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帝国》:青花般熠熠生辉【评论】

标签:
文学原创文化 |
分类: 评论 |
·评论·
《青花帝国》:青花般熠熠生辉
印象中,江西是散文创作颇为活跃的省份,而江子是江西散文作家中的佼佼者、甚至称得上江西散文创作队伍中的领军人物。近年来,他多次在我主编的《北京文学》发表散文力作,其中《母亲》曾获得老舍散文奖。近读江子的长篇散文新作《青花帝国》,感觉这是一部像青花一样散发着历史文化艺术气息、值得反复品鉴、研读的力作,它温润、典雅、端庄、高贵、熠熠生辉,读来令人迷恋、陶醉。
《青花帝国》虽然是一部文化历史散文,但全书一开始便采用讲述(故事)而非叙述的方式,以景德镇陶瓷业和青花发展的历史脉络为主线,从景德镇艺人受命制作大龙缸谕旨入手,牵出上至皇帝、督陶官,下至画师、工匠、收藏家、帮会等陶瓷业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各色人等,形象地再现他们的人生故事,描绘他们的不同性格和不同命运,以此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青花曲折独特的发展历史、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全书脉络清晰、条理清楚、意蕴丰富,场景广阔多样、人物形象生动多彩。尤其是陶瓷工匠童宾和督陶官唐英的形象,更是令人读后印象深刻、掩卷难忘,前者神秘生动、充满传奇色彩,童宾的身上凝聚着陶都民众深厚的情感与青花般光洁的信仰;后者睿智开明、体恤民情、新近百姓,而且才华横溢、唐英的形象丰满高大、令人尊敬,与书中最初出现的那位凶狠歹毒、逼死童宾的督陶官潘相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值得称道的是,《青花帝国》在生动地呈现青花瓷的文化历史的同时,自始至终洋溢着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息,作者对陶画、陶诗、陶艺、贸易与收藏等方面的描述,形象生动,独具魅力的文学意象和文学描写随处可见,譬如:“艺术是陶瓷碎了依然怒放的一朵青花”;“青花瓷滚圆雄浑的外形,既是疆域辽阔的元朝威震四方、天下统一的隐喻,也是滋生万物母体的象征”。再如,描写在开掘墓穴时的刘研究员:“刘研究员看着无言的大地如同黑漆,他疑心茫茫黑夜中的大地,何曾不是一个巨大的墓穴,山川河流、草木禽兽、水月镜花皆是它的怀抱之物,是它的秘密宝藏。……悬在天空的启明星依然闪烁不已。它或许洞察了历史深处的秘密,可它守口如瓶,从来不置一词——它是不是历史向着未来的一只眼睛?”“那些窑藏之物终于从长久的沉睡中醒来,一个个打着哈欠,睁开了惺忪的眼睛。它们身上的花朵,也全都展开了花瓣。”描写刘研究员寻宝的艰难:“刘研究员进一步向着由古籍构成的山巅迈进。那条簌簌作响的小蛇在引导他,它摇头摇尾,游移不定,一会儿在低洼的草丛里停留,一会儿又爬到树上作眺望状。终于,它紧紧缠绕在名叫伍先辅、伍良臣的这对父子的别枝之上,即便枝条因不堪重负抖动不已也不肯松开。”孤寂艰难的寻宝经历,在作者生花的妙笔之下形象动人,这不由让我联想起徐迟当初的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猜想》对主人公陈景润攻克世界难题的描写。优秀的文学就是这样,往往让枯燥艰涩的描写对象“起死回生“、活色生香,这也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