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老街: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
(2021-07-27 21:12:06)分类: 散文随笔 |
文/崔灿
去过榆林古城的游客基本上都记住了榆林老街,也都为这条老街能保存至今而庆幸不已!这条老街雕梁画栋,粉丹漆彩、飞檐翘角、楼阁相望、衙署相连,古香古色,古街古巷,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而且还有西洋建筑钟楼,皇帝行宫凯歌楼,令人耳目一新。无论是在明媚的春光里,炎炎的烈日下,还是黄叶枯萎的秋天,白雪皑皑的冬天,老街都是那么精神抖擞,巍峨壮观、鲜艳明丽,熠熠生辉。很难想象五六百年前,北望大漠风光,南眺黄土高原,粗犷苍凉的榆林城里能有这样一条流光溢彩,繁华兴盛的街市。
老街坐落在榆林市区内,毗邻榆林最繁华的商业街,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全长约1.65公里,是一条集杂货、商品、餐饮、服务、文化、旅游、古建筑为一体的历史老街(又称古街)。榆林老街始建于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素以“南塔北台,六楼骑街”建筑格局和明清风貌街区、四合院建筑的特色闻名天下。
“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是这里口口相传的故事。“南塔”即城南榆阳桥东侧的凌霄塔。“北台”与“南塔”相对,是指位于城北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的镇北台;“六楼骑街天下名”说的是在老街上横跨坐落着的六座古楼,南起南门口,北至鼓楼,依次排列着:鼓楼、凯歌楼、钟楼、星明楼、万佛楼、文昌阁6座明清建筑风格的楼阁。
镇北台位于榆林城北4公里的红山顶上,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大的一个瞭望台,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因其地势险要,巍峨挺拔、控南北之咽喉而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台”。 镇北台呈方形,共4层,高30余米。台基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64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镇北台依托万里长城,曾经肩负起了榆林地区八百多公里的边防重任,肩负起了维护和平,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往来的使命。
如今,镇北台不仅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登临镇北台,极目远眺,千百年前的长城遗址散落在镇北台周围,那些断垣残壁,荒凉的土堆,通向远方,漫无边际,历史的沧桑无不显示着悲壮的雄浑。
凌霄塔亦名文笔塔,始建于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原为榆阳寺中之塔,寺在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被毁,只有凌霄塔历经风雨,巍然屹立。
塔为楼阁式八角形13层砖石结构建筑,琉璃莲花宝顶。塔高30米,周长33米。一至五层砖砌踏步,六层以上有木扶梯可登上塔顶望远。二层以上每层有4个窗口,层层飞檐之上悬挂风铃,随风摇荡,叮当作响,清脆入耳,自成风韵。
鼓楼,又叫谯楼。建于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1975年被毁灭,2006年复建。城台为砖砌崇台,拱洞四通。楼高二层,分南北两院,各有配殿,南院原有牌楼一座。二层悬挂一面大鼓,遇准点辰候,击鼓传时。过去,城内军士闻鼓而早操,城内民众闻鼓而营商。
凯歌楼,建于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原名怀德门。1975文革中被拆毁,2006年复建。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武宗朱厚照巡视榆林时,曾在楼上驻跸,命名为太乙神宫。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巡抚姚谟改为凯歌楼。
楼基为砖拱洞门,南北通达大街。楼基高约8米。上有二层木楼建筑,分南北两院,两院各立旗杆一对,南院有牌楼一座。楼之四角均有钟鼓角楼。相传旧时边塞战争结束时,往往在此举行祝捷、献俘、庆功等活动,故有凯歌楼之名。
钟楼,建于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楼为近代西洋建筑风格,顶部装饰有钟表。南北两面各有四根水磨青砖圆柱,四面设有欧式门窗。楼顶中心建有木质重檐八角亭,亭内悬挂一口报时大铜钟,故名“钟楼”。楼高三层
24米 ,悬挂着的匾额石刻为民国榆林著名书法家李堂、白介微所书:"蜚英腾茂" "北临雁塞"
钟楼有一个传奇的故事,据说在抗战期间,每当日军空袭榆林,楼顶就会钟声大作,城内百姓纷纷躲进防空洞,借以逃生。
星明楼(又称新明楼)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据说原有鼓楼明显偏北,又修南鼓楼即新明楼。《榆林县志》载:“榆城之楼著名者五,惟新明楼独秀。”秀在它的“新”。“新”则与其它楼完全二样,悉为木头结构。“明”就是要能立于楼上看到日、月、星;楼柱二十八根,象征“二十八宿”;楼顶十字歇山,寓意日月交辉;还有重檐三滴水,蕴含天、地、人。传说,官府将建楼之差交给当地著名木匠李申提,他得到仙人瑶池天官的指点,依照仙人送的蛐蛐篓模型建造了新明楼。
星明楼共三层,高20米,整个建筑全部为木料卯结而成,梁架精巧,结构合理。星明楼底层分列四个砖石台基,每个台上排列七根粗壮的松柏木柱,支撑着高楼的全部重量。楼顶无一根横梁,三层楼阁皆为斗拱逐层互相叠接,楼体四面飞檐外翘,宏伟壮丽。
万佛楼,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一楼南北各有四根立柱直通二层额枋下,还有十四根廊柱环列,这些柱子支撑了整个楼体的重量。二层通殿内供奉有20公分高的佛像近万尊而得名,寓“万佛生万福,福德聚汇,广如大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无穷无尽”之意。楼高三层,底层为巨砖砌筑的四孔拱洞式结构,呈长方形。楼基长近30米,宽18米,高9米。楼基上建二层木质结构楼阁,分南、北两院:南为孔雀明王殿,北为观音殿,两院东西各有三楹配殿。二层主楼均为斗拱飞檐,四角克举,明廊回护。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观音菩萨成道日在此举行盛大庙会,笙鼓盈耳,仕女如云。
文昌阁,因其楼基平面为方形,俗称“四方台”。文昌阁建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1958年被拆除,2006年复建。文昌阁石台奠基,底层为十字形通道。全楼共有4组28根立柱,支撑楼体。楼分三层,顶部为十字歇山。阁上二层为文昌殿,供奉文昌帝君神像;三层为魁星楼,供奉魁星神像。相传二者均为掌管人间文运、官运的神祗,因此备受文人学士尊崇。
三层楼檐下均悬匾额,分别为“五星会垣”
一条老街,在一条中轴线上除了坐落着六座古楼、还坐落着四座牌楼,可谓是“十全十美”了。这种交相辉映、移步换景的布局在全国60个历史文化古城中独一无二,为人称道。除了这六座古楼外,老街上还有一些建于明清时代的衙署、庙宇、府邸、和一些书画、古玩、当铺、粮店、古旧书店等老店铺,就连一些民居也是正宗的京式四合院。可以想象500多年前的明朝老街是何等的繁华兴隆!难怪明武宗驻跸榆林时高兴地对随从说:“榆林真乃小北京也!”从此,“榆林,小北京”的赞誉被传承了下来。
无独有偶,半个多世纪前,著名作家老舍发出了同样的感慨。据记载1939年秋先生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代表的身份走进榆林城,目光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惊奇地写出了《绿树清泉的榆林》一文。文中写道“长街十里,城扁街宽,坚厚的墙垣,宽敞的庭院,铺户家宅,都略具北平的局面。”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榆林一直是守边重镇,其地位与重要性不亚于北京。当然,这里所说的,不是从政治、经济、文化这个角度为出发点的,主要是从边疆重地这个意义上来说的。榆林地区属于秦朝的上郡,蒙恬和扶苏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曾经率领30万大军在这里开始修建北部边疆地区规模最大的防御工程,威慑匈奴,这就是闻名天下的万里长城。清朝以前他一直雄壮威严,铜墙铁壁、固若金汤,发挥着抵御侵略保家卫国的作用。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秦人又 “堑山堙谷”修筑秦直道,以连接秦都咸阳与长城。秦直道,榆林是必经之处。秦朝以后,汉朝的金戈铁马依然通过直道对匈奴进行着军事管控。唐宋以后更多的是商贸往来,文化交流、互通有无、通婚联姻,民族融合。昭君出塞、文姬归汉、公主和亲等都是在这条道路上马蹄声声,渐行渐远。
榆林建城五六百年了,古城始建年代约为明洪武初年(公元1370年左右)。由于军事需要以及沙漠的侵入,城址进行了三次较大的扩展,即文献中的"三拓榆阳"。几经修拓,到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东西南中共建城楼14座,东门、南门建有瓮城,兼设千金闸,与城墙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榆林城墙 “顶宽3丈、底宽5丈、高3丈6尺”,高度约12米,超过北京城11.6米的高度。榆林古城唯独没有北门,北城墙上只建了一座高大的镇北楼,以此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入。
近年来,经过维修和加固,如今老街外的城墙高大雄壮,尽显当年雄关重镇的恢宏气势。历史上榆林还是首都北京的安全战略屏障。榆林是全国唯一由皇帝钦定城墙高度可以超过北京的城市。此外,榆林雄关的表述还体现在老街里的几个牌坊和古楼上的文字,比如:“北临雁塞”“难控乌延”“镇远门”等。也体现出榆林人对家乡的敬仰与尊崇。
说榆林是“小北京”还体现在“榆林城内长街短巷,青砖铺就,纵横连缀的一个个明清四合院”。据史书记载,明清时榆林城区尚有四合院千余座,到了20世纪80年代,城内仅存四合院700余座,其中具备基本规模的不足百余座,而保存比较完整的则不足10座。保存完好的四合院建筑考究,其门楼,院墙、照壁、正庭、厢房,布局完整。院墙和照壁上都有精美的富寓吉祥意义的花鸟鱼虫、动植物以及山水人物。整座房屋,精雕细刻,不仅体现在砖雕上,还表现在门窗上的木雕,房檐上的瓦当,房顶的五脊六兽等处。
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标志性的建筑物窑洞在老街东城墙边上也能看到,四合院和窑洞这种庭院宽敞的居住方式,越来越受到蜗居在高楼大厦里居民的喜爱、羡慕和向往,也能勾起老年人深深的回忆和浓浓的乡愁。
其实榆林老街如今已经是一条繁华的商业步行街,除了古香古色、古风古韵外更多的是现代人的生活气息。老街上不仅有时尚的茶楼、还有小酒吧、咖啡屋、珠宝店、工艺品作坊、花店以及各种食品店、服装店、理发店等。转一圈老街,吃的、喝的、穿的、戴的,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的东西,几乎在这里都能找到,而且很多地方特产集中在这里,比如吃的炖羊肉、羊杂碎、荞面饸饹、榆林豆腐、碗托、洋芋丸子、果馅、马蹄酥等等,应有尽有。可以说转一圈老街,就领略了榆林风情、陕北的特色。
节日的老街更是熙熙攘攘,有声有色。每到周末或逢年过节,街道中间还会有秧歌队盛情的表演。届时,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上百人的秧歌队,人人穿红挂绿,花伞颠簸,彩扇翻飞,在伞头的带领下,在铿锵的鼓乐伴奏下,秧歌队变幻着各种队形,在人群中欢快地扭来扭去。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喜庆的笑容,一条街上流淌着喜庆的音乐旋律,人头攒动的观众倍受感染,倍添喜庆,兴高采烈。平日里,在这里能听到活泼奔放、挥洒自如、火辣辣的信天游以及激扬粗犷、富于变化,说似唱,唱似说,说唱相间,故事性、戏剧性都很强的陕北说书;还能听到缠绵婉转、华丽细腻,令人销魂的榆林小曲。年轻的姑娘们、小伙子们有时也乐意放开嗓子唱几首流行歌曲。大家多半是三三两两,吹拉弹唱,自娱自乐,赢得不少人围观。
老街也有安静下来的时候,也有寂寥的时候。但这个时候,你能看到另一种温暖的情调,温馨的场面。每日,薄雾初开,晨光见晓,老街上空空荡荡还没有几个行人的时候,孩子们就要上学了,有背着小书包蹦蹦跳跳自己去上学的,也有大人牵着小手送去的。中午,阳光穿过绿荫,照在下象棋的几个中老年人身上,他们端着茶杯,悠闲的在棋盘上拼杀,但全无敌意,始终微笑着。茶香味、花香味,在整个街道上氤氲弥漫着,时不时会有几片树叶落在他们头顶上,轻轻的,下棋的人全无察觉,却在享受着春色的抚摸。夜晚,忙碌了一天的老街人茶余饭后,商铺之间、邻里之间的男男女女说说笑笑,亲亲热热拉着家常话,传递着生意的信息,明天是无限憧憬的日子,期待中的未来总是那么美好。东边还有一家老人在门外搂着孩子讲故事,孩子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把故事带进梦乡里去了。
这些都是十几年前,姑姑带着我们在老街上散步的时候看到的场景,那时老街上还能看到马车穿过,甚至有农人赶着羊群,还能听到充满家乡话沿街叫卖糖葫芦的声音。自行车、三轮车、摩托车、小轿车,在街上都有穿梭,都有停靠。灯红酒绿的店铺外,临时摊点、零散商户也不少。众生万象,这里都有。“清明上河图”在身边拉开了长长的画卷。
记忆中的老街,幽深,漫长,风光无限。可是,似乎还有很多我没有看到的地方,没有听到的故事。据说隐藏在老街大大小小的巷子竟有数百条之多。老街不远处的梅花楼、普惠泉……又是多么令人向往!但是,无法一一走过,去认识那里的过去,了解那里的繁华与凋谢。一条老街深不可测,耐人探寻。只好把希望寄托与下次再来!到老街好好逛逛,和老街深度对话。
蔚蓝的天空下,榆树成荫,朱红色的门窗,青色的砖瓦,记忆中的老街总是那么耀眼,那么亮丽!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过:“城市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结识了一个城市之后,总会问一问这个城市的由来,有的城市没有留下童年的痕迹,它的历史仅存于空洞的文字记载中;有的却活生生的遗存至今——这便是城中的老街……一个城市由于有了几条老街,便会有一种自我的历史之厚重,经验之独有,以及一种丰富和深切的乡恋。如果哪个城市还有条老街,那就是一件传家宝!”榆林老街正是这样一条古色古香,有着深厚岁月记忆的老街。
(发表于《视界观》杂志2020年4月总第6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