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学”回顾

(2024-09-14 03:59:01)

“红学”回顾

胡文炜


(之一·“红学”是什么)

《红楼梦》不就是一部小说吗,怎么会有那么多东西可以“研究”,以致成为一门学问,蔡元培、鲁迅、胡适、茅盾及王蒙、刘心武等名家也先后研判论述?下面就个人的认识简要地说一下。

首先当然是这部书写得好。《红楼梦》的内容相当丰富,说“百科全书”只是比拟,但里面涉及的事物确实很广。小说细致地描写了贾府大族的日常生活和这个家庭的运转过程,描写了在运转中带动、联系的事物、人物书中既有轰轰烈烈的大场面,又有一个庭园一件器具的细节,既有许多闲情逸致,又有种种矛盾纠葛甚至吵架;既有高雅的,也有粗俗的。书中写了那么大的一个家庭,那么多人,里面有那么大的一个园子,园内的景观那么丰富。同时也写了家庭外面的许多人物、事物。我国历史上的公侯大族消失了,但庆幸留下了一部《红楼梦》,使后人可以从中去探视那种家庭的内幕,了解那种家庭的发展、变化情况从中认识那个时代。例如书中写了“左昭右穆”的祭祀礼仪,被作为古代礼制的佐证;写了许多外来事物如玻璃穿衣镜、钟表、西洋船等,作为这些事物进入家庭的佐证。还有当时所使用的口语方言,为语言研究提供资料,所写的饮食、服饰、建筑、园林、医药等等,都被作为研究对象。我们知道《三国演义》写东汉三国,那是明代人写的,《水浒传》写南宋,也是明代人写的,而《红楼梦》就是清代人所写,是经历者所写。当年领袖在《论十大关系》中谈到中国和外国的差距时说,我国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这当然是一种风趣的说法,但也说明《红楼梦》这部书确实值得去读。

小说不仅写了生活现象,还刻划了很多栩栩如生的人形象和他们的心理活动,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感情世界和人际间的情感关系,他们中既有少男少女,又有中老年家长,既有贵族,又有平民,既有主人,又有佣仆,这些感情交织在一起,既复杂又自然,许多心理情感能使读者共鸣、会心,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小说人物的影子,这就产生了很多话题。例如对钗和黛的看法,有人认为林黛玉单纯、率真,薛宝钗有城府心机,也有人说林黛玉小心眼,不好相处,薛宝钗大度随和。很多人同情贾宝玉,讨厌贾政,也有人说贾宝玉不务正业,荒废时间,应该管管。由于读者的年龄不同,角度不同,爱好不同,处境不同,也就产生不同的评价,甚至持截然相反的看法,造成不休的争论,据记载还因此动手打起架来。其次是这部书的内容复杂。小说明明告诉我们林黛玉、薛宝钗是从江南到北方的京城,告诉我们为了建造布置大观园,贾府派人南下采办物资,书中还写到贾政进宫面见皇帝,贾府室内的主要设置是炕,这都表明写的是北方,是京城。但是书中又写贾府处在金陵地界的石头城,金陵、石头城是南京的别称,书中的十二个女子叫做“金陵十二钗”,也就是南京女子,书中也写了不少南方的事物。小说的语言以北方口音为主,同时也夹有南方的吴语。里面有许多前后矛盾的地方,有的人物来历不清,有的同一个人的名字前后不一致,大观园里的建筑位置也有矛盾之处,这给研究者带来很大的兴趣,以致争论不休,例如大观园的图绘出来就各不相同。书中的人物年龄也有矛盾。书中的十多首诗谜,作者没有给出谜底,于是有了各种各样的猜测。

把上面两点交结在一起就已经有说不完、说不清的话题,而《红楼梦》的复杂远不止这两点。

第三是这部书的作者复杂,这又分为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作者是谁的争论。一般认为前八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后四十回的作者是高鹗。后四十回的作者真是高鹗吗?有争论,不少人认为前后一百二十回出于同一个作者,也有人认为前八十回作者是曹雪芹,后四十回的作者既不是曹雪芹也不是高鹗,而是“无名氏”,也就是后四十回的作者现在还没有找到。各种说法都言之凿凿,各有理由。现在出版的《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已改成无名氏,同时又认为高鹗作了修订,但学界仍没有统一,仍有人认为是高鹗。还有人认为作者已经把稿子写完,后来对前面部分作了修改,就是现在的前八十回,后面部分没有改,就是现在的后四十回。只是各种观点都没有直接证据。

除了后四十回,对前八十回的作者也有一些争论,有人认为这部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这主要是民间的一些红学爱好者,他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新作者,有张岱、吴伟业、冒辟疆、顾景星、洪、傅山等等,据统计达一百多个。现在民间对此感兴趣的人很多,常常出现一些新奇的说法,自称“石破天惊”、“红学大厦轰然坍塌“颠覆认知”。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家谱中只有曹没有“曹雪芹”这三个字。至于曹雪芹的生父是谁,是曹颙曹頫还是曹寅的族孙,至今没有一致的意见,还有人说有的文献是假的。只是除曹雪芹之外,其他作者都没有任何文献的依据,所以他们都是各说各的,互不认同,而且每一种作者说的认定者,少的只一个二个,多的也只是几个人,“主流”不当一回事,民间也互不服气。

第四是这部书的版本复杂。《红楼梦》在1791年首次出了印刷本,由于是程伟元主事印行,高鹗参与,后人称为“程甲本”。第二年同样由程伟元主事高鹗参与又出了一种本子,后人称“程乙本”,这两种本子的文字有很多地方不同。此后清代的印刷本都源于程本。据程本在书前交待,他们印行的三十年前已有《红楼梦》的抄本在庙市出售、“不胫而走”,也就是已经有抄本在世上流行了三十年。1927年,胡适买到一种《红楼梦》的手抄本,共16回,上面有大量批语,由于书中有“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字样,被称为“脂评本”“甲戌本”,其文字与程甲本、程乙本有较多差异。此后陆续出现了十多种手抄本,被称为庚辰本、己卯本、列藏本等,有的有批语,批语数量多少不一,有的没有批语。各种抄本的回数也多少不等,少的只几回,最多的一种有一百二十回。据统计,批语的总数达5000多条,内容多种多样,非常庞杂。这样一来,无论是正文还是批语,都出现了相当复杂的关系。

以上只是简单的归类,每一类又有一个个的子题,例如曹雪芹的籍贯是哪里?有河北丰润说和辽宁辽阳说,二说产生过激烈的争论,发表了许多文章,专门出了著作,意见始终不能统一。又如在河北张家湾发现了一块刻有“曹霑”字样的墓石,这块墓石是真是假,也有截然不同的观点,同样产生激烈争论,同样发表很多文章,出了著作,意见至今不能统一。还有多年来发现的曹雪芹文物,有不少人作了很多研究。

关于脂本,参与研究的人更多,争议也更多,例如同样是脂抄本,哪个早哪个晚?由于各本文字有差异,两本之间的关系如何?多本之间呢?有的本子之间文字差异小,有的差异大。哪种文字更接近作者原意?有的人推崇这个本子,有的人推崇那个本子,意见截然不同。对于脂评本上的批语,怎样理清关系?尤其是写批语的人是谁?研究者作了种种推测,意见互不一致。另有一种本子叫靖藏本,有人说见过并抄了批语,后来这个抄本找不见了,这是怎么一回事?抄录的批语是真是假,意见不一。还有人认为脂本是后人伪造的,如作家克非和学者欧阳健等,为此出过多本著作,不同意见出现过激烈争论,互相说服不了。

由于《红楼梦》的复杂,于是出现了“索隐派”、“探佚派”,索出来的“隐”、探出来的“佚”是五花八门,故事性很强。还有人从“红学”衍生出“秦学”,“秦”是指书中的人物秦可卿,认为秦可卿是一个谜一样的人,这以著名作家刘心武为代表,出过几本书,一度很有影响。尤其由于认为后四十回不是原作,便对八十回以后的故事情节、人物命运作了各种各样的探索,出版了大量的探佚著作,很有趣味,被称为“探佚学”。有人研究一次聚会的坐次怎样。

《红楼梦》为什么有那么多问题,那么多争议?我认为一是《红楼梦》这部书写得好,充满魅力,可反复阅读,反复体味,又由于内容复杂,从而出现不休的争论。二是资料缺失,有关《红楼梦》的文献很少,没有最确切的资料可以作出令对方信服的结论,虽然也有人认为上面有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总有人不服。所以在新的资料出现前,这些争议将继续存在。有些争议暂时安静一段时间后,又会被提出来再次出现交锋。这就是《红楼梦》成为一门学问的原因。

红学是复杂的,但《红楼梦》并不神秘,中学文化水平以上的人都可以阅读,读了一定会有收获,而且会觉得常读常新,同时选读有关红学的著作,会从中得到新的启发。

 

·“红学”的独特性

小序

客:一个人往往会把自己所从事的事情说得不一般,由于你是中国红学会的会员,2017年还当选为理事,所以你自然把红学说得很独特。人文学科很多,如甲骨学、敦煌学郦学,哪怕美学心理学等等,也有各自的独特性。《红楼梦可以研究,可以成立学会,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也可以研究,成立学会。所以你说的独特无非是你自己说说而已。

我:“不是。你恐怕没看到红学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独特现象见下面

正文

作为研究对象,红楼梦固然是一部小说,但对这部书关注并感兴趣发表过议论及作过研究的人规格之高,是别的书至别的人文学科所没有的,这才是我说的“独特性”,他们是:

一、 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开国领袖

1956 领袖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说:我们中国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这当然是一种比较幽默的说法,领袖读过的书很多,但他没有提别的,可知此书自有其独特性。《红楼梦》他读过多遍,在多种场合提到过这部书。2011年红学家董志新出版的一部书里所记甚详。还有1954年的评红运动,1974年报纸上出现的诸多评红文章,也是别的书所罕见的,这都与领袖有关。这些因素使《红楼梦》在我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提高了这部书的地位,也对红学研究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

鲁迅对《红楼梦》作过精辟的论述,他在多篇文章中提到《红楼梦》,他的那些文字一直被后人称引,以至一直作为圭臬这不仅对红学产生很大影响,还被作为认识社会的经典语言。他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等等,都说明他熟悉、精通这部书。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谙熟中国文化,在他对古典文学的评价中《红楼梦》是出类拔萃的。

三、革命家教育家北大校长蔡元培

蔡先生被称为红学索隐派的代表人物,红学家苗怀民这样评价蔡先生的《石头记索隐》学界在评价该书时,固然有自己的判断和依据,但对蔡元培本人的意见也是要尊重的,可以作为参考,毕竟是其心血所系,再者他对当时的学术潮流及研究情况是了解的,并非信口开河。尽管可以不认同他的意见,但至少要理解他偏爱自己著作的缘由。不少人在肆意批评指责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其深厚的学养,忽略了其前清进士、翰林院编修的身份,忽略其留学德国的经历,要知道在当时,具有这种贯通中西学养的学人是非常之少的。”(苗怀明:蔡元培——中国现代学术的奠基者 

四、 哲学家、文学史家、诗人胡适

胡适提出并致力《红楼梦》的著者、时代、版本及脂本等有关资料的收集、研究,成为新红学的研究方向,从1921年开始影响红学研究百年之久,带动了一批人,无疑与其他小说研究有所不同。

五、 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茅盾

钱君匋的《书衣集》记载茅盾能背诵《红楼梦》的有关段落,茅盾还写过节本红楼梦导言》后来又写过《关于曹雪芹》一文。19795月茅盾林默涵等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红楼梦学刊》编委会成立大会并担任学刊顾问,又亲自题写刊名“红楼梦学刊”,这个刊名一直沿用至今。1980年中国红学会成立,茅盾表示祝贺并担任了名誉会长。

说起红学研究,许多人会首先想到俞平伯、周汝昌、吴世昌等人的名字,他们都是最知名的红学家。俞平伯还是作家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周汝昌还是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吴世昌还是著名的汉学家。

上面所举的这些人对“红学”研究的奠定和前行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新红学的天地是他们所开创的。中国红学会成立至今已走过了长长的45年,世事如白云苍狗时光如白驹过,中国红学会将很快迎来成立半个世纪的纪念,那时的人们一定会有很多的感慨。


           ·“红学”研究的内容

“红学”的涉及面很广,大致可分“内学”和“外学”。“内学”就是研究、探讨《红楼梦》的思想、艺术、哲理、语言、人物性格、典制、礼俗、饮食、建筑、园林、诗词、戏曲、医药、服饰、器物等等。“外学”则是研究作者及作者家世、版本及脂本脂评、时代、成书过程及资料收集等等

应该看到,多年来虽然研究内学的文章并不少,但更多是还是外学,参与的人也更广泛,下面回顾一下有关红学的外学。外学虽然可以分的作者、时代、地点、版本等等,但都互有联系,这样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十分复杂的关系,大多没能形成统一的认知。这里从先易后难的次序来回顾一下,并对未来作出个人的判断。

外学中比较简单的当然是时代,从《红楼梦》最后的成书看,大致是在清代乾隆二十八年左右,大约为公元1763年前后,最多上下二三年。印行于1791年的程本开头,程伟元说抄本传阅几三十年,高鹗说《红楼梦》脍炙人口几二十余年,均与1763年前后相符。程高的话公开印在书的前面,他们是有一定身份的人,他们要公开印行这部书,对当时的文化市场状况必然先要了解,书印出后无人提出异议。如果说稿本其实早就有了,程高没看到。那难道当时的人不了解没看到,倒还是今天的人了解,今天的人看到了?当然并不是说程高的话不能否定,但否定必须举出程高以前或程高同时代人的证据来,但没有。书中文字也可印证时代,如国朝贾家五世、定鼎百年、多次南巡等。还有书中的氛围如贾府的排场和贾家后人安富尊荣不思进取坐吃山空的行为,也只能是乾隆盛世才有。至于小说所反映的时代,则应是乾隆初到乾隆二十八年之间。书中所写的地点也比较清楚,即以北方的北京为主,大约占十之七成,间有江南的南京,可占两成,此外还有苏州、扬州可占一成。对此已没有再可研究、探讨的空间。

《红楼梦》的作者当然是曹雪芹,但曹雪芹的生父是谁,曹顒还是曹頫由于资料所限,家谱记载不是很明确,所以至今无法统一,对于曹雪芹的身世,只能从少量的资料勾勒一二,但并不清晰。至于家世,其祖上是河北丰润还是辽宁辽阳,也都有争议。与曹雪芹有关的那块墓石的真与伪,双方都各执一词。目前看,有关《红楼梦》作者的议题已都讨论得非常透彻,可以下的结论只能是作者为清代江宁织造曹寅的孙辈曹雪芹,如此而已,如果没有新的资料出现,再要深入已很难了,也基本没有探讨的空间。其实祖籍也好墓石也好,这对于阅读《红楼梦》这部书来说,意义并不很大。

关于版本,最初的印刷本程甲本和程乙本是清楚的,这两种本是乾隆时期的程伟元和高鹗两人主持印行,以程伟元为主,程甲本印行于1791年,程乙本印行于1792年。复杂的是那十几个脂本,脂本的“脂砚斋”是谁,周汝昌先生说是女性,也有人说是曹雪芹的叔辈,上面的批语一人所写?多人所写?有的批语看上去似乎很认真,有的却很随意。由于这些本子都不是作者原稿,也不是脂砚斋的原本,而是后人的转抄本,那抄写人又是谁?这些本子的第一藏主又是谁?流传的过程如何?今天所看到的本子,是从哪个人手里流出来的?所有这些基本不明,更无法上溯。有人通过研究,认为是后人的作伪,可是伪造者又找不到,大多不信。甲戌本是最早出现的,卞藏本最晚出现,可是这两个本子的笔迹相同,怎么一回事?有人通过文字的对比分析,提出有一个不同于程本的抄本,现在这些本子都来自同一底本,有的文字是共同底本上已有的,有的则是抄手随手加上去的。这样的解释似乎比较合理,然而那个共同的底本又在哪里?拿不出来。脂本有太多弄不清楚的地方,现在虽然多把脂本作为接近曹雪芹原稿的本子,并以脂评来解读原著,但要理清头绪非常难。有关脂本研究的论著很多,由于太过复杂,现在仍有一定的讨论空间,但如果没有新的资料出现,不可能会有大的进展与突破。

关于成书过程。从《红楼梦》这部书的本身看,前八十回里面有不少矛盾的地方,前人已多有指出,1995年本人在《红楼》杂志发表文章,认为曹雪芹先写有一部《风月宝鉴》的小说,其父辈则有一部《石头记》的初稿,曹雪芹把这两部稿子改写成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红楼梦》,此文后收入《贾宝玉与大观园》一书。这个观点虽然可以解释小说本身的一系列问题,但两部初稿在哪里?只有看到了,人家才能完全信服。既然拿不出来,也就只能不了了之,即使书中有问题有矛盾也没有办法。附带提一下,后来不少民间爱好者将已消失的《石头记》初稿认作是明末清初的人写的,然后提出一个又一个的其他作者,如张岱、冒辟疆、洪昇、吴伟业等等,这就完全脱离了事实,不仅“主流”不当一回事,民间也互不承认,因而无一能立足,一阵热闹后很快冷却。现在看,成书过程的探讨空间也已不大,新资料出现前不可能有突破与进展。

在《红楼梦》的“作者”中,有一个后四十回问题。本来,1791年《红楼梦》始出,家置一编,皆曰此曹雪芹书。”那时距作者年代很近,作者的亲友都在,但没有人出来申明是后四十回是假。直到1921年,胡适凭张问陶的“艳情人自说红楼”和“兰墅所补”,便把后四十回的作者当成是高鹗。由于高续说缺少根据,现在的署名改为“无名氏”,理由是后四十回没有写好,所以不是同一作者。然而多年来不断有人认为后四十回也是曹雪芹所写,其中一部份人认为后四十回是初稿,作者来不及修改去世了。也有人认为曹雪芹先传出了前八十回,后面的稿子被人借阅而“迷失”了,过了一段时间曹雪芹补写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后四十回。这两种看法的共同之处是后四十回因为剧情发展,气氛转变,不可能再出现前面那种作诗饮酒的家庭基础,也完全符合长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就目前看,高鹗续书已可以排除,至于究竟是无名氏续还是曹雪芹所写,则还有探讨空间。

红学的资料有多种,脂批是其中的一种,都已影印出版。大量清代的笔记、诗文,也都已重新出版,有的出了影印本。此外还有各种实物,主要是与曹雪芹及与曹家有关的器具物品和遗迹,这方面已有很多人作了研究,包括真伪如何。虽然对此还可以继续研究,但最为大家所期待的,则是新资料的发现。一旦出现前所未见的新资料,便有可能给红学研究带来新的气象,而发现新资料既需有人锲而不舍地到档案馆、图书馆等单位去细心查找,说不定也可能在其他某个地方在某家偶然发现,这应该是没有止境的。

红学中的外学将小说中的人物、建筑等与实际的原型进行比照,是以前红学研究中的重点之一,但《红楼梦》毕竟是一部小说,象《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里面的不少地名人名是真实的,而在作者笔下与实际已有差异,有的差异很大,但也同样是名著。当然《红楼梦》与《三国演义》《水浒传》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即后者是隔一代或几代的人所写,前者则是同时代人的作品,因而前者的许多内容反映了当时即乾隆时期的真实状态,至于查找书中的人物,如林黛玉究竟是哪个家庭的人,其意义似并不很大,贾府及大观园也不一定就是哪户人家的私第。在研究中可以也非常需要按照书中所写来编制一张人物关系表,按照书中所写绘一张贾府及大观园的布局图,因为这无疑有助于阅读,但也不一定要完全落实到当时的谁家,即使其中有几分相象,也不一定就是那户人家的人物和宅第,因为《红楼梦》毕竟是一部小说。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红学的“外学”除了后四十回的著作权外,作者、版本、成书等基本上已研究透彻,所留下的谜就是谜,即使仍有感兴趣的人要继续研究,也只能基本重复过去说过的话,在新资料发现前,很少再有研究的空间。而“内学”则将伴随《红楼梦》这部经典成为永久的话题。


“红学”回顾

“红学”回顾

 作者简介:

胡文炜 浙江绍兴人,会计师职称,是中国红楼梦学会第八届理事,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已正式出版著作《贾宝玉与大观园》《红楼梦欣赏与探索》《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赵之谦家世》《会稽山志》(有盗版)《绍兴历史文化之谜》(有盗版)《绍兴文史纵横》《绍兴山岭古道记略》《越地咀华》,参与写作的多种。

七十多家报刊发表过作品,包括《红楼梦学刊》《红楼研究》明清小说研究》《中国地方志》《人民日报·海外版》《文学论衡》《普陀山佛教》《中国建设报》寻根》谱牒文化越地春秋》绍兴学刊》《野草》《财务与会计》及多家高校学报,总计纸质字数三百五十万。2010年开始从山区到平原沿海,到过二千五百个自然村,以图文记录乡村面貌大变动时期的基本状态。

多次以论文入选后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包括全国红学研讨会、大禹文化与上古文明研讨会、国际吴语研讨会唐诗之路研究论坛、吴越文化论坛、宋韵文化的传世价值研讨会、全国乡村振兴智库论坛、灵隐山文化国际论坛等数十次。获全国“书香之家”“全国职工读书自学活动积极分子”“浙江省职工自学成才奖”“绍兴市学习之星”等奖项数十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