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古代文化知识校园 |
古人不戴冠的只有四种人:小孩、罪犯、异族人和平民。
2、笄与簪是一个东西。先秦时叫笄,从汉代起叫簪。笄、簪的作用是横插过头发与冠冕,使之固定。专用以固定头发的是发笄,固定冠冕的叫衡(横)笄。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头发短而稀少了,插簪就有了困难。
笄、簪是根细长钎子,一头锐,一头钝,钝的一头并有突出的装饰,一般是竹子做的,所以字从竹。为了防止冠冕掉下去,在冠圈两旁有丝绳,可以在颔(下巴)下打结,把冠圈固定在头顶上。这两根丝绳叫缨。正因为缨关系着冠的固定与否,所以子路的缨被砍断后,他为了不“免冠”才“结缨而死”。缨打结后余下的部分垂在颔下,称为緌(wéi,围),也是一种装饰。系冠还有另外一种办法,即用丝绳兜住下巴,丝绳的两头系在冠上,这根丝绳叫做纺(hóng,洪)。
3、弁,也是贵族戴的比较尊贵的头衣,有皮弁、爵弁之分。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由几块拼接而成,缝制的形式类似后代的瓜皮帽,皮块相连接处缀以许多五彩玉石,称为綦(qí,奇。
冠、冕、弁虽是三物,但由于都是男子的头服,大同小异,所以冠又是三者的总名。冠、冕、弁都是平时所服,如果是打仗,就还要戴“胄”。
4、胄是古名,秦汉以后叫兜鍪(móu,牟),后代叫盔。兜鍪系取名于胄的形状像鍪。鍪是一种炊具,圆底敛口反唇,即肚略大,鍪边翻卷着,很像现在带翻边的锅。
平民百姓的头衣,上罩头巾,称为帻(zé,责)。
女子到了结婚的年龄为“及笄之年”或简称“及笄”。
2.寒衣
以上介绍的都是单、夹衣,下面谈谈冬季御寒的衣服。
(1)裘古人最常见的冬服是裘。裘是皮衣,毛向外,用以做裘的皮毛多种多样,例如狐、虎、豹、熊、犬、羊、鹿、貂,后来还有狼裘、兔裘等。其中狐裘和豹裘最为珍贵,为达官贵人所服,鹿裘、羊裘则最一般。狐、貂、貉所制的裘既然名贵,所以在古代作品里就拿来做富有的象征。
(2)袍、襺 袍、襺(同茧)也是御寒之服。袍有另一种含义。
3.上衣的形制和部件
(1)衣领 古代的衣领有两种。最常见的是交领,即衣领直连左右衣襟,衣襟在胸前相交,领子也随着相交。现在舞台上古装戏的男子服装多是交领。另一种是直领,即领子从颈后沿左右绕到胸前,平行地直垂下来,也就是古装戏里的女子服装或官员、员外等在家时穿的那种衣服。
(2)衣襟 衣襟是与领相应的。交颈的衣襟向右掩(即左襟压右襟),在右腋下用两根细带相系。衣襟又称衽,衽又称衿、襟。
(3)衣裾 在古代作品中还常常见到裾字。
(4)袖子 袖字又写作衰。古代的袖子较长,垂臂时手不露出,所以古代作品中常提到“长袖”。如《史记·范睢蔡泽列传》:“韩子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袖又称袂(mèi)。可以说长袂、修袂、广袂、奋袂、振袂、挥袂等。
(5)衣带 古人的上衣外面要系带。综合起来看,大带用以束衣,革带用以佩物,革带不直接系在身上而是系到大带上。大带可以用丝。有所谓金带、玉带,都是在带上饰以金、玉;是官员的服饰。
古代作品中常常提到缙绅(搢绅、荐绅)。这是古代官员的装束,因而也作为官员的代称
犊鼻裈很类似现在的裤衩、短裤。在古代这是贫贱劳作者所穿。司马相如在市场上大穿其犊鼻裈,也是为了显其贫贱以出老丈人卓王孙的丑。
(2)蔽膝 古代下体之衣还有蔽膝。顾名思义,这是遮盖大腿至膝部的服饰。《方言》:“蔽膝,江淮之间谓之棉,自关东西谓之蔽膝。”
制衣的质料:
上古无棉花,衣服除皮毛外只有丝、麻。富贵者穿丝织品。丝织品统称为帛或缯,其中又分为多种,常见于古书的有:绢、缣、素、纨、纱、绡、绸、罗等。
绢是生丝织的,即缫出的丝未经煮练漂洗而织成的帛。缣是用双丝织成的细绢。素也是生丝织成的,与练相对而言,练是煮白了的缣帛。
绡(xiāo,消)、纨、縠(hú,胡)、纱都是丝织品中的精细者。绡是生丝织成的。褐是用麻或毛捻成线编织的粗衣,不但重,不光华,而且不暖。“被褐”正是当时“下等人”穿衣的情况。
(2)佩饰 古人十分重视身上的佩饰,不仅用以美化自身外形,而且借以标志身份等级。佩饰都系在革带上然后连于大带。常见的佩饰有玉、珠、刀、帨等。(释名》:“佩……有珠、有玉、有容刀、有帨巾之属也。”
1.玉 玉是最重要的佩饰。古人的佩玉有环、玦。环是环形玉;玦的样子跟环一样,中空,肉好若一,只是它在“肉”上缺了一截。
2.其他饰物
容刀也是一种佩饰。帨巾是佩巾。字又作帅。帨的用途是拭手、去污垢。
香袋,里面放香草香料,类似后代荷包的样子。香袋古称容臭(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