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杨晓升《失独,中国家庭之痛》,撞击国人心中柔软处

(2015-11-30 10:59:11)
标签:

转载

    杨晓升《失独,中国家庭之痛》,撞击国人心中柔软处

                                                                  《新华书目报》12月备稿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发布后,引起了广泛地关注,其中的放开“二胎”政策无疑是更多国人热议的焦点。当我们再回过头去品读北京作家杨晓升先生的长篇报告文学专著《失独,中国家庭之痛》,就会更加深切地感觉到作者那冷凝的笔触下尽情拷问世道人心的文人情怀。

     杨晓升现任《北京文学》社长兼执行主编。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著有小说、报告文学、散文、随笔、评论等各类作品200余万字,他的报告文学《中国教育,还等什么》等作品先后引起强烈反响曾获2004年度“正泰杯中国报告文学大奖”、第三届(2004-2008)徐迟报告文学奖、“新中国60年全国优秀中短篇报告文学奖”。又创作出中篇小说《红包》《介入》《身不由己》《天尽头》,也有不俗的呈现

     杨晓升说:“每一个独生子女的夭折,都意味着一个家庭的毁灭。”《失独,中国家庭之痛》中,作者罗列了这样几个数字我国15岁以下儿童每年因意外伤害引起的死亡竟有40-50万人之多我国平均每天有4050人的学生因意外事故而早早地离开了人世我国有100余万个家庭失去了唯一的孩子我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中国孩子的意外伤害比西方高出311意外伤害已经成为悬在独生子女头上的一把利剑。

    数据很枯燥,但数字背后的现实却浸满了诸多善良人们的血和泪。计划生育国策,让中国人民尝到了甜头,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节约,经济飞速发展 然而,它的软肋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独生意味者唯一,而唯一是经不起伤害的。当唯一的孩子惨遭不幸,孩子的父母(尤其是那些已经丧失生育能力的父母)将如何面对灭顶之灾和精神打击?断子绝孙的他们在日渐年老且孤苦无助时该如何度过自己的残生?这种危机感一旦普遍存在于独生子女的家庭之中,将会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乃至未来社会的职业结构和国防力量带来怎样的影响 

这一系列严重的问题让杨晓升这样一个有责任良知有担当意识的作者坐不住了,他通过对身边的著名作家周大新的儿子周宁因病去世《北京文学》编辑周美兰的女儿意外坠楼身亡,年仅12等等“失独悲剧事件里想到了更多更多……

于是,他开始了他艰难而卓绝的实地采访,这本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失独,中国家庭之痛》,就是在作者经过数年大范围的采访过程后,从众多故事中精挑细选出来的6典型家庭作者在这里为我们讲述了那些催人泪下的故事将一个早已潜存、却尚未被社会普遍认识和重视的重大人生问题、重大社会问题鲜活地展示在我们的面前。

在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杨晓升不止一次地暗自思忖,到底忍不忍心、该不该去揭开触碰这个多数人都拼命想躲开的话题?“书中收录的部分,是采访时对方比较配合的。更多的家庭是采访刚刚开了个头,就没有了下文。面对对方那种声嘶力竭的哭喊,我常常手足无措”。

作者在采访14岁的女孩马旻被歹徒劫持杀害事件时,就遭遇到马姑姑的严词拒绝没等有任何回应和解释,对方就断然挂了电话。当时,杨晓升握着话筒愣了好一阵,才理清对方的大致意思:我不愿意再提此事。”

作者没有让《失独,中国家庭之痛》局限在部分人的情感层面,而是在更博大宽广处去撞击着我们内心的柔软,这一点特别可贵。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