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时代:乾隆

《红楼梦》的时代:乾隆
《红楼梦》所反映的时代是清朝的乾隆时期,这本来是最明显不过的事实,但由于个别人企图套上一个无中生有的“作者”,例如张岱、洪昇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地把时代往前“拉”,有的拉到明末清初,有的拉到康熙时。他们的“根据”,就因为张岱是明末清初人,所以小说只能成书于明末清初;就因为洪昇1704年就去世了,所以此书最晚不能晚于康熙时的1704年。而他们的理由,除了牵强的附会外,没有一条文献证据,于是只好不顾事实地说乾隆时有各种禁忌,康熙时相对宽松,以此来限定《红楼梦》不能写于乾隆时期,就这样自己为自己设了一个圈子,从而在这小圈圈中打转,进行循环“论证”。
其实书中一系列的文字已清楚地表明小说所处的时代,如第五回说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也就是说书中发生的事距开国已有百年。贾家从第一世水字辈创业,经第二世人字辈,第三世文字辈,第四世玉字辈,到当时已在第五世草字辈,通常情况以二十五年为一世代,则故事年代正好处在开国百年后的乾隆时期。古代一向有”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之说,这也是一个基本的规律,所以书中说贾家的第五世已将“运终数尽”,即到了“末世”。第十六回说王熙凤若早生二三十年,是可以遇到皇帝南巡的年代,也是赵嬷嬷才记事的年代,还提到那时已有皇帝四次南巡。历代皇帝多次南巡到江南的只有康熙和乾隆两位,既然四次南巡发生在王熙凤之前,则她们交谈中的南巡只能是康熙四十六年(1707)的最后一次,既然那次已过去了几十年,那么她们当时所处只能是乾隆时期。以上这些都是互有关联的。
从书中的场景、气氛看,也只能发生在积累了大量财富,生活奢侈的乾隆时期。贾府一家坐享其成,过着安富尊荣的太平日子,家里纵有矛盾,也是家庭内部的勾心斗角,根本不管会不会出现影响整个大厦的危机。与贾府有联系的王公贵族也都是养尊处优,或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决不是康熙时代江山初稳外患未消的岁月,也不是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动荡状态。书中写到的诸如“时宪书”、“曲柄七凤金黄伞”等都出现在乾隆时代,怀表、玻璃器具、自鸣钟、西洋自行船等,也是乾隆时从皇宫进入到象贾府这样的人家。
至于说《红楼梦》中有犯禁忌的文字,说乾隆时文禁严厉,所以此书产生于康熙。这真是连《红楼梦》版本流传的最基本事实都不懂了。《红楼梦》在乾隆时以抄本形式在庙市中出售,程伟元、高鹗二人于1791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六年首次印行此书,很快风靡于士大夫家,到第二年又印行了一次,程、高二人都不出任何问题。需知如果犯禁忌,那印刷发行比写作更易找到“作案”人,罪也更严重。可见为了让一个与《红楼梦》毫无关系的人成为“作者”,不顾常识到了何种地步。
有的人由于找不到任何证据,看到书中写了桂花,就说这是写杭州的书;看到书中大观园有个芦雪庭(广、庵),就说成是西溪的秋雪庵。却没看到书中写黛玉北上,写贾蔷南下采办,写贾琏“往苏杭走了一趟”,也不想想难道在杭州的贾琏去到苏杭走了一趟?正是连最正常的思维都不具备了。
或问,许多作者说往往只有提出者一人认为,极少有人参与,而洪昇说怎么会曾有几个人相信?那是因为洪昇说提出时,用一首诗作为“依据”,并反复把这首诗引用到洪昇说的“著作”中,却不知所引用的诗已被做了手脚:诗中的“文章”被改成“著书”,“纵横捭阖人间世”被改成“纵横捭阖人问世”。“文章”范围广,包括诗歌,而著书,很容易联想到写小说。“人间世”,就是世上 ,而“人/问世”,则是把书印出来给大家看。造成一些人信以为真了。本来诗是可以吟咏的,七言诗总是前四后三,或二/二/三成句,绝无五/二成句的,否则不成调,这是现在连小学生都知道的事,这句“纵横捭阖/人间世”改成“纵横捭阖人/问世”后,就无法吟咏,违反了最基本的常识。
正由于诸如张岱作者说、洪昇作者说是不顾事实的水中捞月,所以虽然提出到今已长达十五六年,但除了提出者及个别早期参与者外,始终得不到包括民间在内的广大研究者所支持,说明那种罔顾事实罔顾常识,企图一鸣惊人的想法实在是荒唐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