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杨晓升直面现实的“身不由己”
(2018-02-03 21:25:37)
标签:
转载 |
分类: 评论 |
杨晓升直面现实的“身不由己”
2017年是杨晓升创作喜获丰收的一年,继他的小说集《日出日落》在光明日报出版社以精美大气的装帧高调推出后,作家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中篇小说集《身不由己》,两本集子互为映衬相得益彰,将杨晓升近年来的小说创作成就尽情挥发,也让我们对这位颇有个性的作家平生敬佩。
中篇小说集《身不由己》由《身不由己》、《介入》、《红包》、《天尽头》四部作品构成。作者的这几部小说在《中国作家》、《芳草》、《长江文艺》等刊物首发时,我都曾经在第一时间读过,这么些年过去了,当年在阅读这些作品时积淀的真情实感,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所以当我这次拿到这样一本生活况味特别厚重的小说集时,不禁又一次对作者的那种,有作为敢担当的情怀和敢于直面生活诸多困惑的勇气而深深感动,当我们循着他艺术而真实的倾情描摹,走进那独特的“身不由己”场域时,不得不为他的超人胆识而拍手叫好。
《身不由己》是这部集子里的领衔作品,我在阅读他的这部小说时,特别会去比较和考量它对社会探究的深度和广度。就情节架构而言,《身不由己》真是让我们有了更多的艺术踅摸空间,主要人物胡博士所遭遇到的“身不由己”,以及他内心涌动着的那种排山波澜,无不时时牵扯着当下欲说还休的人际况味,这一点确实可圈可点。大家都知道,多年来证券市场演绎的异端,常常让人瞠目结舌,而《身不由己》就非常直露地描写了人们在这些异象前的千奇百怪,世间情态,疼痛惨烈却又忍俊不禁。最可贵的是,作品还特别深刻地描摹了人性裂变下渐渐变异了的人情世故,以淡淡的诙谐和冷幽默的口吻道出一种让人悲催的痛楚和苦涩。文字更流畅,故事也更舒展。
《介入》是作者医院系列小说之一,在《介入》里,作者把笔端直指人们对生死、对疾病的心态异化,传神而又冷凝地书写出生活中的悲喜交加。作品以父亲在体检时被查出肝癌起笔,以一石击起千层波澜的功效,触动着人们细微的情感涟漪,把儿女们对父亲的情感与关爱渲染到了极致。写作上运用了很多的艺术手段和相当长的篇幅,去细腻描写先进的肿瘤治疗理念,特别是提到了国外的“介入疗法”,形成了很精彩的华章,也让这部小说亮点纷呈。人们思想观念的尖锐对立和激烈冲突昭示出这部作品在悲催语境下的情感悬念,极大地宣泄出我们良善的心理期许与认识上的矛盾冲突。作者对生活的细腻关注与创作才情,是《介入》带给我们的更为广阔而完美文化内涵。
《红包》也是作者的医院题材小说,这篇作品与《介入》相比较,更加注重的是对医患关系的认真梳理。《红包》是从近些年人们广泛诟病的医疗环境、医德医风和医患纠纷切入艺术场域的,作者在精准地切入到病人的忐忑心态后,很恣意地把注意力聚焦在医患之间最常见的纠纷和整个疗救过程的规范上,这就很考验功力。病人在遭遇到医疗中的风险时,往往在给不给医生“红包”上,甚为困惑甚至还纠结不已,这样的纠结就是文学所要表现的天地。作者没有在患者见惯不惊的看病难、看病贵上费事着墨,而是相当直观地把作品表现重心延伸到了病人与医生的心里矛盾和博弈之间,这就极大地延展了作品主题的思索空间,增强了它的艺术纵深与生活厚度。
《天尽头》这篇小说视野更为开阔,插入生活的领域更为现实。作品讲述的是一对夫妻在独生女儿遭遇车祸后,在绝望之时的灰色心境,颇有感染力度。刚上高中的刘晔不幸丧生,“失独”的夫妇俩终日以泪洗面悲痛欲绝,他们采取了很多很多的方式改变生活节奏来缓解痛楚,依然收效甚微。作品的命意显然不会这么单薄,而是力图唤起人们的某些思考,于是作品还通过夫妇俩到陵园祭奠女儿时,欧阳慧琴感觉到的“天尽头”,意欲自杀;电视里隐隐传来的“失独”夫妻惨死家中无人问津等消息,烘托出“失独”这一社会现象带给人们的震荡,这才是《天尽头》的最大成功之处。作者敏锐地选取了这样一个无法回避的严峻矛盾来延展作品,体现出他担当的胆量和把控大题材的艺术能力。叙述中不枝不蔓,笔墨集中在刘传孝夫妇身上,也使得作品气息畅通,肌理绵密。
如果说《日出日落》让杨晓升站立在了我们面前,那么《身不由己》则丰满了我们的文学意趣,作者的艺术实践和坚毅的担当品格,为我们奉献出的作品将发散出更加清徐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