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气回肠的《叶落大地》
(2015-05-14 17:28:47)
标签:
育儿 |
分类: 文艺评论 |
认识吴文莉老师是间接的,读老师的长篇小说《叶落大地》确是直接的。很早就欣赏老师的书画,那一幅幅作品是工笔和写意的融合。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轻盈曼妙中夹杂着吴老师的禅意和智性。后来又听一个生病的朋友说:“自己有病了要住院,打工没挣多少钱!保住眼睛要花很多钱,吴老师主动要求资助他”。这份助人为乐的高贵品德感动了病人也感动了我。因此拨通了吴老师的电话,以后又有了见面的机会,读书的机会。我庆幸在茫茫人海中结识了这样一位清丽脱俗、温文尔雅、善良谦逊的老师和朋友。
《叶落大地》出版后,朴素、平易的吴老师既没有大肆炒作,也没有在媒体上连载,只是在一个下着雨的诗意清晨,把她的作品送给文友们。然而出版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是陕西乃至全国文坛2015年一部重要的收获。”太白文艺副总编韩霁虹在编辑手记《在午后金色的阳光里》如是说;电视台也看好了这部作品,不久的将来她将以电视剧的形式展现给观众。
“冬莲脸上的皱纹在阳光底下竟像黄土地里熟透的麦子一样,闪动着动人的金色光彩。”这是45万字长篇小说的最后一句话。这闪动着动人的金色光彩一直照耀着我读完了这部作品,能写出这样一部厚重的作品,没有决心和毅力;没有非凡的小说驾驭能力;没有对农民的一份爱心是无法完成的。在陕西读过很多关于写土地和农民的厚重作品,但大部分都是男性作家,比如柳青的《创业史》,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秦腔》,他们的作品也大体都以男人为主人公。看到一个女性作家写农民,写土地,并且以女性为主人公令人高兴,也耳目一新。
齐鲁文化与三秦文化早就水乳交融,一脉相传,相得益彰。因此山东人,山东人的故事从古至今都不陌生——三秦人向往山东,山东人渴望三秦,因此有了陕西人移民山东和山东人移民陕西的历史与人们创造的文化。秦始皇称帝以后就开始接二连三的东巡,他向往大海,也憧憬着大海上有“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座仙山,在那里能够寻到长生不老的药。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出巡来到渤海边,水天相接,波澜壮阔的大海让他心胸也宽阔了许多,战事、奏章这些恼人的事情都烟消云散了。这么美好的地方他想与民共享,因此秦始皇在琅琊台下令:“徙黔首三万户与琅琊台下”,并免除这些移民12年的徭役。
秦汉之际关中之地就被称作“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沃野千里。”因此有了关中汉子不出外和关中女子不外嫁的民风民俗 。富庶肥沃的土地捆住了当地人的手脚,却迎来了外地人的目光。从清末到民国期间遭受灾荒的河南人和山东人大批涌入,在这片地广人稀的土地上开垦种植。大片大片的荒山荒地变成了绿色的海洋,那些曾经妻离子散留着眼泪的难民,在关中土地上安家落户,丰衣足食。因此有了“冬莲脸上的皱纹在阳光底下竟像黄土地里熟透的麦子一样,闪动着动人的金色光彩。”这样的语言,有了《叶落长安》和《叶落大地》这样厚重的两部长篇小说。无疑这部作品不是完全虚构的,潜伏着历史底线。作者也曾经多次到渭南地区北部的山东村和西安地区临潼、阎良的山东村去采访一些老人并深入乡村体验生活。从清末到建国百年的忧患与苦难就这样从老百姓的口中变成了吴文莉老师的作品。
《叶落大地》从一开始就撕心裂肺,荡气回肠。女主人刘公冬莲的丈夫被黄河水卷走,他卖掉了手中牵着的女儿,埋葬了丈夫的尸体。这个来自山东青州的女人怀着八个月的孕身,艰难的行走在逃荒的队伍中,在大家的帮助下含辛茹苦地走到陕西……45万字的小说移步换景,细节绵密,语言朴素,故事细碎。饱含着凄苦的眼泪,求生的不易于艰辛,过上好日子的历程就在朴素的语言里,细碎的故事中娓娓道来……老一辈的日子本来就是这样平凡而伟大啊。
山东青州是植桑养蚕的地方,是造丝织锦的地方,汉唐宫廷里的绫罗绸缎都是从青州运来的,并沿着丝绸之路一路远徙,中亚、西亚、东欧、西欧乃至非洲。对于青州在我头脑里一直是一块繁华富庶的人间天堂,还不了解青州人经历过如此的艰辛与苦难。读完这本小说不禁要向顽强的山东人致敬了,向山东人写出厚重的小说《叶落大地》致敬!
2015.5.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