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四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奖”授奖辞

(2011-09-25 15:25:07)
标签:

文化

文学/原创

信息共享

分类: 信息共享

 第四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奖”授奖辞

             (以下作品按票数多少排序,票数相同按发表时间排序)

 

《失语症》     作    者:乔    原载《人民文学》2009年第9期

                                   原刊责任编辑:杨  泥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9年第10期转载    

                                   责任编辑:黑 

授奖辞:小说在一个不无荒诞意味的故事里,揭示了当下官场里权欲与情欲的微妙勾连。作品叙述老辣练达,对当下民间政治和男女爱情的体味,有深切的洞察。作者在巧设的故事里,叙写世态炎凉;在质感很强的画面里,透视人间万象。心的变态与人的变异,爱的失落与生活秩序的错乱,都由此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能不能对这个时代的人生经验中一些隐秘的区域做出回应,并让失语的事物发出声音,小说写作面临的这样一个绝大考验,《失语症》不仅直接面对了,而且也很好实现了,因而值得人们看重与敬重。

 

《罗坎村》         者:袁劲梅    原载《人民文学》2008年第12期  

                                    原刊责任编辑:徐则臣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9年第1期转载     

                                    责任编辑:黑 

授奖辞:作者视野开阔而独特,作品以中美两个普通乡村为视点,从文化比较的角度,写出中美两个乡村的相似与不似,以及移民们在文化血脉的意义上,永远难以走出“罗坎村”的内在系连,并深入揭示了每个文化体系、甚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罗坎村”。小说注重说理,犀利幽默,有趣味,亦有意味。作者在把握和表现两个不同地域的生活现实上,游刃有余,富有新意。值得注意的是,小说重新回到现代文学的启蒙传统,它既证明了这种传统的内在限制,也证明了这种传统的现实依据。 

 

《琴断口》          者:方       原载《十月》2009年第3期

                      原刊责任编辑:宁  肯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9年第6期转载     

                                     责任编辑:章 

授奖辞:作品以一次约会中的断桥事故,对置身其中的当事人进行了情感的考验与精神的拷问。小说对道德与心理的微妙悸动,有细致入微的探悉,并把这种探悉循序上升到对于生命意义、生存本身的追问:当生活平衡偶然间被打破,个人在多大程度上还能保持其内心的真实,人在追求自我和享有自由的过程中,还能兼顾到别人的利益吗?方方的故事叙述,不仅锋芒毕露和锐意逼人,而且始终充溢着对人生的好奇与人性的诘问。

 

《招惹》           者:季栋梁   原载《清明》2009年第3期

                                   原刊责任编辑:赵宏兴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9年第7期转载     

                                   责任编辑:吴晓辉

授奖辞:小说在丢羊找羊反而丢了更多的羊的无奈故事中,以近于朴素的生活事实,揭示了一个自然法上的悖论:我们需要公权部门帮助找回丢失的羊,但这前提又是先要吃掉还没丢失的羊,算总账是得不偿失,公家人还吃的理直气壮。作品在一个日常性的故事里,寄寓了辛辣的讽喻性。以民间文学简单重复的叙述笔法(三次吃羊),揭示乡吏如“虎”,“虎”入羊群的农村现实。“盗”与“吃”,都是祸害,但“吃”更凶猛,因为它冠冕堂皇,还不见血。小说直面农民的生存现状,有深刻的批判意味。

        

《小放牛》         者:叶广芩   原载《小说月报原创版》2009年第5期

                    原刊责编:张竸毅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9年第10期转载    

                                   责任编辑:黑 

授奖辞:叶广芩的京味小说,带有浓浓的怀旧气息。作者叙述发生于皇族后裔的陈旧往事,有沧桑的变数,贴着人物的内心,借着戏曲的隐喻,进入幽微的世界。小说写人情冷暖,有苍凉的空漠感,但又不失优雅的风范。在老式人物的故事里,关注着没落人群的个人悲喜,其中人性的暖色,人间的苦乐,都款款而来。远去的流光里,正误与得失尽灭于空幻之间。精到、沉着,有一种感伤、沧桑和安稳的“家园感”,叶广芩的小说因此别具一格。

         

《鱼肠剑》         者:阿袁    原载《中国作家》2009年第12期

                                 原刊责任编辑:赵  虹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0年第1期转载     

                                 责任编辑:关圣力

授奖辞:这是典型的文人小说写作,文笔劲道圆润,多讽喻色彩;故事平朴寻常,却意蕴悠长。三个性格各异的女性上演的一出小戏,看似波澜不禁,实则处处惊心。作者在文气很重的氛围里,刻画出青年知识分子的欲求与职业选择间的冲突,令人想起《围城》里的灰暗,但又自成一格。世俗理念包裹下的当下学界,被其犀利之笔委婉地叙述出来,有着无奈里的忧戚。这种看破陋俗而不失诗意的写作,在当代小说里并不多见。

 

《鬼魅丹青》       者:迟子建   原载《收获》2009年第4期

                                  原刊责任编辑:肖元敏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9年第9期转载     

                                      责任编辑:关圣力

授奖辞:小说在平凡的故事里,不动声色地写出世态的险峻。东北小镇里的风俗、人情,历历在目,似一幅民间人物图谱。烟火气背后的人性的明暗,无奈地散开来。作者看到了生存的怪诞,又以怪诞之笔写家庭伦常里的悲苦。结构与情思皆很巧妙,有出其不意之笔。作者内心的大无奈与大悲凉,深藏在故事的背后,看似写实,却有精神意象的捕捉,有形而上的灵光,让人们感到她不凡的精神维度。小说体现了迟子建的一贯水准,又在精神叙事的探悉上有所出新。

 

《美丽的日子》     者:滕肖澜   原载《人民文学》2010年第5期

                                      原刊责任编辑:马小淘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0年第6期转载  

                                          责任编辑:黑 

授奖辞:在善于描写平常市民的家长里短的作者笔下,婆婆和儿媳两代女人之间的斗智与较量,算计与苦状等,都被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小说跨越了一般市井小说的套路,在细节上有别样功夫,结构也有出奇之处。尤其是对人性痼疾的深切入骨的洞察,使她由日常生活里看到了伦常丧失的悲哀,而在对于怎样取巧、怎样狡诈的细节描述里,处处显出一种警觉和批判的眼光。小说拒绝了对诗意的渲染,穿越了尘俗之网,直逼生活伦常与亲情伦理,有较强的现实精神。

 

《世上最美的脸》    者:薛    原载《人民文学》2010年第6期

                         原刊责任编辑:马小淘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0年第7期转载

                                         责任编辑:黑 

 

授奖辞:盲人阿兴靠手感获取的美感,与常人不同,但却给自己和周围人带来愉悦和自信。小说写出了盲人借助于触觉认知世界、表达自己的特殊审美方式,角度新颖独到。作者借助盲人感知世界的角度和想象所造成的错觉,把盲人的特异感觉写得如此充实、确切,最终超越了我们的理解和想象,让读者经由角度的精巧与细节的微妙,深深领略到生命本身的美与无奈。小说从感官知觉到心理体验,都观察细切,描写细腻,精彩地勾画出流动于指尖的美感与情感。写法饶有难度,因而难能可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