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晓升中篇小说《海棠花开》:小小四合院里的“家”与“国”【刘凤阳】

(2021-01-14 22:21:08)
标签:

文学原创

文化

分类: 评论

【新作快评】

            小小四合院里的“家”与“国”

刘凤阳

 

杨晓升的小说笔力遒劲从容,向以现实感和现场感取胜,将不愠不火的纪实风格融于虚构中,并且擅长描摹大历史下的家庭生活和个体命运,有“儿女情”,亦有“风云气”。中篇小说《海棠花开》(见《小说月报》2020年第11期)聚焦于北京一座四合院,抒写了一个普通人家在百年里三代人的悲欢离合,激荡的是社会,恒常的是人情。

赵老太爷是知名大学的历史学教授,民国初年靠着自己的勤奋、用多年积蓄置下了这座小四合院,可谓“春风得意、安居乐业”,唯一让教授夫妇烦心的是,双胞胎儿子大赵和小赵自小不睦,且双双“生性顽劣,无心向学”。既然两兄弟上大学无望,又值上山下乡之时,教授夫妇便起意送其中一人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决定大赵和小赵谁去谁留的,是古老的、貌似公平但并不完美的办法:抓阄。结果大赵下乡、小赵留城,下乡的人沮丧、留城的人窃喜,谁也不服谁。这大大加剧了兄弟之间的矛盾,从此两个人一奶同胞却水火不相容。几年后,到湖北农村的大赵成了“活脱脱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并与同为“知青”的湖北女子结婚生子、落地生根;小赵则延续了“抓阄”的幸运,成为那个时期人人羡慕的“工人阶级”中的一员,并且娶了纺织女工为妻,组成“双职工”之家。至此,两兄弟各自组成的两个家庭第一次产生了阶层差异。然而,社会在不断变迁,时代的洪流又一次挟裹起他们的人生:随着高考恢复,大赵的两个儿子先后考上了“北大”和“清华”,轰动一时、传为佳话,大赵也被“落实政策”,携妻将子回到了北京,赵家的小四合院有了一段短暂的三代十口人同堂的兴旺时期。与此同时,小赵的一儿一女参加高考却双双落榜,让小赵一家尝到了失意者的滋味。但这绝非他们“命运分野”的最终定论。

作家精心选择了几个关键年份:一九五五年;一九七七年……直至二零二零年,每个节点都是社会变革的关键时刻,也是家族命运和个人命运的关键时刻。如同四合院里那棵长盛不衰的海棠花,高贵典雅中蕴藏着离愁别绪。

赵老太爷和赵老太太先后离世,大赵和小赵也垂垂老矣。仿佛命运轮回,大赵和小赵在分割四合院的房产时,再次采用了“抓阄”的办法。也算老天有眼,这一回,运气到了大赵这边,他抓到了正房。但是,到了赵家第三代人,小小的四合院已然承载不下他们的志向和追求了,大赵的两个儿子双双远走高飞,到国外的名校留学、在名企工作,扎根在异国他乡,虽然给大赵夫妇挣足了面子,但也造成了他们的孤单和落寞。小赵的一儿一女虽然没有做出什么光宗耀祖的壮举,但儿子先是受聘一家药店做销售,没过多久就和人合伙开了一家药店;女儿卫校毕业后成为协和医院的一名护士,两个人的收入都远超小赵夫妇。更重要的是,逢年过节抑或周末,他们回到四合院,围绕在父母身边,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与大赵家的冷清孤寂形成鲜明的对照。更有“人世间的忧患说来就来”——大赵突发“急性脑溢血”,倒在家中,让老伴束手无策。危难时刻,小赵一家不计前嫌,倾力相助,尤其令人欣喜的是,“第三代”赵家人更洒脱、更诚挚,“说起来真的没啥大到永远解决不了的矛盾”,何况那一点家短里长。事到如今,无论大赵还是小赵,全都体会到“一股久违的暖流从心间掠过,坚硬的内心忽然间融化了、变暖了、变软了……”,多年的恩怨就这样被化解、被丢弃。时光老去,海棠花如约绽放,四合院里的老老少少,终于步调一致地体悟到:人间最美是亲情,谁也难以割舍对幸福的追求和向往。而这一切,都与国家的繁荣富强、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息息相关。杨晓升始终带着敏感、坚定和耐心对待笔下的人物,处理漫长岁月里在家庭生活中最常见的、反复出现的喜悦、烦扰和困厄,在不长的篇幅里,精当地、令人信服地描摹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历史长卷。


          【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1月12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