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学”是什么(“红学”回顾之一)

(2023-11-26 11:26:36)

“红学”是什么(“红学”回顾之一)

 

胡文炜

 

《红楼梦》不就是一部小说吗,怎么会有那么多东西可以“研究”,以致成为一门学问,蔡元培、鲁迅、胡适、茅盾及王蒙、刘心武等名家也先后研判论述?下面就个人的认识简要地说一下。

首先当然是这部书写得好。《红楼梦》的内容相当丰富,说“百科全书”只是比拟,但里面涉及的事物确实很广。小说细致地描写了贾府大族的日常生活和这个家庭的运转过程,描写了在运转中带动的、联系的事物、人物。书中既有轰轰烈烈的大场面,又有一个庭园一件器具的细节,既有许多闲情逸致,又有种种矛盾纠葛甚至吵架;既有高雅的,也有粗俗的。书中写了那么大的一个家庭,那么多人,里面有那么大的一个园子,园内的景观那么丰富。同时也写了家庭外面的许多人物、事物。我国历史上的公侯大族消失了,但庆幸留下了一部《红楼梦》,使后人可以从中去探视那种家庭的内幕,去了解那种家庭的发展、变化情况,从中认识那个时代。例如书中写了“左昭右穆”的祭祀礼仪,被作为古代礼制的佐证;写了许多外来事物如玻璃穿衣镜、钟表、西洋船等,作为这些事物进入家庭的佐证。还有当时所使用的口语方言,为语言研究提供资料,所写的饮食、服饰、建筑、园林、医药等等,都被作为研究对象。我们知道《三国演义》写东汉三国,那是明代人写的,《水浒传》写南宋,也是明代人写的,而《红楼梦》就是清代人所写,是经历者所写。当年领袖在《论十大关系》中谈到中国和外国的差距时说,我国“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这当然是一种风趣的说法,但也说明《红楼梦》这部书确实值得去读。

小说不仅写了生活现象,还刻划了很多栩栩如生的人形象和他们的心理活动,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感情世界和人际间的情感关系,他们中既有少男少女,又有中老年家长,既有贵族,又有平民,既有主人,又有佣仆,这些感情交织在一起,既复杂又自然,许多心理情感能使读者共鸣、会心,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小说人物的影子,这就产生了很多话题。例如对钗和黛的看法,有人认为林黛玉单纯、率真,薛宝钗有城府心机,也有人说林黛玉小心眼,不好相处,薛宝钗大度随和。很多人同情贾宝玉,讨厌贾政,也有人说贾宝玉不务正业,荒废时间,应该管管。由于读者的年龄不同,角度不同,爱好不同,处境不同,也就产生不同的评价,甚至持截然相反的看法,造成不休的争论,据记载还因此动手打起架来。其次是这部书的内容复杂。小说明明告诉我们林黛玉、薛宝钗是从江南到北方的京城,告诉我们为了建造布置大观园,贾府派人南下采办物资,书中还写到贾政进宫面见皇帝,贾府室内的主要设置是炕,这都表明写的是北方,是京城。但是书中又写贾府处在金陵地界的石头城,金陵、石头城是南京的别称,书中的十二个女子叫做“金陵十二钗”,也就是南京女子,书中也写了不少南方的事物。小说的语言以北方口音为主,同时也夹有南方的吴语。里面有许多前后矛盾的地方,有的人物来历不清,有的同一个人的名字前后不一致,大观园里的建筑位置也有矛盾之处,这给研究者带来很大的兴趣,以致争论不休,例如大观园的图绘出来就各不相同。书中的人物年龄也有矛盾。书中的十多首诗谜,作者没有给出谜底,于是有了各种各样的猜测。

把上面两点交结在一起就已经有说不完、说不清的话题,而《红楼梦》的复杂远不止这两点。

第三是这部书的作者复杂,这又分为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作者是谁的争论。一般认为前八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后四十回的作者是高鹗。后四十回的作者真是高鹗吗?有争论,不少人认为前后一百二十回出于同一个作者,也有人认为前八十回作者是曹雪芹,后四十回的作者既不是曹雪芹也不是高鹗,而是“无名氏”,也就是后四十回的作者现在还没有找到。各种说法都言之凿凿,各有理由。现在出版的《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已改成无名氏,同时又认为高鹗作了修订,但学界仍没有统一,仍有人认为是高鹗。还有人认为作者已经把稿子写完,后来对前面部分作了修改,就是现在的前八十回,后面部分没有改,就是现在的后四十回。只是各种观点都没有直接证据。

除了后四十回,对前八十回的作者也有一些争论,有人认为这部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这主要是民间的一些红学爱好者,他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新作者,有张岱、吴伟业、冒辟疆、顾景星、洪昇、傅山等等,据统计达一百多个。现在民间对此感兴趣的人很多,常常出现一些新奇的说法,自称“石破天惊”、“红学大厦轰然坍塌”、“颠覆认知”。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家谱中只有曹霑,没有“曹雪芹”这三个字。至于曹雪芹的生父是谁,是曹颙?曹頫?还是曹寅的族孙,至今没有一致的意见,还有人说有的文献是假的。只是除曹雪芹之外,其他作者都没有任何文献的依据,所以他们都是各说各的,互不认同,而且每一种作者说的认定者,少的只一个二个,多的也只是几个人,“主流”不当一回事,民间也互不服气。

第四是这部书的版本复杂。《红楼梦》在1791年首次出了印刷本,由于是程伟元主事印行,高鹗参与,后人称为“程甲本”。第二年同样由程伟元主事高鹗参与又出了一种本子,后人称“程乙本”,这两种本子的文字有很多地方不同。此后清代的印刷本都源于程本。据程本在书前交待,他们印行的三十年前已有《红楼梦》的抄本在庙市出售、“不胫而走”,也就是已经有抄本在世上流行了三十年。1927年,胡适买到一种《红楼梦》的手抄本,共16回,上面有大量批语,由于书中有“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字样,被称为“脂评本”“甲戌本”,其文字与程甲本、程乙本有较多差异。此后陆续出现了十多种手抄本,被称为庚辰本、己卯本、列藏本等,有的有批语,批语数量多少不一,有的没有批语。各种抄本的回数也多少不等,少的只几回,最多的一种有一百二十回。据统计,批语的总数达5000多条,内容多种多样,非常庞杂。这样一来,无论是正文还是批语,都出现了相当复杂的关系。

以上只是简单的归类,每一类又有一个个的子题,例如曹雪芹的籍贯是哪里?有河北丰润说和辽宁辽阳说,二说产生过激烈的争论,发表了许多文章,专门出了著作,意见始终不能统一。又如在河北张家湾发现了一块刻有“曹霑”字样的墓石,这块墓石是真是假,也有截然不同的观点,同样产生激烈争论,同样发表很多文章,出了著作,意见至今不能统一。还有多年来发现的曹雪芹文物,有不少人作了很多研究。

关于脂本,参与研究的人更多,争议也更多,例如同样是脂抄本,哪个早哪个晚?由于各本文字有差异,两本之间的关系如何?多本之间呢?有的本子之间文字差异小,有的差异大。哪种文字更接近作者原意?有的人推崇这个本子,有的人推崇那个本子,意见截然不同。对于脂评本上的批语,怎样理清关系?尤其是写批语的人是谁?研究者作了种种推测,意见互不一致。另有一种本子叫靖藏本,有人说见过并抄了批语,后来这个抄本找不见了,这是怎么一回事?抄录的批语是真是假,意见不一。还有人认为脂本是后人伪造的,如作家克非和学者欧阳健等,为此出过多本著作,不同意见出现过激烈争论,互相说服不了。

由于《红楼梦》的复杂,于是出现了“索隐派”、“探佚派”,索出来的“隐”、探出来的“佚”是五花八门,故事性很强。还有人从“红学”衍生出“秦学”,“秦”是指书中的人物秦可卿,认为秦可卿是一个谜一样的人,这以著名作家刘心武为代表,出过几本书,一度很有影响。尤其由于认为后四十回不是原作,便对八十回以后的故事情节、人物命运作了各种各样的探索,出版了大量的探佚著作,很有趣味,被称为“探佚学”。有人研究一次聚会的坐次怎样。

《红楼梦》为什么有那么多问题,那么多争议?我认为一是《红楼梦》这部书写得好,充满魅力,可反复阅读,反复体味,又由于内容复杂,从而出现不休的争论。二是资料缺失,有关《红楼梦》的文献很少,没有最确切的资料可以作出令对方信服的结论,虽然也有人认为上面有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总有人不服。所以在新的资料出现前,这些争议将继续存在。有些争议暂时安静一段时间后,又会被提出来再次出现交锋。这就是《红楼梦》成为一门学问的原因。

红学是复杂的,但《红楼梦》并不神秘,中学文化水平以上的人都可以阅读,读了一定会有收获,而且会觉得常读常新,同时选读有关红学的著作,会从中得到新的启发。

“红学”是什么(“红学”回顾之一)

“红学”是什么(“红学”回顾之一)

胡文炜 浙江绍兴人,会计师职称,是中国红楼梦学会第八届理事,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已正式出版的个人著作有《贾宝玉与大观园》《红楼梦欣赏与探索》《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赵之谦家世》《会稽山志》(有盗版)《绍兴历史文化之谜》(有盗版)《绍兴文史纵横》《绍兴山岭古道记略》《越地咀华》,参与写作的多种

七十多家报刊发表过作品,包括《红楼梦学刊》《红楼研究》《中国地方志》《人民日报·海外版》《读者·乡土人文版》《文学论衡》《普陀山佛教》《中国建设报》《联谊报》及多家高校学报,总计纸质字数三百五十万。

2011年开始,从山区到平原沿海,出行八百多次,徒步超过一万里,到过二千五百个自然村,拍摄八万多张照片,写下八十万字的行程记录。以图片和文字留存乡村面貌大变动时期的基本状态。

获全国“书香之家”“全国职工读书自学活动积极分子”“浙江省职工自学成才奖”“绍兴市学习之星”“‘濠江杯·梦逐中国·我的读书故事’征文奖”等奖项数十次。多次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在新昌
后一篇:在诸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