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醇厚生活积累演绎《日出日落》

(2017-09-03 21:02:57)
标签:

转载

分类: 评论
谢谢其伦先生对拙作的关注与评论!

          醇厚生活积累演绎《日出日落》
  
                      本文发表在2014年12月29日第三版“文艺评论”上,这是网络版链接

         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history/20141229/index.htm?  page=/page_3/201412/t20141229_279610.htm&pagenum=3  

               《文学报》2015年3月19日书评版《牛城晚报》2015年5月7日“书林”版《中国煤矿报》2015年5月15日《工人日报》2015年5月18日发表《燕赵都市报》6月13日书评版

       《中国作家》2014年的第12期发表了杨晓升的8万字中篇小说《日出日落》,该作品以细腻而深刻笔触展示了广东潮汕地区的乡村风土民情,倾力刻画出一群乡民平实纠结乐观的日常生活情态,阅读以后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日出日落》可以说是我阅读到的中篇小说中,文字特别细致篇幅最为豪华的作品,散发在作者字里行间的那一份份浓郁的潮汕乡村情怀特别能够感动我们。老实巴交的吴钦文和他的弟弟吴钦武终日耕作于田野,吴钦文偶遇遭家暴出走的珍珠,结为生活伴侣先后生下六个子女。珍珠的丈夫“胡汉三”找上门来,派出所也只能说服珍珠回到夫家。吴钦文和珍珠也因为家庭琐事和经济窘困常常为日常生活吵闹打骂;吴钦武在珠海打工带回了女子邱丽华,邱不是潮汕人,自然很难融入到他们中间;吴钦文与珍珠大女儿“大妹”渐渐成人了,但贫困的家里已经无法供给她去更高一级的学校读书,日子一天天过去,生活依然继续,吴家的两兄弟在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中逐渐找到生命的皈依,“日出日落”中,一幅潮汕地区的普通风情画卷跃然纸上,阅读起来非常的平实真诚、温婉亲和。
  
  如果按严格的意义说起来,早年的杨晓升先生还不算是一个很成熟的小说作者,多年来他曾经更多地发力于报告文学领域,取得的艺术成就不可小觑。其报告文学作品曾获得过中国报告文学学会评选的年度报告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和新中国60年优秀中短篇报告文学奖。杨先生真正开始创作小说也还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巧合的是他精心创作发表的几篇小说作品《红包》《介入》《身不由己》《天尽头》我都在第一时间阅读过,我觉得他的小说作品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我们从他文字中能够感觉到这一特异的现象,那就是他的生活积累往往都非常厚实,流淌在每篇小说作品里的人物和事件,都如同发生在我们的身边,那些发生在我们单位里的同事间或者我们家居的左邻右舍里的人情世故,无一不是感动着我们的第一要素。就拿《日出日落》这篇超豪华的中篇小说来说吧,作者把自己多年的生活积累,多年对文学的思考,多年来在艺术创作中形成的磁场,很顺畅很自如地架构在《日出日落》中,这样恣意畅达的艺术实践为我们奉献出了一篇极致朴实的小说作品,这样深情的演绎既饱含作者厚积薄发功力,也锻炼了作者在小说创作中的营造、叙述以及语言能力,使得杨晓升近年来在小说领域也开始声名鹊起。
  
  我读完《日出日落》,第一感觉是作者塑造人物时更多了一份自信,而且塑造人物的手法也更为舒展。像《日出日落》里灵动鲜活的吴钦文、珍珠,“大妹”、“胡汉三”等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作者几乎是在三言两语间就完成了这些形象“站立”过程,他们既有自己所生活的那个地域的普遍特点,同时又有着各自的鲜明特征。比如吴钦文和“胡汉三”都有强烈的大男子主义思想,但吴钦文明显更为传统善良一些;还有“大妹”和“四狗”同是农家小孩,但他们对家庭的依赖与对人生的考量也差别多多;珍珠和邱丽华同为女人,但因为她们大小的生活经历,个人秉性以及对丈夫的需求不一样,表现出来的神态也是千差万别。我们从这些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中可以多多少少地感受到广东潮汕地区民风的质朴乡民们个性的开朗,他们所具有的语言佻脱亲和都让我们眼前一亮。
  
  在《日出日落》的文本架构和作者的叙述风格上,我觉得也有可圈可点的进步。最近几年我阅读过各种层面很多作者的小说作品,自己也曾经尝试过去创作小说,我个人真是觉得,小说的语言表述还真是一个值得我们去下功夫研究的问题,我不了解写惯了报告文学作品的杨晓升是如何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的。说句实话,我以前阅读他的《红包》《介入》,感觉到作者的叙述风格还显得比较漂浮游离,语言的生动性和协调性还有待提高,而到了《身不由己》《天尽头》作者的语言叙述明显多了一份张力,尤其是《日出日落》,用八万字来烘托这样一个故事,作者很是用了心机,他恰当地嵌入了很多的方言俚语,选择了很多潮汕当地的人情风尚,这一变化加上作者陈述性语调的不断更新,这些让读者看上去很直观也很具象的元素,都为这篇于2014年底浓墨重彩地推出的小说佳作,增加了不少亮丽的色彩,让我们的阅读更加愉悦。
  
  我们能够从杨先生的文字渐进变化,品味出作者打拼小说创作天地的艰难与不易,品味出作者倾心架构作品和塑造人物形象的种种尝试,当然更能够看到杨先生文学场域的天高地广。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