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休赋闲在家,总喜欢回忆些陈年旧事,近日偶然翻出几本尘封已久的刊头画剪藏资料,不禁勾起我对刊头画割舍不掉的情思。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电脑尚未进入我们的生活,当时我国报刊事业发展迅速,各地的报刊办得异彩纷呈。各种报刊版面活泼,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开辟有副刊、专栏、特刊…,还设有各种艺术类、经济类、生活类等专题栏目,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门知识的不同领域。各专题栏目都赋以一个富有特色的刊名,然后根据刊名的特点配以突出主题的装饰性画面,这种将字与图有机融合的装饰画就是刊头画。由于栏目刊头画具有立意明确、构图新颖、字体醒目、图案性强等特色,与报章华文相得益彰、呼应生辉,既能起到烘托栏目,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能使整个版面美化生色,为广大读者带来美的精神满足和视觉享受。



当时,梧州市及广西区内的各种报刊也异常活跃,刊头栏目更是缤纷斑斓、题材广泛、丰富多彩。而各地报刊的副刊刊名,更是百花吐艳、各领风骚。这些栏目都有固定出版刊登的时间,有的每日一刊,有的每周一期。每期配上不同的精美适时的刊头画,署上设计作者姓名和栏目责任编辑,所以当年各地报刊的可读性和艺术美感都很强。
随着报刊事业的日益兴旺,当年梧州市的刊头画创作也十分活跃,涌现出一支热衷于刊头画创作的业余作者队伍。这支以我市基层企业美工为主体的刊头画创作大军,多年在报刊美术园地中不为名利地默默耕耘,醉心于斯,乐此不疲。他们创作的刊头画,紧扣栏目题意,表现形式新颖,黑白关系独到,图文组织合宜,显示了刊头画以小见大的独特风格,表现出手绘装饰黑白画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读者的赞誉和好评。他们的辛勤付出,为我市报刊的刊头画创作写下了精彩难忘的一笔,也为梧州市的群众美术创作注入了清新活力。



当年,我在本市某家国有企业当美工,工作之余,也曾有过一段刊头画设计的实践经历。我从小喜欢绘画,参加工作后第一个职业就是当美工。80年代初期,我受职业同行的感染,也身不由己地加入了刊头画设计的业余创作队伍。经牛刀小试,竟颇有斩获,陆续有多件刊头画在《梧州日报》上发表,从此使我情趣大增,创作热情一发而不可收。1982年起,我除向市内报刊投稿外,还不知天高地厚,斗胆向区内各地市的报刊投稿。1986年,我竟然向区外报刊进军,为国内多家知名报刊投稿。此后,我还经常收到全国各地一些报刊编辑的约稿信,要求为他们的栏目“度身定做”刊头画,一时使我“名声鹊起”,难以应付。我每创作一幅作品,总要反复推敲。从内容到形式,力求做到随物赋形,出新求奇,简洁明快,以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从而提高稿件的采用率。当时每天打开报纸,首先就是看各个栏目的刊头画,每次看自已的拙作见之报端,不仅给我带来成功的喜悦,也给我的业余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经过几年洒下辛勤的汗水,我已陆续有两百多件刊头画发表。我把发表的作品剪辑下来,粘贴在收藏本里,由于年代久远,现在这些作品颜色已经泛黄,但我却视之珍贵,因为这是我人生奋斗史上的一座值得纪念的丰碑。
时下,随着电脑激光照排技术的应用以及报刊版面改革的需要,刊头画已从人们的视野与记忆中淡出,而我也有20多年离开了美工的岗位。时过景迁,睹物思情,在整理昔日珍藏的刊头画资料时,却唤醒了我尘封的记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