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晓升
杨晓升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939
  • 关注人气:3,5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杨晓升《介入》的心理期许与情感冲突

(2012-05-17 07:40:24)
标签:

转载

分类: 评论

   本文已于4月23日在《文艺报》“新作快评”栏目里发表,这是继3月20日在《南宁晚报》36版的读书栏目发表、新华网副刊发表后的又一次突破。

     

       杨晓升《介入》的心理期许与情感冲突

 

重庆  周其伦

 

在刚刚出版的《中国作家》20123月号上,我们很欣慰地读到了北京作家杨晓升的一部中篇小说新作《介入》,真可谓是感慨多多。在这篇语感平实、直面生活、客观冷静的力作里,作者很巧妙地通过郭丁昌罹患肿瘤后儿女们在为其治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无与伦比的悲情与心态,非常形象直观地反映了人们良善的心理期许与思想观念上激烈的情感冲突,用文学的意向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广普生活层面上的艺术真实,显示了作者对生活的深情关注与创作才情,让我们在思索中受到启迪。

《介入》开篇就以郭丁昌在体检时被查出肝癌晚期一石击水激荡起我们内心的情感涟漪,一下子就吸引住眼球,让你不能不继续地往下看。在为父亲的治疗的过程中,长女郭秀英一意孤行地主张对父亲和母亲隐瞒残酷的病情,中庸态度的弟弟郭英俊没有了主见,一切都以姐姐的为准,两姐弟的言行当然都是出于好心。作品中运用了很多的艺术手段和极大的篇幅细腻地描写了肿瘤治疗过程中比较先进的“介入疗法”,把儿女们对父亲的情感与关爱渲染到了极致。而远在美国留学并安家的妹妹郭秀梅则对姐姐这样的处置很不以为然,她苦口婆心地为姐姐传输着新的思想观念和如何正确地对待疾病治疗的理论,力主要尽快把病情的残酷真相告诉给父亲和母亲,以便充分地得到两位老人对治疗的积极配合。一时间,在局外人看来关系应该十分密切的两姐妹,此时实际上却形成了尖锐对立的两派,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疗态度和思想观念激烈地昭示在读者面前,使得作品在悲催的语境下悬念迭出很有意味。我们在作品中看到,几个儿女都是非常孝顺老人,他们在对待父亲罹患重病这个问题时都倾尽了全力予以救治,而他们之间唯一的矛盾也仅仅只是因为对治疗过程认识上存在着差异。当然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矛盾,才客观上使得整个故事的矛盾冲突具有了一种不可名状的悲戚。

为了写好这篇短文,我特地翻阅了杨晓升先生发表于2010年第5期《小说月报原创版》上的中篇小说《红包》。巧的是,《红包》的题材也是描写亲人罹患疾病后的种种遭遇。如果说《红包》关注的是当下的医疗环境、医德医风和医患纠纷的话,那么杨先生新近推出的《介入》所涉及到的矛盾层面似乎就要广阔而且丰富得多,其故事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在《介入》这篇作品里,作者把作品的主旨和注意力俨然已经不是单单停留于医患之间常见的纠纷和疗救过程中给不给医生“红包”的纠结上,更没有在患者见惯不惊的看病难、看病贵上过多地着墨,而是更为直观地把作品表现的重点延伸到了人们在面对疾病治疗时思想观念和文化差异的矛盾冲突上,这就极大地延展了作品的主题也赋予了更大的思索空间,增强了该篇作品的艺术纵深与生活厚度,不禁令我们刮目相看。

大凡是现实生活中的人,都不难理解《介入》在展示郭家儿女之间的那种颇有人情味的激烈矛盾时,表达出的让人感到心酸的艺术氛围。表面上看,作品似乎也是在描写怎样选择“介入疗法”来治疗父亲的肿瘤,而更深层次的意蕴却是在客观地反映着人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介入”亲人疾病的治疗,抑或是怎样去直面生活中的灾变与困惑。按照我们一般的思维定势,大都殷殷地期盼自己的亲人福寿绵长身体健康,然而在客观的现实生活中这恰恰只能是我们良好的一厢情愿。且不说随时可能遭遇的不测,就是人人都会遇到的生老病死恐怕就是一个我们永远也绕不过去的话题,实际生活中必然都会有很多的困惑与不堪需要我们去面对,这就需要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理念而不被左右。而《介入》为我们传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崭新的疾病治疗观念:我们即便是让亲人知道了疾病的真相也没有什么不好,最起码可以让其积极地配合治疗,同时还会让我们有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超然。我在作品结尾处读到郭丁昌从老伴那里知道了自己所患疾病的真相时所表现出来的那一份坦荡和洒脱内心就特别感慨,我们的亲人未必就如我们相像的那般脆弱,我们着意地掩盖病情真相曲意逢迎老人的心态,这些善良的谎言未必就真对他们疾病的治疗有多么大的实际用处,也许有的时候还会延缓疾病的疗救。

从这个意义上讲,《介入》就不仅仅是为我们描写一种疾病的治疗手段了。我觉得作品与其说是在讲述如何“介入”治疗肿瘤,倒毋宁说它是通过这样一种艺术手段来为我们“介入”一种新的认识体系和思想观念,尤其是意图给我们“介入”一种直面人生的困惑和在突如其来的灾变面前的勇气与力量,我个人以为这才应该是《介入》所带给我们的完美艺术享受和文化内涵。

《介入》这部作品结构舒展合理,叙述与描写都自然流畅,文笔也相当细腻,几个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很有其个性特点,尤其切合现实生活。作品中描绘的医院场景和病患与医生之间的那种关系惟妙惟肖,大姐郭秀英、弟弟郭英俊、妹妹郭秀梅以及她的美国丈夫等都塑造得栩栩如生,就如我们身边的你、我、他,足见作者对其身边生活观察的认真和细致,而当他把自己这种深切的观察体验和认真思考巧妙地根植入于自己精心创作的文学作品中时,发散出来感人力量自然也就颇为让人震撼不已,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篇文学作品的最大感染功效。

我特别感佩于作者所具有的意识先驱性,他把西方比较理性地对待疾病和治疗疾病的理念艺术地流露在自己的作品中,客观上说,此举在时下的中国大多数人心中是很难引起极大共鸣的,不一定能够调动起读者的欣赏磁场,作者能够这样做,是需要有很大的勇气的。作品真实地刻画了人们善良的心理预期,同时也把这种心理预期在遭遇到新的治疗理念时所带来的情感冲突流变过程演绎得有声有色,这让我们品味出了一个作家的责任意识社会良知了。

感谢杨晓升的精心创作,也感谢《中国作家》。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