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庄·词媚·曲谐

(2011-11-10 22:00:30)
标签:

教育

 

——诗体特点与诗歌语言风格

王 友

 

古人十分讲究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语言风格是作者在具体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语言个性。历代文学评论家对语言风格也提出了各自的见解。陆机曾对十种不同的文体风格进行了概括,其中有“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文赋》)之说。刘勰则提出了“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文心雕龙·定势》的观点。曹丕也有“书论宜理”“诗赋欲丽”(《典论·论文》)的说法。由于诗歌重在抒情,因而诗歌的总体风格绮丽而又靡细。由此可见,诗歌与其他文体的语言风格是迥然不同的。

诗体特点与语言风格的关系十分密切。不同的诗体特点影响诗歌不同的语言风格。一般来说,诗歌的语言会因古体诗、格律诗,小令、中调、长调与散曲的体裁不同而风格各异。

古人云:“诗庄词媚曲谐。”庄,就是庄严、庄重;媚,就是艳丽、优美;谐,就是诙谐、幽默。这也就是说诗、词、曲有着各自不同的语言风格。大体而言,因为诗多属应制而作,因而要求风格庄重严肃;词多写闺中韵事,适于婉媚;曲由于近乎民歌,则多诙谐幽默。

四言诗自《诗经》以来就被称为正体,风格典雅润泽。实际上,四言诗典范《诗经》的各个部分也风格各异。小雅、大雅和周颂、鲁颂、商颂由于多为正声雅乐和祭祀乐歌,风格古朴典雅庄重;十五国风则因多为民歌民谣,显得朴素自然。汉魏六朝时期,五言诗是流行格调,风格以清丽为主。五言古诗古朴中流露活脱之感,朴素的语言显现深邃的意境。五言律诗因为章法严整、规模简重,风格或雄浑阔大,或清空闲远;五言绝句则由于篇幅和格律的限制,多含蓄隽永。

七言诗起源于秦汉时期的民歌,经汉魏南北朝的演变发展,到唐代日渐成熟。七言古诗形式活泼,用韵灵活,因而抑扬顿挫、流畅多变。七言律诗由于格律严整,节奏变化跌宕,因而多具有“畅达悠扬、纡徐委折”(胡应麟《诗薮》)的风格。七言绝句崇尚高华、文多胜质,具有回旋摇曳、涵泳不尽的特点。

词最初来自民间,是既能合乐而唱又讲求格律的一种诗歌样式,有“诗余”“曲子词”“长短句”等别称。小令限于篇幅,多淡中见浓,语言朴实,风格简约。长调和中调最初写闺阁之事,抒写愁怨,风格多婉约含蓄。至北宋苏轼开豪放派的先河,于是豪放与婉约成为词作风格的两大派别。婉约词派重写儿女情长,语言圆润,风格婉转含蓄,清新绮丽;豪放词派题材广阔,不拘格律,无所拘束,气势恢弘,崇尚率真。

自宋元时期逐渐形成的新诗体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不一的歌词。由于少数民族乐曲的传入及其与中原正乐的融合,在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后,散曲便应运而生。散曲可以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再增加衬字,这样既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也便于自由灵活地抒情表意,因而散曲在整体上便具有了俗中带雅、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可以从不同的诗体特点结合诗歌本身来分析。如2007年高考浙江卷第16题第(2)问: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吴  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灭亡后,吴激被迫仕

金。在一农宴席上,他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刘禹锡的《乌衣巷》曾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的赞叹。诗人巧妙地借助飞燕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华,把个人的感慨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用极其浅显的语言和极为寻常的意象显现出一种蕴藉含蓄的美,读来余味无穷,含蓄深沉,带有明显的咏史诗特色。吴激的《人月圆》中,全篇化用唐人诗句典故,借意抒怀,借故出新,抒发个人的亡国隐痛,使全词意境深远,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风韵。赵善庆在《山坡羊》中借助中心意象“燕子”,将“兴”和“亡”对比,以议论作结,语言风格明快直露,充满浓郁的散曲风味。这三篇作品语言特色各异,但是都表达出了深沉的兴亡之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