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泾渭分明人
泾渭分明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735
  • 关注人气:14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十一年前参加梅七线建设的回忆

(2022-03-22 12:01:24)
标签:

杂谈

1971年,我这个当了2年多地道农民的返乡高三知青,因为家庭成份不好(富农),连个民办教师都当不上,心中很是烦燥。想到外面给公家干活,听说修梅七铁路需要民工,我就在生产队踴跃报名要去。

五十一年前参加梅七线建设的回忆

(图片来自网络。今日梅七铁路)

从永乐火车站坐上火车北上到达耀县车站,然后乘什么工具(忘了!)到了一个叫黑牛窝的地方。途经九里坡,柳林镇,田家咀等地方。住在山坡上新挖的窑洞里。工地的工作就在附近的山上挖山修铁路的土方路基。隔着一条小河(“瑶曲河”)还是一座较高的叫“绝户岭”的山,山下有施工痕迹,河里有一排修了半截的水泥桥墩,听说因为这里有滑坡隐患而改到现在的工地。工地上每天就是挖土运土打夯不止。生产大队让我当“技术员”,其实就是丈量土方而己,量完后还得干活。这时候的民工,生活劳动条件改善了很多(与父辈过去参与的工程相比),能吃饱,(有次加班我一次吃过6个大馒头!),劳动过程也劳动边唠嗑挺快乐。打夯的号子还是带荤味的。倒如四香四臭四硬四软之类。不怕妇女听到,因为工地上看不到女人。晚上睡在黑洞洞的窑洞里,无活题不谝,其中不乏年长的对青年进行“性教育”内容。山高皇帝远,说啥没人管。洗漱就在山下的小河,平时河水清彻到底,能看见鱼群游来游去,在石头底下还能找到小螃蟹。有一天下大雨,突然听到轰轰隆隆的声音由远而近越来越大,有人喊“涨河啦!”,大家冒雨在河边看“水涨河滩”,只见数尺高的水头翻腾洶湧,水里漂着木头和架子车之类,洪水过后,才知道不但沿河小桥临时公路路基被扫荡殆尽破坏十分严重,还死了几个人:他们避暴雨躲在桥下涵洞里反而被洪水冲走。洪水过后,河道面目全非,小鱼无踪无影,听说涨河后能捉鳖,民工果然有人捉到一只大鳖,杀掉熬汤分享了。民工每周还放一天假,有一次我和2个小青年(赵章和陈广)就去爬河对面的山,那山有一块突出的大岩石我看很象老鹰兀立,被我称为鹰嘴岩,我们好不容易爬上去,然后顺着山沟往下走,边走边用拣到的大树技敲击,是想“敲山震虎”,真怕有什么大野兽突然钻出来。走呀走走到山沟的底部,迎面是一片小平地,有一住户一片田地,旁边小溪潺潺流淌,真是一个世外桃源,令人神往!再往下走就是人烟稠密的泾阳民工指挥部所在地田家咀。再沿河顺路北上就回到住地黑牛窝。

生产大队不时还有人来工地慰问民工,带着猪肉等,有人风趣的说今天又要吃猪(应该说吃肉)了。这次吃肉较多情况下,我发了一次紧病:急性胆囊炎。睡到半夜,突然肚子骤烈疼痛,邻铺乡党陈福星爷( 班辈大),陪我先到工地附近公社卫生室,痛止不住,我俩夜行8里山路,来到位于田家咀的泾阳县工地卫生站,痛还是止不住,立即转到同在田家咀的省第三疗养院(?),其时我已经处于半昏迷状态,只听医生说再止不住痛就要剖腹检查了,好在经过打针吃药痛止住了,结论是急性胆囊炎。然后转到县卫生站住了一周院。第二天早上大队带队领导(闫国治)到田家咀看望我们。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住院,近30年后(2000年),又一次因胆囊炎在高陵县医院住过院。现在智能手机普遍使用的信息时代,想到梅七线,搜索看到了,想到田家咀,搜索看到了这里建有一个火车站,搜索田家咀的那个医院,却怎么也搜不到看不到,撤消了?搬走了?不得而知,令我惆怅良久!(网上搜出一个田家咀地段医院名字,不知是否就是那个“三疗”?)

去梅七线工地时间大概是三四月,山里的连翘花,刺玫瑰,野山桃花相继满山遍野开放,接着又有“四月红”小野果可摘可食,令人心旷神怡!后来山里的核桃熟了,我们又到当地山民居住附近摘遗漏的核桃。我开始学抽烟,经济紧张抽的是9分钱一包的“羊群”烟,聊以消遣。(1996年我彻底戒烟。71-96,呵呵!烟龄25年。)休息日,我们一群民工往北到陈家河,瑤曲镇,往南到田家咀,柳林镇逛,还想去听说就在附近的香山但较远没去成。在陈家河见到高中老三届同学,人家是正式铁路工,令人好不羡慕!(这些同学后来不少进入铁一局领导层)。大约初秋,家里让我弟弟到工地换我回家,我依依不舍离开工地。记得回家顺路乘坐铁一局工程车,那车上装着几个大油桶。当车开到柳林南边九里坡时,大家看到有车翻下山的痕迹,才知“危险”提醒不是吓人的。听说俗语有“下了九里坡,心里像球戳”之说,当时我想说“上了九里坡,心里乐呵呵”,因为汽车离开山区到了黄土塬上了,离家越来越近啦。突然汽车一个大颠簸,险些翻车!那大油桶险些压住人了。原来是路况不好,车一边轱辘掉到深槽里。好在有惊无险,顺利到达耀县火车站。候车时车站上有老俩口一人擀面皮儿一人包饺子卖饭的小店,穷民工们只能把口水咽到肚里。其情其景,至今难忘。

回到家里,家里人惊讶我人怎么瘦了,脸怎么黄了?原来他们不知道我在工地生了一次大病。

现在是2022年,回忆1971年的故事,五十一年了, 很多细节想不起来,有些情景却历历在目。记得当年还诌诗纪事曰:

鹰咀山高比志低,

瑶曲水湍无心急。

战士梅七斗山河,

早让火车到圣地。

呵呵!现在网上查得,梅七线不是往延安修,而是一条运煤专线,也没有修到“七里河”,而是只修到了“前河”,那里也有煤矿。不光运煤,还运行绿皮客车,给山里人带去了福利。

在网上还看到沿途的好风光,只是无缘再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