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伊豆的舞女》中的景物描写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也是一篇杰出的短篇小说,在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品情节简单,描述一名青年学生独自在伊豆旅游时邂逅一位年少舞女的故事,伊豆的青山秀水与少男少女间纯净的爱慕之情交织在一起,互相辉映,给了读者一份清新,也净化了读者的心灵,把他们带入一个空灵美好的唯美世界。
川端康成的小说重视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尤其重视自然环境描写,力求把自然与人情结合起来。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特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人物是小说描写的中心,但是人物是不能孤立存在的,人物必须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人物和环境密切相关。离开一定的人物环境就失去了主体;离开一定的环境,人物也就失去了活动的天地。因此,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占有地位。
与其他日本代表作家比较起来,重视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应该说是川端康成小说环境描写更加突出的特点。众所周知,川端康成是热情地、执着地追求美的作家。他一贯热心的探索美,热心的表现美。他认为,为了探索到美和表现出美,不可忽视自然环境,不可忽视自然环境的美。因此,他始终比较重视描写自然环境,对于日本许多现代文学作品忽视描写自然环境的现象表示不满。那么川端康成主张怎样描写自然环境呢?他首先强调的是如实描写,即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便是“写生”。
《伊豆的舞女》小说中朦胧缥缈而又隽永绵长的情感,是以一个最为妥帖的自然意象——雨作为载体来表现的。作品开首就是以雨为中心的自然描写:道路变得曲曲折折的,眼看着就要到天城山的山顶了,正在这么想的时候,阵雨已经把从密的杉树林笼罩成白花花的一片,以惊人的速度从山脚下向我追来……"这段清雅平淡却韵味浓郁的文字,作为川端文学中的名句,在日本广为传颂。“向我追来”的雨不仅表现了主人公“我”追寻舞女时的急切心情,而且似乎是在鼓舞和推动着我去会见舞女。“一路上我虽然出神地眺望着重叠群山,原始森林和深邃幽谷的秋色,胸中却紧张地悸动着,有一个期望催我匆忙赶路。这时候,豆大的雨点开始打在我的身上。”小说中多次出现“雨”这一富于情感色彩的意象。当“我”心急如焚地追赶舞女时,天降暴雨,艺人们不得不停下来躲避,“我”这才得以在茶馆与舞女再度相遇;而“我”也正由于被雨淋湿了,才被老板娘领到舞女们的起居室去烤火……
以后天晴,太阳露出久违的笑脸,舞女等一行人忙着赶路,先于我从茶馆出来。我迫于心力上的害羞,不好意思直接跟随,只好等她们走了一会儿后,终于有点心神不安、迫不及待了。这才从茶馆出来,急匆匆的追赶。因为,“我向送走她们的老婆子问道:‘那些艺人今天夜里在哪里住宿呢?’“这种人嘛,少爷,谁知道他们住在哪儿呀。哪儿有客人留他们,他们就在哪儿住下了。有什么今天夜里一定的住处啊?”
而老婆子的话里带着非常轻蔑的口吻。让我觉得异常的愤怒同时也觉察到这个社会对流浪艺人等这些贫苦人群的歧视。心中倍感悲凉,因而后面写到“走进黑暗的隧道,冰冷的水滴纷纷地落下来。”以表现作者当时的心境。再者,自己因为对舞女充满爱恋,马上就要与他们再次见面,心情也舒畅起来,随之环境也变得明朗起来。“前面,通往南伊豆的出口微微露出了亮光。”表明我对之后的见面充满了美好希望。
当“我”决定与艺人们结伴同行后,又下了一场暴雨。与前次不同,这次的雨水把小河变成了浑浊的黄汤。暴雨的狂躁和迷乱,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我”在舞女夜宴时那纷乱如麻、焦灼万分的心绪。小说的情节虽然平淡舒缓,却多次依赖雨的落落停停而发展,人物的心理也借助于不同形式的雨来展现。“我”与舞女间纯洁无瑕的情感,正如雨滴之晶莹剔透;“我”对舞女无言的朦胧的思慕,就像雨雾之宁静缥缈;“我”对舞女缠绵难舍的依恋,又如同细雨的连绵不绝。在东方传统的文学意象中,雨和泪总是相关联的,通过雨,人物的心灵与自然交融在一起。
川端康成是个唯美主义作家,大自然的赞美者。但他喜欢孤独。正因为如此,读他的作品就会有伤感和凄美的情调,让人意犹未尽。唯美、凄美,纵使人伤感,但仍动人心扉。文中那种连贯首尾的感伤凄清和带有印象主义唯美意境,总能抓住读者。如小说末尾写“我任泪泉涌动,我的脑海变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留下来,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感觉甜蜜愉快……”,使那与舞女别离的无限惆怅和与舞女交往的往事的甜蜜,被作者用感觉上的清泉含蓄曲折地表现了出来,生动新颖。
川端以自己的心灵聆听自然,以自己的生命体味自然,因而吮吸了自然的灵光,获得了自然的恩惠。他对自然的爱涌流在作品中人物的血液里,对自然的感动也倾注在小说所呈现的景色中,这使他笔下人物的心灵能够与自然浑然一体,微妙地呼应,和谐地交织,达到了“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境界。可以说,《伊豆的舞女》是自然之美与人情之美的结晶,而这也正是这部名著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