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文化内涵是怎样演进的
为卿画眉/文http://news.xinhuanet.com/food/2007-08/17/xinsrc_12208041712490103196413.jpg
农历的七月七日,俗称“七夕”,又称乞巧节、少女节、双星节等等,发展到今天已被接纳为中国的情人节,与西方的情人节遥相呼应。但是中国的七夕节,人文气息远较比西方的情人节浓郁。而每当国人提及这一天时,都会联想到“喜鹊搭桥,牛郎织女”相会的美丽传说。一个节日,一个故事已经被连为一体。
那么这一节日和这一传说,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各种文化内涵,是怎样一步步形成并在华夏大地千古流传的呢?
在《诗经·小雅·大东》的后半部分写到: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其大致意思为:看那天上的银河。河水粼粼在放光。但见天上的织女。一天七次行路忙。虽然一天七次行路忙。却总也织不成美丽的花样。看那明亮的牵牛。不能来回驾车辆。
这是已知的关于牛郎、织女二星的最早文字记载。先人们仰望天河,看到二星隔河闪耀,激发出无穷的想象,并以浪漫的笔触将之生动地展现于笔端。不过,这里还没有提到二人的爱情。
“七夕”一词最早见于《岁华纪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在这里,已经隐约可见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端倪。在前人的基础上,想象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使鹊为桥”可谓是极富浪漫想象的意境。
与七夕节相伴而生的“穿针”、“曝衣”等习俗则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穿针乞巧”的可考记载,最早见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舆地志》也载有:“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蜘蛛)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同期的其它文献里也有与习俗相关的记载。
为人们所传诵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比较完整的版本来源也出现于这一时期。南朝梁殷芳的《小说》有这样一则故事:天帝之女织女,住在河东,年年机杼忙碌,天帝怜她孤独,于是嫁于河西的牛郎,然而,结婚后,织女却废织,天帝大怒,于是命织女返回河东,一年才能在七夕这一天与牛郎相见一次。这里面的织女,跟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还完美形象有些许出入。而且牛郎也不是人间的儿郎。
值此,七夕节,牛郎织女神话以及派生出其它文化元素得得到充实丰富和基本定型。不难看出,魏晋南北朝是这一文化体系发展演进关键时期。
推荐阅读:
谁是令杨玉环如坐针毡的玄宗宠妃
解析一个流氓能做成皇帝的深层原因
历史人物们奇异的“非正常”出生 出谋“火烧圆明园”的大汉奸
可使人“长生不老”的金缕玉衣 “朕”“皇帝”等帝王专用词的来由
收复台湾的第一人并非郑成功
被一口“吐沫”淹死的周幽王
谁是宋朝“文武兼备”第一人 王安石:史上最邋遢最溺爱的宰相
李清照鲜为人知的“轶事” 与皇后“青梅竹马”的第一外籍太监
现实中“二乔”凄苦的命运 孟浩然断送自己仕途的一句话
探秘武则天的“私生活” 历代君王“后宫佳丽”究竟有多少
历史上最“牛”的捐献者 汉武帝在晚年变昏庸了吗
历史上最流氓的开国皇帝 陶渊明归隐的真正原因
草船借箭的主角是诸葛亮吗
陈圆圆“最后结局”解谜
中国人最应该搞清的两个问题
《赤壁》之赤壁究竟在哪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