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能有多少“扫厕所”的机会?
为卿画眉/文
在中国历史上,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繁荣过,“人才”也从来没有今天这样如潮般涌现过,教育是“功在千秋”的伟业,而如今凸现出的却是繁荣背后的不安,涌潮上面绚丽却一触即破的泡沫和伟业身后的质疑甚至声讨。而大学生就业问题则将这些矛盾和纰漏暴露无遗。
大学生船娘、大学生保姆、大学生清洁员、大学生卖猪肉、“豆腐西施”……大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感觉。原本默默无闻的职业因为有大学生的光临而频频出镜,仿佛小山村娶来洋媳妇。“不厚道”的大学生们害苦了那些搓澡工和清洁员。
可透过这些喧嚣,大学生求职求生存的辛酸和无奈又有谁能真正体会呢?辛苦长成的上好良材却被当做柴火棒子用,尴尬更无奈!其苦衷我很能理解。
03年,沐浴着扩招的春风,我考入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入校不久,有次谈到学校就业状况,学长说:不如以前了,不过考上研究生就好了,来学校做老师的硕士学校还负责给家属安排工作。从她满含羡慕语气里我明白了“研究生”是多么的耀眼夺目,我在心里也植下一个宏伟光辉的梦。
四年后,当我把追女朋友的时间都用在考研上,并以高出分数线五十分的成绩接到录取通知书时,研究生却已经沦落到只能做辅导员的地步,专职教师门槛提高到了博士。
今年六月,同实验室的小张研究生毕业。求职的经历令狼狈不堪,甚至跟男友商量:要不就去卖炒饭吧,校门口那几家生意都很火。并感叹:我都快没脸见人了。眼瞅着就“奔三”,且不说到了该结婚的年龄(总觉得高校扩招对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功莫大焉!)、且不说买房子,连糊口的职业都没有,还欠下一屁股学费,不能孝敬父母还要给家里增加负担,这令人不安、不忍。类似的情况不在少数。
专家们唾沫飞溅地讲着什么转变就业观念、调整择业心态,先生们站着说话不腰疼啊!口若悬河滔滔千里的关爱,实质上不过是“打酱油”。保姆都愿意去做,观念还要怎么转变?清洁员都十里挑一的去竞争,心态还要如何调整?谁不想能有块“用武之地”呢?可如今寻块落脚的地儿都困难,怎么用“武”?求学二十年,寒窗最后变成了寒心!
虽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但扩招政策的出台和不知悔改对今天举步维艰的就业形势负有最大责任,高校专业设置和招生结构的不合理更是雪上加霜。2001年开始,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凸显,匪夷所思的是大幅扩招却仍开展的如火如荼:从2001
年的114万很快飙升至
2009年的12万。形成鲜明对比却是就业率连年下滑,2001年80%,2009年则降为68%。即便这样的就业数字又有多大的可信度呢?当某领导在会上自豪的公布本院就业率的时候,连打呼噜的人都被爆发的笑声吵醒了。而更可怕的是有些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其政绩,明知道学校、院系作假,仍视而不见!
较之于扩招上的魄力,在解决就业问题上的虚弱令人愤慨,这种决策上不对称的考量,给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对知识的轻视、对人才的不尊重、对受教育者的不负责,严重违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基本法则。
以前某些地方政府号召农民种芹菜、大蒜等,并为此做大规模宣传,起初响应的很多,可丰收的时候,相关部门却要么无力找到销路要么就撒手不管,农民只能任其烂在地里,后来农民得出一个规律:号召种什么,千万别种什么。这种失信背后埋着很大的隐忧。这与今天的高等教育有诸多相似,在“指挥棒”的引导下,一颗颗种下的萝卜白菜,在收获的季节却要自寻销路,除了做思想安抚鲜有实质性的动作。这种短视造成的后果令人痛心疾首!
“大学毕业都找不到工作,看来,这书也没什么读的了”。这已是农村朴素而普遍的态度,笔者对此有切肤的感受。北京、重庆、湖北等地较大规模的放弃高考便是对盲目扩招的一记重重耳光。
如果没有成熟稳妥的解决方案去应对,就不要轻率出台后果难料的政策,在“树人”问题上更应该慎之又慎,不然,造成的损失与浪费,带来的矛盾和问题都难以估量!这种不负责,遗患无穷!而发现错漏却仍不思悔改,必将积重难返并酝酿更大隐忧。
扩招让大学的诱惑不在难以触及,降低门槛的象牙塔,耗尽更多家庭的多年心血,让无数人以多年青春作为代价去圆梦,可毕业时,让人感觉仿佛真就做了一场梦,梦里绚丽非常,梦醒后凄凉无比。
国家需要的是人才,但人才不等于大学生,不然在求职难的同时便不会有那么多企业感叹招不到合适的人选,大学也不是培养人才的唯一渠道,如果把花在扩招上的一些人力物力有针对性用于培养一些实用性人才上、用于一些对年轻人的职业技能培训上,我想在减少各种浪费的同时,高校也会减少几座高楼的负荷,教育也会在更流畅的呼吸中给国家增添更多大厦崛起的希望。
“天之骄子”们需要理想,但更需要生存,没谁喜欢“自我浪费”,可眼下的处境又有谁能底气十足的“我的青春我做主”呢?现在不是放不放的下颜面的问题,而是即便做好了扫则所、卖猪肉准备,可究竟有多少厕所可供扫,有多少猪肉可供卖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