道盘旋而上。两手空空的行人从塬下走到塬上都气喘嘘嘘,大汗淋漓。然而我的父母亲要在过年时节把丰厚的礼品带回故乡。因此自己的脊背上总是背着一座山,还要爬上一座山。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爬上山顶的那一刻,见到亲人的喜悦以及车头上的猪头肉和水晶饼引来乡亲们羡慕的眼光时,我们感觉自己像是凯旋的将士,心里美滋滋的,那种幸福和自豪感涤荡全身,来时的沉重与艰难也顿时烟消云散了。
如今,地方上已经把羊肠小道开辟成宽阔的柏油马路,地铁四号线也通到了家门口。安居乐业的人们将在政府建造的高楼大厦里幸福的品尝着水晶饼。(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