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巴托有条“阳原街” 凸显张家口文化
(2013-02-22 20:51:51)
标签:
主人根据地来了第一个祖上文化 |
分类: 风土人情 |
作为一个向中国游客开放的城市,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既亲切又陌生。清澈的图拉河从城南的博格多山脚下缓缓流过;视线可及的山上,是密密麻麻的民居,街头不时有穿着厚厚的蒙古袍的市民走过;苏联式建筑物随处可见,西餐厅、各种牌子的名车遍地都是……
即便是白发苍苍的长者,对当年张库大道的辉煌,也是一脸茫然地摇头,城市中张库大道的遗迹更是难以寻觅。口商当年在这里创造的辉煌,随着岁月荏苒和城市的改造,都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按原计划,大家准备着去参加盛大的那达慕,但无意中听到的一句话勾起了我的兴趣:在位于乌兰巴托城北的地方,有条阳“原街”。
于是,我当即决定到那里进行探访。
11日下午3点,我和翻译图立嘎搭乘一辆租来的汽车,向城北方向驶去。由于恰好赶上那达慕节,街上随处可见悬挂着蒙古国旗,虽然全城的警察都出动了,但还是到处堵车。在乌兰巴托寻访与“张库大道”相关的张家口人后裔,不是件容易的事。
公路依山而建,根据地势判断,当年的张库大道不会偏离公路太远。我们过车窗,努力在两侧的山峦沟壑和河道滩涂间,寻找当年张库商人留下的历史回响。
在这个曾经与张库大道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国度,经过岁月的消磨,一些遗迹、一些人已经隐匿在逝去的时间片段中,需要我们去慢慢地追溯,静心地剥离。
“阳原街”
一个地方有了地名才算是真正的诞生。
“召艾勒”,位于乌兰巴托市郊区。蒙语的意思是“一百户中国人家”,也就是我要寻找的“阳原街”。但是,我今天算是幸运的。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沿路口走过来,我们迎上去,向老人问好,没想到她竟然用流利的汉语说:“你好!”“我就是中国人。”浓重的坝下口音,有阳原方言的重音,又能听出山西方言的婉转。“你们是从中国来的吧,我是阳原人。”没有想到,进入“阳原街”,第一个搭腔的人,竟然就是一个张家口人。老人满脸的皱纹,在一碧如洗的天空下,让我倍感温暖和亲切。
宋喜英,82岁,祖籍在河北阳原,父辈是毛毛匠。
事实上,如果不是穿着汉服,宋喜英和乌兰巴托任何一条街的蒙古老太太没有什么区别。“啊,碰到老乡了。这里阳原人还多吗?”
“几乎都是祖上走张库大道来的阳原人后代,足有500多户。”推开老人的木板院门,一条狼狗狂吠起来,一副凶猛的样子。院子不是很大,正北的几间中式房子略显破旧,院子东侧有两间土房。让我意外的是,老人在自家院子里,开垦了小片的土地,种上了土豆和大葱。这是一个四世同堂之家。宋喜英有2个女儿,4个儿子。在这个家庭里,孩子耳濡目染都会说汉语。几代下来,已经是30多口人的大家了。
“会说蒙语吗?”我问道。“学不下来了,孩子比我强了……”宋喜英笑着回答。临别时,老人不顾年迈,坚持把我们送到院门外久久不愿离去。
乡音相随
登鸡鸣歌山上,有大片的墓地群。放眼望去,南边山坡上的民居中夹杂着不少蒙古包,微风吹过,似有阵阵驼铃响起。驼掌的沉重声由远及近,吧嗒吧嗒……领房人的吆喝声,小伙计的歌声,一阵嘈杂之后,这支无形的队伍渐渐消失……张殿山,年60岁,1951年逝,张家口大门外西沟南天门人;牛成瑞,年58岁,1952年逝,察哈尔阳原县西六马;何永,年63岁,民国39年逝,察哈尔怀安县韩家屯人;王喜,年74岁,民国36年逝,察哈尔阳原县水峪子村人……记录了蒙汉民族交融的一个个墓碑依然静静地坐北向南伫立着,多少有些悲凉凄婉。
我最终没有全部看完所有的墓碑。
车从墓碑群旁呼啸而过,虽然整个墓碑群只有不甚遥远的2公里,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不得不忍痛与它擦肩而过。
张库大道上的旅蒙商拉着骆驼,冒着风雪,历尽艰难险阻,穿过蒙古戈壁,到库伦,再至恰克图,其中不乏血泪和辛酸。可以想见,这里还只是走张库大道者的自然聚集之地。乡音相随,他们的经历,包括他们的成败荣辱和曲折坎坷,全都积淀在这看似只有5个字的“登鸡鸣歌山”上。
回程中,我对同伴说,我会再来一趟,将这些家乡的已逝者全部整理,为了弥补遗憾,更是为了印证。但有一种精神不会磨灭,那就是一个个拼搏进取的灵魂散发着永恒的光彩。从张家口到乌兰巴托,我们一路的寻访,正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
见证与诉说
历史文化研究会 刘振瑛
乡情就是重要的人群聚合因素之一。乡情,是一种社会情节。
历史上,大圐圙东营子(今乌兰巴托一区)是汉族商人的买卖交易场所,交易场所北面的小山丘下自然就成了在这里定居的汉族商人的生活区。因为这里聚集了很多的口商,口商中又以张家口阳原、怀安、万全、蔚县的人为多,所以时间久了人们就把这里叫成了“阳原街”。非常难得的是这条街尽管有一个蒙语名称:召艾勒,但现在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更愿意把它叫做阳原街。
耳熟是乡音,天南海北的漫游中最让人感到亲切的就是乡音。我们在阳原街蹒跚,不时可以听到亲切的乡音。乡音,穿透几百年历史时空延续至今,在展示一种文化的固执的同时,似乎更多了一些悲情。无语的话题在离阳原街不远的一座山坡上。这里是华人墓地,近千华人就埋在了异国他乡的这座山坡上。一无酒水,二无栥胙,几朵淡黄色野花聊表心意。虔诚地踏入墓地,细细数来,阳原、怀安、万全、蔚县的坟墓主人比比皆是。
阳原街是历史的见证,它见证了沿着张库大道而来的人群以乡音、习俗为特点的社会归属。华人墓是历史的诉说,诉说着沿着张库大道而来的人群的社会渊源。
阳原街,华人在这里生活了一代又一代,他们还将会和蒙古人民友好的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