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晓升
杨晓升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363
  • 关注人气:3,5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实是报告文学的魅力和生命【评论】

(2012-11-09 13:14:19)
标签:

文化

分类: 评论

真实是报告文学的魅力和生命

                                                   杨晓升 

 

自古以来,老百姓都喜闻乐见。但每当讲听闻别人眉飞色舞地讲述新发生的新闻事件时,都不由自主会冒出疑问:“这是真的吗?”显然,听者都希望是真的。如果是假的、虚构的,会兴味索然甚至觉得扫兴。

报告文学作为客观世界的文学报告,真实自然就成为其魅力和生命。当然,它还必须是文学的生动表达。纵观当今全国的都市报和晚报等高度市场化报纸的连载版面,稳稳占据大部分版面的并非小说,而是纪实性作品。原因显而易见,因为读者喜欢、阅读率高。

无论以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传记、非虚构文本、叙事文本或者别的什么标记出现,此种文体都离不开报告和文学。既然是报告,那这种文体所描写的内容就必须是真实的,不能虚构。同时,此种文体必须具有文学性,是用除虚构之外的一切文学手段对所报告的对象进行生动的文学描述。我个人以为,用除虚构之外的一切文学手段报道客观世界已经发生和存在的人物、事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都可统称为报告文学。从广义上讲,以报告文学统称此类文体,更为可取。

人们习惯于将主旋律与歌功颂德联系起来。其实,无论歌颂还是批判,只要是真正有感染力的报告文学作品,谁都会有兴趣。关键是,你所描写的对象是否新鲜而且真实?是否具有普遍的典型意义?是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感染力与震撼力?谁能否认一部感人至深、歌颂真善美的报告文学会没有读者?相反,一部批判现实的作品,如果题材陈旧,甚至缺乏真实性与可读性,平淡无奇,同样不会吸引读者。

自有报告文学这个文体,报告文学作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从记者中产生的,道理显而易见,因为报告文学首先要立足于真实的报告,必须以事实为依据,这与记者所从事的新闻的真实一脉相承。具有文学素养的记者对写作报告文学有着先天的优势,他们常年奔波在采访一线,与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对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保持着高度的敏感,而且长期的职业训练培养了他们强烈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所以相比于习惯“关起门来”虚构写作的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报告文学作家更容易从记者中产生。我以为,一个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深邃的思想,善良正直的品质,良好的文学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无庸讳言,相比上世纪80年代,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报告文学创作虽然依然活跃,但震撼人心的精品力作相对较少,作家队伍更是青黄不接。究其原因,首先是相比于写其他文学体裁的作品,写作真正意义上的报告文学太苦太累,投入大获益少,可以说得不偿失,入不敷出,吃力不讨好。采访、整理材料、写作要耗费大量精力财力,发表报告文学的阵地和获取的稿费却不多。何况,批判性的报告文学还要冒着吃官司等其他风险。阻碍真正意义上的报告文学的繁荣,最大问题是作者投入大收益少,而且还带有风险,发表也不容易。纵观目前全国数百家文学刊物,发表真正意义上的报告文学的杂志寥寥无几,所以每期都发表报告文学作品的《北京文学》被誉为“中国报告文学新重镇”,其实《北京文学》每期发表的报告文学也就一两篇,相比小说所占比例少得多。我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报告文学,是指那些有新鲜感,可读性、文学性、思想性、时代性和现实性,同时具有较高社会文化价值的报告文学作品。

如果报告文学的创作和出版纯属于市场行为,那么要改变现状相对较难。在我看来,要振兴真正意义上的报告文学,首先要有相对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出版社、期刊和作家都要有社会担当,要从公益的角度、文化的使命、社会的道义上承担起自己应有的义务与责任,文化主管部门要从政策的保护和资金的投入上,出台有利报告文学创作与繁荣的相应政策,鼓励并引导报告文学的创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报告文学的繁荣。

 

(注:原载《中国青年报》2012年10月23日,发表时题目被编者改为《从核心处发力》http://zqb.cyol.com/html/2012-10/23/nw.D110000zgqnb_20121023_4-10.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