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戌本与卞藏本系同一人抄写(胡文炜)

甲戌本与卞藏本系同一人抄写(胡文炜)
胡文炜
甲戌本是红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本子,它是第一个被发现并加以介绍的脂本,时在1927年。此后该本被人借阅过录,又通过影印使得广为传播,是各种脂本中影印次数和总量最多的一个本子。甲戌本发现80年后,即2006年,有专家发现并介绍了卞藏本,以公布先后来说,卞藏本是“脂本体系”中最“年轻”的一个本子。
对甲戌本,我在2003年第1期的《红楼》杂志上发表了《论甲戌本与庚辰本的关系——兼论庚辰本是综合本》一文。根据我所发现两本的共同错字(注,不是共同的异文),指出“今甲戌庚辰两种本子是出于作者同一时期的稿本,或者说两种本子出于同一种底本。”否定了甲戌、庚辰两本分别来自作者不同底本的传统观点。同时指出甲戌本虽与庚辰本出于同一底本,但它抄成的时间比庚辰本要晚,它是一个“综合本”,即综合了别本的批语与正文。还指出北师大本也是一个“以庚辰本为底本的综合本”。
对于卞藏本,我认为它的底本应该不是程本,抄成的时间则不会早于庚辰本,虽然有些异文很有价值,但以反映作品的原始面貌来说,从总体看它比己卯庚辰本的差距要大一点、远一点。联系甲戌本与陶洙抄本的形成,卞藏本同样也是一个“校改本”,抄手在校改抄写时,不少文字是出于他的一己之见。抄手常常少抄底本原文,有些独特的文字很可能是出于抄手的随意改变,因而它决不是一个忠实于原底本的本子。
统计一下2006年12月影印卞藏本出来后的研究文章,在《红楼梦学刊》、《红楼研究》和《河南教育学院学报》上发表的共有十多篇。这些文章主要是对文字和藏主的研究,最多的是将卞藏本与程本、脂本作文字对勘,从中发现哪些异文,然后对异文进行评价;对本子进行定位。也有对与本子有关的人物加以考证,这些研究当然都很有价值。但很少有人对抄写笔迹予以专门的注意,所见只有发表于《红楼研究》2007年第4期张德维的《〈红楼梦〉卞藏本摭谈》一文,提到“卞藏本的文字清楚,页面整洁,字迹比较工整,看起来比较赏心悦目。若按外观漂亮与否的标准来看,最美观的抄本是戚序本和郑藏本,第二个层次的就应该是甲戌本、卞藏本和甲辰本,其余各本都等而下之。卞藏本在这里面是比较好的。”这是符合实际的,但作者虽将甲戌本和卞藏本排在同一层次,也同样没有对两本的抄写笔迹作进一步比较与辩识。
现在我通过对卞藏本和甲戌本前八回笔迹的仔细分辨,同时又请教了多位书法专家,得出的结论是这八回文字只能出于同一人之手。一眼看去,甲戌本用笔显得厚重、藏锋,卞藏本相对露锋多一点,笔划稍细,这与抄写的时间距离、抄手所用的毛笔和抄写时用心沉着程度有关。如果将两本的一些字专门加以对照,可以发现抄写者的书法水平,特别是运笔习惯完全一样。为了复核方便,我从两本第一至第八回的第1页各选出6个字,这6个字在两本的原文中都是互相对应的,如第一回第1个“作”字,两本都是“作者自云”的“作”,不是这本采用这里的“作”,那一本到别处去选个“作”。从这些字中可以看出两个本子的笔迹完全一致,见文后图片(上一行甲戌,下一行卞藏)。
总体上看,两本都是以厚重为主,其中最明显的是凡末笔为捺或斜钩,都是长而重,如“後”、“族”、“他”、“氏”;如果是竖,略为向内收,如“判”、“纳”;左右结构的字是左窄右宽,大致呈喇叭状,如“便”、“嫂”;上下结构的是上沉重下局促,如“奏”、“今”。分别来看,“作”字的一竖都是上细下粗;“族”中的“矢”都写成“夫”;“染”中的“九”都多了一点,“张”中的“弓”,末笔都向外倾斜,“见”的一横都特别长;“们”的下面都是左边高右边低,“密”的“心”都是“又”加二点;“钗”的“又”中一点都不明显;“往”的右边都写成“生”,“边”都写成“邉”而不写“邊”。这里每页只选了6个字,同一页中相似的并不限于6个。当然这还只是形似,而且这里的“见”写成这样,别处可能不是这样写。两本之为同一人所抄,主要还是从抄手的写字训练习惯和风格看,相互完全一致。而两本间有所区别,那也很正常,只要不是专业书法家刻意所为,每个人在不同时间里用不同的毛笔以不同的心情所写的字,都不可能象所举的例子那样完全相同。在一个半个页面里,有这样6个字(实际更多)相同,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如果是临写,不会只临其中几个字,如果不是临写,不会每页都有如此相同的笔迹,结论只能是出于同一人之手。
两个本子是同一人所抄,但两本的文本内容却有很大区别,例如卞藏本的删夺、文字独异、没有批语等,这可以说明后一本不是有意模仿临摹前一本,如果是先抄甲戌本,则抄卞本时没有故意模仿甲戌本。其次,说明两本的抄成时间有一段距离,不是一本抄成后,再接着刀上抄下一本。个人推测,《红楼梦》确实有一个与程本不同的抄本,这个本子可能是80回,也可能是120回,现在见到的几种残抄本,己卯也好,甲戌也好,卞藏也好,都是在转手过程中丢失了一部分。经过各种各样的大小变故,如今世间有没有未发现的《红楼梦》早期抄本?个人觉得恐怕不能排除这种可能。
对于红楼梦的版本,没有一个是作者的手稿,从总体看,印行于1791年程甲本与后来发现的手抄本虽有一定差异,但只是“微有异同”(周春语),比较一下,总体是程本完整,有差异的文字则各有胜处,出新版时不妨择优取舍,在回末作出校记。
胡文炜,浙江绍兴人,长期供职粮食部门,群众,会计师职称。坚持业余写作研究四十年。是中国红楼梦学会第八届理事,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副会长,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已正式出版著作《贾宝玉与大观园》《红楼梦欣赏与探索》《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赵之谦家世》《会稽山志》(有盗版)《绍兴历史文化之谜》(有盗版)《绍兴文史纵横》《绍兴山岭古道记略》《越地咀华》,参与写作的多种。在七十多家报刊发表过作品,总计纸质字数三百五十万。2010年开始,从山区到平原沿海,到过二千五百个自然村,以图文记录乡村面貌大变动时期的基本状态。多次以论文入选后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获全国“书香之家”“全国职工读书自学活动积极分子”等奖项数十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