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研究的内容(“红学”回顾之三)

“红学”研究的内容
(“红学”回顾之三)
胡文炜
“红学”的涉及面很广,大致可分“内学”和“外学”。“内学”就是研究、探讨《红楼梦》的思想、哲理、美学、艺术、语言、人物性格、典制、礼俗、饮食、建筑、园林、诗词、戏曲、医药、服饰、器物等等。“外学”则是研究作者及作者家世、版本(包括脂本脂评)、时代、成书过程及资料收集等等。
应该看到,多年来虽然研究内学的文章并不少,但更多是还是外学,参与的人也更广泛,下面回顾一下有关红学的外学。外学虽然可以分的作者、时代、地点、版本等等,但都互有联系,这样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十分复杂的关系,大多没能形成统一的认知。这里从先易后难的次序来进行回顾,并对未来作出个人的判断。
外学中比较简单的当然是时代,从《红楼梦》最后的成书看,大致是在清代乾隆二十八年左右,大约为公元1763年前后,最多上下二三年。印行于1791年的程本开头,程伟元说抄本传阅几三十年,高鹗说《红楼梦》脍炙人口几二十余年,均与1763年前后相符。程高的话公开印在书的前面,他们是有一定身份的人,既要公开印行这部书,对当时的文化市场状况必然先要了解,书印出后也无人提出异议。如果说稿本其实早就有了,程高没看到。那难道当时的人不了解没看到,倒还是今天的人了解、今天的人看到了?当然并不是说程高的话不能否定,但否定必须举出程高以前或程高同时代人的证据来,但没有。书中文字也可印证时代,如国朝贾家五世、定鼎百年、多次南巡等。还有书中的氛围如贾府的排场和贾家后人安富尊荣不思进取坐吃山空的行为,也只能是乾隆盛世才有。至于小说所反映的时代,则应是乾隆初到乾隆二十八年之间。书中所写的地点也比较清楚,即以北方的北京为主,大约占十之七成,间有江南的南京,可占两成,此外还有苏州、扬州可占一成。对此已经没有再可研究、探讨的空间。
《红楼梦》的作者当然是曹雪芹,但曹雪芹的生父是谁,曹顒还是曹頫,由于资料所限,家谱记载不是很明确,所以至今无法统一,对于曹雪芹的身世,只能从少量的资料勾勒一二,但并不清晰。至于家世,其祖上是河北丰润还是辽宁辽阳,也都有争议。与曹雪芹有关的那块墓石真与伪,双方各执一词。目前看,有关《红楼梦》作者的议题已都讨论得非常透彻,可以下的结论只能是作者为清代江宁织造曹寅的孙辈曹雪芹,如此而已,如果没有新的资料出现,再要深入已很难了,也基本没有探讨的空间。其实祖籍也好墓石也好,这对于阅读《红楼梦》这部书来说,意义并不很大。
关于版本,最初的印刷本程甲本和程乙本是清楚的,这两种本是乾隆时期的程伟元和高鹗两人主持印行,以程伟元为主,程甲本印行于1791年,程乙本印行于1792年。复杂的是那十几个脂本,脂本的“脂砚斋”是谁,周汝昌先生说是女性,也有人说是曹雪芹的叔辈,上面的批语一人所写?多人所写?有的批语看上去似乎很认真,有的却很随意。由于这些本子都不是作者原稿,也不是脂砚斋的原本,而是后人的转抄本,那抄写人又是谁?各本的第一藏主又是谁?流传的过程如何?今天所看到的本子,是从哪个人手里流出来的?所有这些基本不明,更无法上溯。有人通过研究,认为是后人的作伪,可是伪造者又找不到,大多不认可。甲戌本最早出现,批语很多,卞藏本最晚出现,基本无批,可是本人发现这两个本子的笔迹相同,怎么一回事?通过文字的对比分析后,我曾提出有一个不同于程本的抄本,现在这些本子都来自同一底本,有的文字是共同底本上已有的,有的则是抄手随手加上去的。这样一系列问题可以得到合理解释,然而那个共同的底本又在哪里?拿不出来。脂本有太多弄不清楚的地方,现在虽然大多把脂本作为接近曹雪芹原稿的本子,并以脂评来解读原著,但要理清头绪非常难。有关脂本研究的论著很多,由于太过复杂,现在仍有一定的讨论空间,但如果没有新的资料出现,不可能会有大的进展与突破,基本上是重复转圈,最多是比较一下用哪个字或哪个词更好一点而已。
关于成书过程。从《红楼梦》这部书的本身看,前八十回里面有不少矛盾的地方,前人已多有指出,1995年本人在《红楼》杂志发表文章,认为曹雪芹先写有一部《风月宝鉴》的小说,其父辈有一部《石头记》的初稿,曹雪芹把这两部稿子改写成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红楼梦》,此文后收入《贾宝玉与大观园》一书。这个观点虽然可以解释小说本身的一系列问题,但两部初稿在哪里?只有看到了,人家才能完全信服。既然拿不出来,也就只能不了了之,即使书中有问题有矛盾也没有办法。附带提一下,后来不少民间爱好者将已消失的《石头记》初稿认作是明末清初的人所写,然后提出一个又一个的其他作者,如张岱、傅山、洪昇、吴伟业等等,这就完全脱离了事实,不仅“主流”不当一回事,民间也互不承认,因而无一能立足,一阵热闹后很快冷却。现在看,成书过程的探讨空间也已不大,新资料出现前不可能有突破与进展。
在《红楼梦》的“作者”中,有一个后四十回问题。1791年“《红楼梦》始出,家置一编,皆曰此曹雪芹书。”那时距作者年代很近,作者的亲友都在,但没有人出来申明后四十回是假。直到1921年,胡适凭张问陶的“艳情人自说红楼”和“兰墅所补”,把后四十回的作者当成是高鹗。由于高续说缺少根据,现在的署名改为“无名氏”,理由是后四十回没有写好,所以不是同一作者。然而一直来不断有人认为后四十回也是曹雪芹所写,其中一部份人认为后四十回是初稿,作者来不及修改去世了。也有人认为曹雪芹先传出了前八十回,后面的稿子被人借阅而“迷失”了,过了一段时间曹雪芹补写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后四十回。这两种看法的共同之处是后四十回因为剧情发展,气氛转变,不可能再出现前面那种作诗饮酒的家庭基础,也完全符合长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就目前看,高鹗续书已可以排除,至于究竟是无名氏续还是曹雪芹所写,则还有探讨空间。
红学的资料有多种,脂批是其中的一种,都已影印出版。大量清代的笔记、诗文,也都已重新出版,有的出了影印本。此外还有各种实物,主要是与曹雪芹及与曹家有关的器具物品和遗迹,这方面已有很多人作了研究,包括真伪如何。虽然对此还可以继续研究,但最为大家所期待的,则是新资料的发现。一旦出现前所未见的新资料,便有可能给红学研究带来新的话题,而发现新资料既需有人锲而不舍地到档案馆、图书馆等单位去细心查找,说不定也可能在其他某个地方在某家偶然发现,这应该是没有止境的。
红学中的外学将小说中的人物、建筑等与实际的原型进行比照,为以前红学研究中的重点之一,但《红楼梦》毕竟是一部小说,象《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里面的不少地名人名是真实的,而在作者笔下与实际已有差异,有的差异很大,但同样是名著。当然《红楼梦》与《三国演义》《水浒传》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即后者是隔一代或几代的人所写,前者则是同时代人的作品,因而前者的许多内容反映了当时即乾隆时期的真实状态,至于查找书中的人物,如林黛玉究竟是哪个家庭的人,其意义似并不很大,贾府及大观园也不一定就是哪户人家的私第。在研究中可以也非常需要按照书中所写来编制一张人物关系表,按照书中所写绘一张贾府及大观园的布局图,这无疑有助于阅读,但也不一定要完全落实到当时的谁家,即使其中有几分相象,也不一定就是那户人家的人物和宅第,因为《红楼梦》毕竟是一部小说。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红学的“外学”除了后四十回的著作权外,作者、版本、成书等基本上已经研究透彻,所留下的谜就是谜,即使仍有感兴趣的人要继续研究,也只能重复过去说过的话,在新资料发现前,很少再有研究的空间。而“内学”则将伴随《红楼梦》这部经典成为永久的话题。

作者简介:
胡文炜 浙江绍兴人,会计师职称,是中国红楼梦学会第八届理事,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已正式出版的个人著作有《贾宝玉与大观园》《红楼梦欣赏与探索》《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赵之谦家世》《会稽山志》(有盗版)《绍兴历史文化之谜》(有盗版)《绍兴文史纵横》《绍兴山岭古道记略》《越地咀华》,参与写作的多种。
在七十多家报刊发表过作品,包括《红楼梦学刊》《红楼研究》《明清小说研究》《中国地方志》《人民日报·海外版》《读者·乡土人文版》《文学论衡》《普陀山佛教》《中国建设报》《谱牒文化》《咬文嚼字》《联谊报》《越地春秋》《绍兴学刊》《绍兴史志》《野草》及多家高校学报,总计纸质字数三百五十万。
2011年开始,从山区到平原沿海,出行八百多次,徒步超过一万里,到过二千五百个自然村,拍摄八万多张照片,写下八十万字的行程记录。以图片和文字留存乡村面貌大变动时期的基本状态。获全国“书香之家”“全国职工读书自学活动积极分子”“浙江省职工自学成才奖”“绍兴市学习之星”“‘濠江杯·梦逐中国·我的读书故事’征文奖”等奖项数十次。
多次以论文入选后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包括全国红学研讨会、大禹文化与上古文明研讨会、国际吴语研讨会、宋韵文化的传世价值研讨会、浙江农林大学乡村振兴智库论坛、灵隐文化国际论坛等数十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