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蒿人”是什么人

“蓬蒿人”是什么人
胡文炜
唐·天宝元年(742),天才诗人李白42岁时,终于接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为此,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中最后两句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种豪爽而不加掩饰的喜悦着实给读者以情绪上的感染,使人看到一个真实的李白。这里的“蓬蒿人”指的是什么?《中国诗词大会》给出三项选择:A、俗语骂人的话;B、贫居之人,所居荒野之处多蓬蒿;C、攀龙附凤的人。节目中100人有34人选A和C,公布的答案是B,即李白称他不是贫居之人。我认为这个解释并不切合原意,把“蓬蒿人”解释为“贫居”,似乎仅仅在于“贫”与“富”的区别,这不是李白的志向与追求,而应该是与“鸿鹄”相对的“燕雀”,也就是“平凡浅陋的人”。
蓬蒿,即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丛和草莽,可借指荒野偏僻之处。如汉桓宽《盐铁论·通有》“山居泽处,蓬蒿墝埆,财物流通,有以均之。”在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一段: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斥鷃”是一种小雀,它讥笑能飞上九万里的鹏鸟,说实验室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几丈高就落下,在蓬蒿之间翱翔,这也是极好的飞行,认为生活在蓬蒿之间也很快乐,后“斥鷃”被借指平庸凡俗、目光短浅的人。
李白认为自己不是安居于蓬蒿间的燕雀,而是一飞冲天的鸿鹄。他27岁时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就说自己要“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还写有《大鹏赋》,以大鹏自比,寄托自己的远大志向,其中有:“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鷃之辈,空见笑于藩篱。”
所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蓬蒿人”理解为:“如同甘于蓬蒿之间的斥鷃一般的人”才更合适。李白去过京城后写道“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就是说曾经象鸿鹄那样飞上过九天。后来白居易的诗“鸾皇上寥廓,燕雀任蓬蒿”,张元干词中的“谁问蓬蒿争燕雀”也是这个意思。(原载《咬文嚼字》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