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向思宇这个名字,是2005年我参与评选“当代中国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时读到他的上榜作品、中篇报告文学《千年古堰锁封“喉”》,作品关注的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保护与担忧: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此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成为世界水利史上独步千古、长盛不衰的水利奇迹,
2000年1月,古老的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然而,申遗成功仅仅一年,在都江堰上游6公里处,一项号称中国西部开发“十大工程之一”、四川省基础设施建设“一号工程”的紫坪铺大坝横空出世,祸耶福耶?一时间众说纷纭。但有识这士忧心忡忡,因为紫坪铺大坝的建成蓄水,从此会被截断水源----会像乞丐一样靠人工调节水源的紫坪铺水库施舍度日!岷江中下游和沿岸的百姓会因为上游修建了紫坪铺大坝,从此变得更加缺水、更加干旱,一旦大坝淤塞,暴雨来临,更容易遭受灭顶之灾!向思宇敏锐地抓住这个事关环保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题材,采访众多水利专家,查阅了大量史料,深入调查,旁征博引,写出了《千年古堰锁封“喉”》这样一篇视角独特,题材重大,充满忧患意识的厚重之作。从此,
我记住了向思宇名字,记住了巴蜀大地上这颗社会良心。
现如今,写作的人不少,尤其是信息化年代,网络写手的涌现更是使“文学边缘化”的论调日益尴尬。但客观或者公正地说,如今玩写作的人很多,用心写作的人却很少,有良知的写作更少,报告文学写作尤甚。
我曾经同许多有志于报告文学写作的人坦言:报告文学写作是一项苦行僧式的事业,要勇于付出,肯于吃苦,乐于奉献,更重要的是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要有开阔的视野和捕捉社会生活的敏感,要带着社会良知写作,甚至要有愈挫愈勇、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妥善驾驭题材的智慧,否则你不可能写出打动读者的优秀报告文学。从这个意义上讲,向思宇是具备写出优秀报告文学素质的作者。
自从他发表在《报告文学》杂志2005年第6期的《千年古堰锁封“喉”》上了由北京文学月刊社主办的“当代中国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并被我们收入书中出版,远在四川内江的向思宇便同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他执著地热爱报告文学写作,很看重由我主持的《北京文学》(精彩阅读)报告文学栏目----“现实中国”,他渴望自己的作品也能上这个栏目。几年里,他不断地将选题和构思通过电子信箱或手机短信发给我,甚至也将已经写出的报告文学逐一发给我,但都没被我采用。原因不是他写得不好,而是他的选题要么没有新鲜感,要么有地域局限或公众的关注度不够,而《北京文学》(精彩阅读)“现实中国”栏目的报告文学,因为每期通常上只发一篇,题材要求有新鲜感、关注度,同时要有可读性、文学性和思想深度。向思宇作为四川内江市人民银行的一名宣传干事,写作并非主业而仅仅是业余爱好,写作报告文学自然有着这样那样的局限,他不像记者或者作家为了写作可以天南海北纵横驰骋,也没有专门机构为他提供采访和写作和便利。因而,他的选题构思乃至已经写出的稿子被我一一否决便在所难免。面对挫折,向思宇却毫不气馁,甚至是愈挫愈勇,由于《北京文学》“现实中国”栏目报告文学作品多年来在文坛和读者中形成的影响力,向思宇渐渐视在这个栏目发表报告文学作品为最高目标,他依然热情不减地同我保持着密切联系,不断将新的选题和构思告诉我。他已经不在乎作品是否能够被采用,而是希望在与我交流中听到我对相关选题的意见并从中获得启发,这种精神,着实令我感动。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不久,全国许多作家甚至是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纷纷给我打电话,主动请缨为《北京文学》采写抗震救灾的报告文学,我都没有明确答应,不是因为他们不值得信任,而是大家都闻风而动纷纷抢夺这个题材时,我必须在众多的作家中权衡谁最有优势并从中作出选择。我首先想到的便是身居四川内江、与汶川灾区近在咫尺的向思宇,我给他发短信问他是否能前往灾区采访,他喜出望外欣然应诺,却因工作限制和采访的局限迟迟没有动身。但突发题材时不我待,数天之后我选择了从没有写作过报告文学但已经身在汶川采访的新华社记者朱玉,朱玉经我再三鼓动,回京后最终写出了备受好评的报告文学《天堂上的云朵----汶川大地震,那些刻骨铭心的生命记忆》,此作刊于《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8年第8-9期合刊,后入选2008年度多种报告文学选本并荣获新世纪第四届《北京文学》奖报告文学头奖。
大约是《天堂上的云朵》发表两个多月之后,向思宇将他同一题材的报告文学《震撼世界的七日》发给了我,作品以深入的采访和生动的文笔描写了汶川大地震灾区前七天抗震救灾的真实场面,读来也不乏感人之处,但由于先前已经发表朱玉《天堂上的云朵》,此作如再安排在《北京文学》(精彩阅读)刊发,难免有重复和滞后之感,我只得割爱并如实相告向思宇,并让他尽快投给其他刊物,此作很快发表在《报告文学》2008年第12期上。
后来,我直接约请向思宇采写反映汶川地震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太阳从废墟上升起》和反映汶川地震灾区破碎家庭重组的《筑巢》,这两篇报告文学,先后发表在《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9年第2期和第9期上,前者已先后被《南方日报》连载和《光明日报》选载,后者也已经被《济南商报》连载并将入选由傅溪鹏选编、花城出版社出版的2009年度报告文学选本。
如今,向思宇将反映汶川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长篇报告文学《太阳照常升起》呈现在我们面前,全书分《震撼》《重建》和《筑巢》三个部分,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文坛第一部全方位、多视角描写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灾区在全国人民救助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全景式报告文学。
为了采写这部作品,作者倾尽全力,历时一年多的时间,以文化志愿者的身份6次自费进入灾区采访,先后到了北川、汶川、绵阳、德阳、安昌、什邡、洛水镇、红白镇等地,行程千余公里。期间经历由于水土不服引起的拉肚子、感冒等疾病。“由于大部分时间是住在乡下,环境太差,身上被跳蚤咬起了不少红疙瘩,回来后一个星期才消失。”(向思宇语)艰苦的付出,深入细致的调查与采访,让向思宇获得了创作的激情与灵感,从而为我们奉献出一部扎实、生动、新鲜、有深度、有份量的厚重之作。
之所以说这部作品扎实、生动、有深度,是因为这部长达25万字的作品,既有大量感人甚至震撼人的抗震救灾场面和生动细节,也有对汶川地震成因和突发(未预报)原因的多方探究;既有对大灾面前生命的顽强抗争和互救互助的人间真情热情褒扬,也有对抗震救灾过程中暴露出的地方官僚主义和社会丑恶现象的尖锐揭露与无情鞭挞。由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全部;由现实到历史,从表层到纵深,作品都最大程度地拓展了内容和思想的空间,加大了作品的信息量,使作品有了立体感,纵深感,显得辽阔、大气。
相比于我们已经读过的许多同一题材作品,《太阳照常升起》的新鲜感,在于作者不仅仅关注早已经为公众所知道的抗震救灾场面,还在于作者紧紧地关注地震之后灾区人民家园和心灵的重建,紧紧地关注灾区人民的生活与命运。
毁灭性的地震,让灾区人民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劫难,房屋倒塌,亲人丧失,河山破碎,原本的幸福毁于一旦。面对如此大灾,创伤该怎样疗救,生活将如何继续?这一切都是人们普遍关心和关注的。沿着这种关心与关注,作者一次次走进灾区走进灾民家庭,仔细采访灾民生活,忠实记录一个个疗伤和家园重建的故事,甚至走进灾民的精神世界,捕捉灾民浴血重生走向新生活的一缕缕阳光,最终汇成废墟上升起的太阳,让灾民看到亮光受到鼓舞,让读者感受信心看到希望。
难能可贵的是,向思宇在对灾区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带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博大的悲悯情怀。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旁观者和记录者,而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灾民的情感之中,耐心倾听他们的心音,仔细感受他们的痛苦与渴望,与他们一同流泪,一同感动,一同振作;同时,他又像一位智者俯瞰人间,思量人生的痛苦与局限,探究解除人生痛苦与局限的各种可能。从全书的字里行间,读者不难感受到作者强烈的忧患和悲悯的情怀,那种鲜明的爱憎,那种深沉的思辨,那种温馨的关怀,自始至终充溢于字里行间,让人读来无不感动,无不动容。
可以说,向思宇是用他长达一年多的艰难采访和无私的付出,构建起中华民族的一座精神家园,以抚慰受伤的心灵,鼓舞人类的斗志,思虑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祈求我们未来都能生活得更加美好。用《太阳照常升起》作为这本描写汶川大地震巨大灾难和灾区人民浴血重生的长篇报告文学的书名,如此举重若轻,从中不难看出作者的用意,也不难看出作者对灾民真诚的祈祷与祝福。
从这个意义上讲,向思宇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报告文学作家,他用苦行僧式的方式,为我们奉献了一部扎实厚重、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作品,这是他作为作家的良知所在,也是他社会良心的突出体现。
2009年10月6日·北京
[注:本文系应约为向思宇长篇报告文学《太阳从废墟上升起》写的序言,此文刊于2009年10月24日《文艺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