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电影《孔子》子路扮演者李文波

标签:
孔子电影孔子子路演员李文波电影娱乐文化 |
分类: 电影《孔子》创作有感 |
李文波最新专访视频(点击播放)
以下是文字实录:
网易读书:李文波老师您好!
李文波:你好。
网易读书:您当时是由于什么样的机缘参加《孔子》剧组的拍摄?
李文波:其实这是我跟胡玫导演第三次合作了,第一次是《望族》,那是我第一次,胡玫导演还不了解我,就给我演了一个管家。但据说她还比较满意,于是第二次她就请我在电视剧《晋阳老醋坊》演了山西首富乔老爷,这个戏还没播,据说胡导比较满意,于是《孔子》她又希望我来演个角色。我当时觉得这种大题材只要能参与就行,哪怕给我一个镜头一场戏我都愿意来。
子路是武将还是儒师?
网易读书:当时胡导跟您说的时候她是已经确定您演子路这个角色了吗?还是说中间有变化?
李文波:没有。最初她想让我演曾典,就是那个老的学生。后来胡导觉得好象戏给我的有点少了,她问我“你愿意演哪个?”我说偷闲的话最愿意演的角色是鲁君,我说我在香港演得十几部戏其中类似这种角色的我演过两三个,我觉得我会很轻松。后来他们告诉我说胡导看到我演《夜幕下哈尔滨》里的玉旨雄一,反一号的那个照片,她觉得我的造型可能有点接近子路的。(笑)我不知道可能是气质还是哪方面。后来她就让我演子路。当然我演子路很高兴了,因为提到孔子,大家肯定知道子路、颜回是他最得意的两个学生之一。是挺高兴,可是后来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有关孔子的资料。首先我就搜到大地公司他们搞的子路人物概念设计图,一看我就心里有点打鼓,因为他是高大威猛,可能个子都得一米八五、八六那个感觉,八七那种,而且还有胡子,现在还有照片。我这个子就一米七六,而且不是那种高大威猛的,虽然我在香港古装戏里也演过几个将军,但是他也没要求,就是子路在人们心目当中,尤其史学家当中包括人们当中恐怕有个既定的形象,那么这种高大魁梧跟我本身条件我觉得有差距。
网易读书:还是得到了他后代的肯定。
李文波:是,当时我觉得这么说我特别高兴!因为我写过两篇文章,我觉得演子路这个过程是我从来没有感觉演一个角色这么辛苦。那么仲教授这么一说,我就觉得所有的辛苦一下子烟消云散,觉得特别值得。还有我在我的博客里有个子路的后人,他是英文名,也留言了,他说李老师你演的怎么怎么样,我们仲氏家族要感谢你!我当时很高兴!我想可能这是包括仲教授包括子路后人对我的一种鼓励,对我一种尊重。别管怎么样,他们这么说我是特别欣慰。
网易读书:嗯。
李文波:当然这个角色完成的好坏还是由观众来评论。
与发哥对戏是心灵的碰撞
网易读书:其实观众还是有很多好的评论,因为我们网易的网友,大家在热议的一段就是说子路这一段最悲惨的,您当时演“子路之死”这一段的戏我觉得您用力很深。
李文波:对,你说的是子路武打的那段还是说子路跟师傅告别的那场戏?
网易读书:告别那场戏。
李文波:嗯,告别那场戏我其实感受挺深的!当时剧本提示是子路要哭,当然要离别,我觉得这场戏是我的重头戏,我觉得要出情。出情的话,我以往演激情戏比较怵,我怵在哪呢?比如说对手说了一句什么话,剧本提示我满面眼泪或者眼泪纵横这种,这种特别不好演,因为没有感情的积累过程。那么这个戏我当时想怎么才能出真正的激情,尤其我对这种戏又特别怵,但是剧本提示又不是很多,比较怵。可是在拍摄过程当中我特别惊奇,特别震惊,就感觉这场戏是从排练到拍摄来回是八遍,来回走了八遍,因为一开始对完词、走戏是先拍发哥,拍我的肩他的正脸,然后是拍我的正脸他的肩,那么一开始机器往那一架就架到我背后了,冲他的脸,我的是过肩镜头,那么从对词到排练这八遍下来我每遍都有激情。后来我说,我不是那种激情戏演员,这种戏对我有一定难度。可是后来我感觉是什么呢,我的总结就是两点,第一个就是说我当时是病了,拍戏过程当中病的特别厉害,发哥特别关照我老问候我,每天都这样,这是第一点。第二,子路和孔子的感情可能我也有一定的投入。这两个东西就交织在一起,当时我每遍都激动。发哥一看我激动,他演戏特别习惯于照顾对手,这作为演员我觉得他这一点特别难得。
网易读书:其实这是您跟发哥对戏时候最大的感受。
李文波:对。一开始排练的时候,只要我跟他一对戏,我就开始激动,发哥说“子路,你不要这样。”我说“怎么了?”他说“你现在如果掉眼泪,到拍你正面的时候就没眼泪了。要学会控制自己。”我说“我应该给你刺激,他说不用,我可以演出来。”我说“好,那就接着演。”可是在排练也好,拍他的正脸也好,遍遍有激情,我说这是刚才我说的为什么的原因,一个是他在生活中特别关照我,我生病,这种东西转化成一种孔子跟子路的感情,这是第一。第二,你跟他演戏的时候,他特别地投入,他这种投入能把你一下子带入到角色所规定的应有的情境之中。还有就是说当你看着他的眼睛的时候你感觉他跟你有一种心灵的碰撞,就是他给你一种强大的刺激,如果你接收过来的话你肯定会激动,你绝不会冷静地去演戏。所以这场戏演完之后,发哥这点还特别好,他跟鲍老师带头带领大家给我鼓掌。所以这个给我的印象挺深的。我感觉跟发哥演戏还是挺过瘾的!
子路形象:以仁修于内,以礼修于表
网易读书:您当时做了很多案头工作嘛,您对于子路这样一个舍身取义这么一个含有悲壮情怀的人,您个人是怎么理解他的?
李文波:我觉得子路他从一个山野之人后来拜在孔子门下,这个当时有两种说法,按我们现在正史说法,就是说子路对于孔子思想体系的形成有过重大的贡献,但是也有一种说法,据说是子路跟孔子联合起来成就了孔子的思想体系,但是这个史学界可能有争论,这是我在做人物调查的时候发现的。包括跟仲教授的交谈,仲教授他是子路的后人嘛,可能他也在写一部书有关这方面的。我想就是说,按咱们影片的路子来说,我做完案头工作,我觉得这个人物首先要抓一个核心的东西,你要抓不住一个核的话就不知道怎么来演。我找来找去,我想他是一个山野之人后来拜在孔子门下往儒的方面走,那么他的核心应该是八个字,就是“以仁修于内,以礼修于表”。以礼修于表,就是说他本身是山野之人出身,那么他礼的方面可能欠缺一点,那他一辈子都往这个方面来修,我想往这八个字方面来抓的话,可能人物应该如果有偏差的话也不会偏差太大。所以他们上次采访我也说了,我说我拍片过程当中,这八个字我特别喜欢,后来我就特别让马精武老师,马老师是我在电影学院读书时候的班主任,他写了一手好字,我说马老师你一定要给我写这八个大字,挂在我的书房里,我说这是我的新的人生坐标了,如果说我有生之年能做到这八个字的话,也不枉我演了一场子路,不枉胡玫导演给我这个机会。真的能做到这八个字我也无愧于孔子和子路两位先师。我是这么想的。
发哥:《孔子》是史实型人物片
网易读书:李老师,《孔子》上片档期正好是跟《阿凡达》撞在一起了。其实是两个不同类型的片子,但是还是引起一个争议,您本人对这个事情有什么看法?
李文波:我觉得上次大家都谈到了,包括胡导和发哥他们也认为没有可比性,我觉得也没有可比性,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题材。我到现在还没有看《阿凡达》,一直处在《孔子》这个感觉当中。我也看到一些报道,从报道来看我觉得从人文角度来说这个片子还是很可取的,而且从商业片,观众的观赏角度,可观赏性应该是不错的影片,但是我们这个片子跟他是完全两个不同的风格,因为这是一个史诗型的人物片,我觉得我赞成发哥的观点,他说看《阿凡达》的人相信他们也会去看《孔子》,看《孔子》的人肯定也会去看《阿凡达》。我觉得没法儿比,不一样。目前我所接触的人看了《孔子》都觉得不错。当然观众审美角度不一样,生活经历、社会经历包括自己的文化角度、对孔子理解角度都不一样,我们也允许别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个人认为《孔子》应该还是一个比较好的影片。
网易读书:嗯,您个人是跟胡玫老师合作过了很多次了,您对胡玫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评价?
李文波:我觉得胡导她是一个非常大气,首先她做人是一个非常大气的人也很义气的,因为胡导也是军人子弟,她也是禀承了军人子弟这种豪爽、大度,虽然她是个女性,这些东西在她的作品里也可以反映出来,她还是比较擅于把握这种历史重大题材的。另外在拍摄现场,虽然她生活中非常善良,但是拍摄过程中她非常严格,可以说是一丝不苟。如果她觉得你哪点不合适,她坚决不放。我觉得她之所以能够拍出这么多好影片与她做人,包括对艺术的追求也是分不开的。
网易读书:好,谢谢李老师!
李文波:谢谢!
李文波最新专访(点击播放)
((本文来源:网易读书 )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news/img07/end_i.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