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尽头:说尽人间不幸事【转载】
(2015-02-25 14:59:36)
标签:
情感文学原创 |
分类: 评论 |
【转自 徐如松新浪微博文章
2015年2月23日
20:09发布】
天尽头:说尽人间不幸事
——读杨晓升中篇小说《天尽头》
杨晓升中篇小说《天尽头》的结尾一节很短,他这样写道:
大约是三十年之后。这年夏天的一个中午,北京电视台播出了一则社会新闻:昨天夜里,朝阳区三元桥附近某居民小区发现一对惨死在自己家里多日、无人问津的老年夫妻。死讯是该栋居民楼多位居民近日老闻到尸臭后发现并报警的。据警方初步调查,这对惨死的老年夫妻是孤寡老人,膝下无任何子女,当地派出所查出该户户主名叫刘传孝,1949年出生;妻子叫欧阳慧琴,生于1950年。这对孤寡老人的死因,警方目前仍在调查之中。
读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掰着手指计算起来:刘传孝欧阳慧琴夫妇最后一次从三元桥附近的家里赶往京郊房山区万佛华侨陵园看望爱女刘晔时,夫妇俩都在45岁上下。三十年之后,也就是2045年,这对老夫妻以75岁高龄惨死家中。小说结尾,作家借电视台主播之口说:“这对孤寡老人的死因,警方目前仍在调查之中。”这句话使我的心猛然抽搐:这对孤寡老人的死因,还需要调查吗?
《天尽头》这篇小说,使用的叙述方法基本是顺序纪事。相敬如宾的刘传孝欧阳慧琴夫妇人到中年时,上高中的掌上明珠刘晔不幸因车祸丧命。失独的夫妇俩以泪洗面、悲痛欲绝,只好以搬家缓解痛楚。在想再生育一个孩子的愿望落空之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收养到长相、年龄与爱女刘晔都差不多的农村女孩刘红玉。刘红玉的生活习惯引发了养母的不满,导致刘红玉离家出走,刘传孝夫妇陷入了绝境“天尽头”。
上述梗概是开头至十一章的主要故事,有头有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应该说故事至此已经很完整了。但如果局限于此,那么《天尽头》只能算一篇稀松平常之作了,甚至只能称之为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但杨晓升不愧一位高明的作家,他并不在此搁笔,还着意续写两个章节:先写夫妇俩到陵园祭奠爱女,欧阳慧琴感觉自己看到了天的尽头,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也好让丈夫再找一个女人传宗接代,丈夫则竭力规劝她树立继续活下去的信心。尤其警世发力的是,作家用电视新闻的形式,向读者播报了一则“三十年之后的社会新闻”——失独夫妇惨死家中,无人问津。我觉得这是作者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心所在,如果说鲁迅先生在百年之前曾经发出过“救救孩子”的呼声,那么作家分明是借这篇小说喊出了“关爱失独老人”的警示!
我以为,《天尽头》最大成功在于,作者敏锐地选取了接地气的热点题材,用巧妙的叙述角度和新颖的篇章结构,提出了无法回避的严峻现实问题——由于计划生育国策的实行,目前国内有着几十甚至数百万失独夫妇家庭,他们现在还只有四五十岁、五六十岁,上有老下无小,虽然眼下还能维持家庭及社会关系的运转,但是他们“三十年”以后,怎么办?谁来给他们养老送终?作家在小说结尾安排了北京电视台三十年之后播报“社会新闻”,似乎显得悲观了一些。我们国家随着养老机制的健全,三十年之后应该不会发生这样惨不忍睹的悲剧。但不争的现实是,眼下我们时不时能够听到两老惨死家中数日而无人发现的事实。前不久我所在城市的一对老夫妻,儿子在上海工作,每周打来电话,结果有一次接连几天电话无人接听,儿子赶回家中发现两人已经离世数日……要知道,这对老夫妻不是失独老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家的担心不无道理。
最后说一下《天尽头》这个题目。文好题一半,“天尽头”三字真是太好了。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孝”字拆开看就是“上有‘老’、下有‘小’”,现在两老失去了独生子女,“老”便失去了依靠,不就要从天上掉下来了吗?照说天是没有边际的,但人一旦产生了天尽头的感觉,那就是望断了天涯路,就是对生活、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和希望。我们试想一下,刘传孝夫妇后半生的三十年,虽然有退休工资可以糊口,但他们每天过的是什么生活呢?他们的凄苦,谁能分担?我注意到,作家为了突出这样的主旨,整篇小说在叙述中不枝不蔓,将笔墨集中在刘传孝夫妇身上,有意规避了夫妇俩应有的亲属。
(《天尽头》,杨晓升著,原载《长江文艺》2015年第1期,《小说月报》2015年第2期转载)
【转自徐如松新浪微博文章,网址:http://weibo.com/p/1001603813502807598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