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忠于历史,守护初心——简评丁晓平长篇报告文学《红船启航》【评论】

(2022-05-08 18:44:30)
标签:

文化

文学原创

分类: 评论

忠于历史,守护初心

                      杨晓升

 忠于历史,守护初心——简评丁晓平长篇报告文学《红船启航》【评论】


2021年,在举国上下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轰轰烈烈学习并回顾百年党史之际,我们适时读到了丁晓平的长篇报告文学新作《红船启航》。可以说,这是一部难得的党史题材报告文学新作,它比仅仅以史料归纳因而多少显得枯燥干巴的众多党史学习资料无疑显得更加生动可读,这是文学的力量。换句话说,丁晓平以巨大的热情、翔实的史料和扎实的采访,浓墨重彩地复活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让我们得以从文学的视角,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黑暗的旧中国破茧而出的苦难经历以及而后发展壮大的辉煌历程,让我们在引人入胜的阅读中更深入详尽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从而更坚定了跟随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更加努力奋斗的初心与决心。

《红船启航》是一部形象生动的作品。书的上卷《红船劈波行》开头,作者从茅盾为姑姑王会悟介绍工作来上海见面入手,引出弟弟沈泽民——经茅盾介绍加入上海早期党组织,而后又成为第一次党代会代表。继而写第一次党代会之前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五四先驱的革命活动,写19209月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维经斯基来到中国,在北大红楼召开座谈会传播十月革命书刊,李大钊、陈独秀等一大批革命先驱在其宣传鼓动下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为创建中国共产党打下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作品讲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之初,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从众多的马恩著作中,选择并最终由陈望道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的过程,讲述了筹备讨论建立中国共产党时的人事安排、相关事宜和具体情形。书的下卷《精神聚人心》,作者围绕“一船红中国,万众跟党走”这个中心,重点梳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以及为弘扬红船精神嘉兴本地在中央和浙江省有关部门支持下全民动员,全力筹建南湖纪念馆的创意与历程。其中包括南湖纪念馆是怎么建立起来的?红船这个名字是怎么沿变而来的?现在的红船是当年中共一大代表原来乘坐开会的那只船吗?……等等,沿着这条主线,作者带我们一路探寻,步步开解答案,从而进一步解读南湖精神的要义与内涵。总之,无论是作品的上卷还是下卷,作者都高屋建瓴,落笔都成竹在胸,娓娓道来,让百年党史的每一人物,每个场景,乃至每个细节,一一复活,纤毫毕现,读来引人入胜,让人仿佛亲临其境。

《红船启航》也是一部扎实厚重的作品。阅读这部作品,我们恍若步入一座博大精深的党史博物馆,史料浩如烟海,丰富多彩,应有尽有,令人应接不暇。作品甚至连早年上海法租界所在各类机构一览表,中共党的一大会议原计划转移杭州西湖时的上海火车票时刻表都提供了。我们由此也才知道,因国际共运有关联络人马林要求一天之内完成党的一大闭幕式会务,去西湖来不及了,李达妻子王会悟遂建议去她老家嘉兴南湖开会,理由是嘉兴比去杭州省一半路程和时间,又相对偏僻安全,可以在一天之内完成会务。嘉兴南湖,由此成为红船启航的起始点。阅读这部作品,我们仿佛被作者带回历史的现场——陈独秀、李大钊与胡适为首的北大右派在《新青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其实是“革命”与“改良”之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之初的思想斗争,主要是与胡适、梁启超的改良主义之争;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如何一点点一步步建立;中共一大第一次会议,按原定有13位代表到了上海,后因张国焘找到毛泽东,提出何叔衡因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也无工作表现,不适合当代表,遂以湖南某项工作紧急为由让何叔衡先行返湘,以致后来正式参会的只有12人;19217月,党的一大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三天的会议开得并不平静,甚至爆发了激烈的争论:中国共产党要不要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未来的党中央是否采取民主集中制等组织纪律原则?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到底是什么关系?共产党员可不可以在现政府中做官?阅读这部作品,我们还知道这样的历史细节:李汉俊、李达等对共产国际马林和尼克尔斯印象不佳,为融合各方关系,一大改由张国焘主持。闭幕会730日举行,这天周佛海忽然闹肚子,无法出门参会,所以参加会议的代表只有11人,加上马林和尼克尔斯,共计13人,到嘉兴南湖时因周佛海、马林和尼克尔斯不参加,在嘉兴南湖的闭幕式就只有10人……如此等等,一个个人物,一桩桩事件,一处处场景,一点点细节纷至沓来,引人入胜,令人解渴。虽然史料庞杂众多,但面对漫长浩瀚的百年建党历史,作者却并未迷失于史料之中,而是始终紧紧围绕中共怎样诞生和发展的主线,抽丝剥笋,从汗牛充栋、纷繁芜杂的历史中拨开谜团,从史料中梳理出中共的萌芽、诞生与发展的脉络,丝分缕析,有条不紊。作者像技艺娴熟、高超的刺绣师,从庞杂的丝线中理出头绪,将五彩斑斓的丝线纺织成清秀悦目的党史发展历程的精美刺绣织品。充分显示出报告文学作家收集、梳理、归纳、提炼、消化、润色和构建作品的特有才能。

《红船启航》无疑也是一部史志式作品。它将中国共产党从萌芽、诞生、发展和壮大的辉煌历程,以文学的方式予以生动形象、浓墨重彩的呈现,对中国共产党为民族求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进行了深入的追索与探求,对浙江嘉兴乃至全国人民多年来对红船以及红船精神的守护与继承进行了全景色描写与呈现,并最终点题,推出了习近平总书记早年就提炼概括出的伟大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这样的作品,兼具了可读性、史料性、文学性与思想性,的确是迄今为止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共党史题材的报告文学力作。

                                                          【原载《北京日报》202211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