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研究的五个进程

《红楼梦》研究的五个进程
胡文炜
清代文人以评点的方式对《红楼梦》进行解读,如王希廉道光十二年(1832)刊行《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评点书中有正笔、衬笔、借笔、明笔、暗笔、伏笔、顾笔、着色笔、淡描笔。提出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不是真,假不是假。张新之在道光三十年(1850)完成《妙复轩评石头记》,用《周易》的阴阳观念对文本进行评点,图解书中隐含的象数原理。姚燮在咸丰十年(1860)作《读红楼梦纲领》,评点全书有总纲,着眼于小说的秦、情、轻、倾,对人物、事件进行分类整理、统计,书中宝、黛二人的有关段落是关目之紧要者。其他评点的人还有很多,都是这样的一家之言。
二、《红楼梦》索隐
认为《红楼梦》是隐写明末清初的历史事件,书中人物是影射历史人物。索隐的主要代表是蔡元培,他以比附的方式认定书中的人物影射现实中的真实人物,例如林黛玉影射朱彝尊,因为朱彝尊号竹垞,而林黛玉居住的潇湘馆周围是竹子,史湘云是影射陈其年,妙玉影射姜西溟,薛宝钗影射高士奇等等。寿鹏飞索出史太君是康熙的影子,林黛玉是废太子允礽的影子,薛宝钗是雍正的影子,另外许多女子是康熙诸皇子的影子,还认为甄宝玉是弘光帝的影子,王仁是隆科多的影子。以这种方式读《红楼梦》的还有景梅九、邓狂言等,由于每个人索出来的隐都不一样,所以最终都无法落实。
三、《红楼梦》考证
胡适于1921年发表《红楼梦考证》,他是通过查考有关文献资料来证明《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认为后四十回的作者是高鹗。二年后俞平伯先生出版《红楼梦辨》,对考证起了推动作用,后由周汝昌先生集考证的大成。江宁织造曹家的曹雪芹作为《红楼梦》作者,有诸多文献资料记载,除了曹雪芹,其他没有任何一种文献记载《红楼梦》有别的作者。但胡适由此将《红楼梦》看成是曹雪芹的自叙传,这并不确切,同时高鹗续书的证据不实,已在2008年出版的《红楼梦》中得以纠正,但以“无名氏”来取代,又离开了文献的考证,不过已有几种新版《红楼梦》只署曹雪芹一个名字。
四、《红楼梦》演义
“演义”,是从《红楼梦》中取几段情节、几个人物,再联系几句来历不明充满矛盾的“脂批”来编作品以外的故事,有的还是借用书中人物的名字和地点,然后与真实的人物糅杂在一起,凭想像创作出一个个故事,有时还用上了“探佚”的名义,最有代表的是刘心武的《秦可卿之死》,他在他写的书中将秦可卿认作是康熙朝废太子胤礽的女儿,由于政治原因被藏匿在小说中的贾府内,身份暴露后被皇帝赐死。还演绎出“脂砚斋”批语提到的卫若兰与《红楼梦》中到的冯紫英一起参加反清复明活动。还有人将小说人物史湘云认作是后来批书的“脂砚斋”,成了作者曹雪芹的续妻。以后类似演义越演越多,都是几个搞“研究”的人自称“读懂”,即“独懂”,以此来编织《红楼梦》本身以外的故事,与他人无关。
五、《红楼梦》鉴赏
前面四种方式都是探索、研究为主,着重于影射、隐藏、家世、版本、脂评、成书过程以及“墓石”真伪等外在的东西,游离于作品的文学功能,与广大读者距离太远,显得有点神秘,更无关乎当今的时代,造成一部分人“死活读不下去”。“鉴赏”是对作品涉及的内容进行全面分析、鉴别、欣赏、领会。《红楼梦》的涉及面非常广,被称为百科全书,包含地域、历史、社会、家庭、人生等,书中的思想、艺术、哲理、美学、人物性格与情感、创作手法、语言文字、礼俗典制、饮食服饰、医药保健、建筑园林、诗词戏曲、器具物品等等都可以发掘、赏析、探讨,这也正是广大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最需要了解的。通过赏析借鉴,促进文学创作的繁荣。紧扣时代脉搏,联系中外文化及有关社会现象,多学科联动,开展多方面研究,拓展影响范围,渗透多个领域,为时代前进起助力作用。
当然,对家世、版本、脂评、成书过程等研究是需要的,但近百年来这方面已研究得非常透彻,现在多有重复,至于还存在的问题,如曹雪芹的生父是谁,脂砚斋是谁,那些手抄本(脂评本)是谁抄写,《红楼梦》的旧稿是怎样,这类问题因为资料缺失,已是历史留下的谜,无法还原,对于《红楼梦》的阅读,发挥文化功能,并无多大实际作用。至于“探佚”,由于所探的“佚”都不一样,既不能取得共识,更无法替代原著,已成为研究的历史。好在程伟元保存了完整的120回《红楼梦》,得以代代相传,今天,这部名著在整本阅读中通过多方面的鉴赏,将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同时发挥更大的功能。
胡文炜,中国红楼梦学会第八届理事,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红学著作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