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浓墨重彩的悲伤 —《菊豆》的美学分析

(2008-12-28 18:53:26)
标签:

文化

    我们总是会说电影是一个奇妙的光影世界,电影中的光影色彩,常常会是一种情感的催化剂,它让情感的触碰变得更加深刻和清晰,这应该就是电影的美学魅力。而谈到电影美学,在内地,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张艺谋导演,从《红高粱》到《大红灯笼高高挂》以至近年来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些电影中无不充斥着浓浓的色彩情感。而电影《菊豆》,这部获得过奥斯卡提名的经典影片也是有着它独特的美学特点的,同时也是我个人最钟爱的一部电影,如果说贯穿影片始终的是一种悲伤与无奈,那么,这种悲伤与无奈一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浓郁的色彩表现,让影片的情感张力和渲染力达到了极致。

    从色彩方面来看,导演把影片场景大部分选择在了染坊,这就不可避免的创造了让色彩承担重要情感宣泄的作用,在整个片子中,场景的布置永远都是压抑的深灰色调或者纯粹的暗色,但是,在封闭与压抑中,却始终飘动着不同色彩的布匹,时而随风摇曳,与古板沉重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时而又是厚重的,湿淋淋的的染布,让那种压抑更深刻更厚重,似乎让人感觉到主人公内心一种极度潮湿而痛苦的情感欲望,看着飘动在那片小小的天空下的一片片布匹,也许他们也在渴望着让自己内心隐藏着的情感如同这些阳光下的布匹一样见到希望和光明。女主人公菊豆的衣着颜色始终也是鲜艳夺目的,在那样一个灰暗的环境中,在那样一种折磨与压抑中生活着的一个女人,却总是穿着大红色,蓝色,黄色,等等各种艳丽色彩的服装,甚至包括她用来束起自己发髻的头绳,在影片中也是更换过多次,当然也是同样的色彩;在经历了十多年之后两个人都已步入中年时,导演却依然固执地用天青送给菊豆的那条鲜红色的头巾来展现这种色彩的强烈对比,从而通过色彩的强烈对比展现情感的冲击力。张艺谋导演偏爱红色,这是中国观众众所周知的,而《菊豆》中的红色运用也是恰当而极其富有感染力的:菊豆的红色肚兜、天青听到杨金山与菊豆之间的斗争后气愤地倒进水池中的鲜红色染料、见证了两人第一次偷情的那些厚重潮湿的红色布匹,以及杨金山瘫痪后天青和菊豆一起喝酒庆祝自由时菊豆的红色衣服、红色蜡烛和整个偏红的色调…所有这些红色,在影片中都象征着一种热情和欲望,一种极度张扬而浓烈的情感基调。

    从构图方面来说,影片的主题场景都是深灰色调的高墙大院,街道永远都是深邃狭小的,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影片开头天青走进院落后,画面中呈现的是从高处拍到的这个院落的大全景,四周都是同一种褐色的屋顶,密密的围着中间那一小片没有被挡住的空间,似乎生活在这个院落中的人,他们的天空只有中间的这一小方。这个镜头不止出现过一次,之后的影片中它还是不断的出现着,导演似乎是想一次次得向观众强调这种相当压抑的感觉,让我们联想到一种禁锢与牢笼。如果说影片需要一个悲伤的高潮,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爆发点,那么我认为《菊豆》这部影片让我的悲伤情感彻底爆发的就是在杨金山死后的那段情节中,七七四十九次挡棺,四十九次的折磨与无奈,两个人的悲剧人生体现地透彻又激烈,他们跪在大批人前等着挡棺的那一个画面中,是方方正正的规则构图,而菊豆和天青两人卷缩着身子跪在画面的中央,这个画面让我看到了这两个人无奈和悲哀的内心,这种通过画面构图来表现情感的方式的确比让演员通过面部表情的表演来得真实和高明。另外一个画面,天青和菊豆的中年,天青从集市上买来了红色的头巾和给天白的毛笔,两人短暂的快乐却被天白仇恨的眼光破坏,那个画面中,摄像机隔着很多复杂混乱的道具,门缝等等拍摄,红色的头巾将黑灰色的整个画面分割开来,两个主人公就出现在那些小缝隙中,仿佛两个人总是生活在这种夹缝之中。

    从道具方面分析,印象最为深刻的应该就是那些巨大的看来没有丝毫感情的染布机了,条条框框的粗大木头,以及搭在上面的飘逸飞舞的彩色布条,这样的对比让静与动、软与硬表现的都格外强烈。那高高悬起的红色布匹更是贯穿了整个电影,它见证了天青第一次见到菊豆时的倾心,见证了菊豆的绝望,有评价说,菊豆对着天青哭诉时拽着那红色布匹的一角,让人联想到她似乎是在拽着天青的衣角;那些长长的布匹从滚轮上发出巨大的声音流泻下来时,汩汩的水声,以及由布匹溅起的水花,从侧面让主人公内心的欲望表现的更加激烈。孩子的摇篮,外形上看来有点奇怪,后来杨金山又成了这个摇篮的主人,无论是天白还是杨金山,与他们最接近的事物都是奇怪而没有感情的,这仿佛是一种呼应,天白的性格扭曲和杨金山的世俗封建,都让这些道具显得更加意味深长。一个水池,承载了这个家庭中十几年来的丑恶与美好,压抑与放纵,同时,也吞噬了两条生命,这是一种讽刺,却渗透着种种无奈和无情。其次,那条通向菊豆房间的木质小楼梯,它始终没有让我看到亲切感,灰暗的颜色,又窄又高、走在上面会发出刺耳的响声,可就是这样一个楼梯,总是让人感觉到天青和菊豆之间的距离,总是像一个他们永远无法跨越的隔阂,天青通过那个小楼梯走向菊豆,而每次都是偷偷摸摸跌跌撞撞,这条路似乎很艰难;而当菊豆最终看到天白将自己的亲生父亲杀死在水池中时,滚爬的楼梯上的菊豆无论怎样努力却都已经无力挽回天青的生命,那声嘶力竭的近乎于哀求的声音令人震撼,到此,那段绝望无助的楼梯便彻底地将两人分离。

    从光线色调方面来说,整部影片一直体现着强烈的明暗对比,一如我之前说过的色彩对比。染坊中的全景镜头常常呈现出剪影效果,如果说画面中的暗色部分是代表了冷漠与封闭,那么整片黑暗中出现的那一束光亮是不是象征了人物内心存有的那一点点希望和热情呢?细细观察,会发现片中多次出现的明暗对比强烈的镜头中,总会有金色的阳光照在人物身上,这一点,在菊豆和天青身上都有体现,只是在菊豆出场时,这种光线的效果表现的更加明显一些,影片的开头部分,每次菊豆出现,画面中都充满了那种浅金色的光晕,这种暖色调和周围环境形成对比的同时,也象征了一种美好的情感和这个女人其实也渴望幸福的内心。在杨金山瘫痪之后,菊豆和天青在桌前举杯庆祝,这个画面中整个光线色调都是偏桔红色的,而两个演员的妆容清晰明丽,菊豆的红色棉袄,又亮又暖的色调,让整个画面看来都是美好温馨的,配合的轻快音乐也让观众看来舒畅自然。菊豆和天青在河边洗衣服的那场戏中,同样的音乐再次响起,开阔明朗的画面,河边美好怡人的景色,都让观众也跟着主人公去享受他们短暂的幸福。

    故事的结尾,让跟着主人公享受短暂幸福的观众失望了,他们无法逃脱命运的摆布,无法从封建礼教的束缚中解放,一切又回到了从前的那些腐朽中。大火前那些高悬的布匹,突然失去了往日的色彩,导演有意让画面趋向于黑白,而紧接着出现的火光,又一次照亮了这些鲜艳的布匹,不同的颜色,同样的命运,包括菊豆那张土色的脸,它们的命运,在这场大火中走向了相同的结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