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如是说 |
前段时间,和一位老同事偶遇。
不做同事已有六七年之久,虽时有联系,但也是久未谋面,对于彼此的近况并不那么了解。闲聊之中,谈及当年的印象,小事中透出的为人处事的做法,成了时隔多年后彼此间认可与信任的根源。
细细想来,哪还记得起当年做过哪些“大事、小事“,大概时间也会剔除掉不好的痕迹,留下些看上去美好的记忆。不过,话又说回来,总有些不经意的小习惯,反倒成了最后记忆深刻的好印象。
今天,人人谈资源、谈人脉。不知道这时隔多年的好印象,算不算是资源和人脉?应该算,不过这漫漫长路而来,还不那么立竿见影的好印象,多半都看不上眼。因为“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这是才女张爱玲说的,总归得有点道理吧。
不过,急功便要近利,要是底子扎的牢,恰巧又是现象级天才,也未尝不可。只怕多数时刻最后成了反面教材——方仲永。
那又该如何呢?大师罗丹有话说——是什么让某些人变得与众不同?那就是:工作,和足够的耐心。
嗯,终于呼应题目了——足够的耐心。
耐心,挺不容易。一是不知道你在做的事,在做的方法是否真的正确,值得坚持,如果是在错误的道路上一头扎到黑,那估计是能有多惨就有多惨。另一种可能是,谁知道等待多久才算有耐心,遥遥无期的结果,何时临头?
关于判断,多是回过头去看,哪有那么多神仙般精准的预测,对与错,本身也不是绝对的对立,也总是在不同的时间和状态下来回变换。于此,回归到简单的常识,比如吃饭得洗手,待人得诚恳,这些幼儿园小朋友的做人做事准则,基本受用终生,而无大错。
认识常识、回归常识、利用常识,不变应万变,那些朴素到不能再朴素的傻道理、傻做法,往往最靠谱、最有效,咱不教条,只是在分不清哪是哪的时候,有这么一个兜底的选择。
至于,多久才算有耐心。跟小朋友约定时间的方法能说明个道理,告诉小朋友说:“再玩一会就收起来别玩了”,“好”,答应的很干脆,到点往往又赖皮不算数。告诉小朋友说:“再玩五分钟就收起来别玩了”,结果每过不到一分钟,反倒是小朋友不停的问“到时间了吗?”
看,又是小事里的常识。时时记挂着多久,反倒成了时间的奴隶,忘记有多久才算有耐心,才能真的有耐心,没了刻意的几天、几年,只是依着基本的原则,踏踏实实,一步步走,这才算得了真正的耐心,哪怕没个必然的结果。
上学时,一室友追女同学,未遂。于是极其文艺的安慰他,大诗人歌德当年也喜欢一个姑娘,无奈自己是第三只插足,只好放弃,还写了本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从少年到暮年,终有一天和当年爱慕的姑娘——如今的老太太——一起静坐花园。
瞧瞧,这才叫耐心!就你今天写封情书,明天就想要个结果,那后天就得分手。
再说,谁说耐心就一定要个好结果,只是不至于让结果那么差。维特绝望中举枪自杀,歌德多年后了却夙愿,你说这算耐心不?
还有一位苏武先生,当年皇帝一声令下,出使西域,谁知却被扣留,流放贝加尔湖,当年的湖畔,哪是今天的旅游胜地。十九年风餐露宿,最后方才回归故里。这哪算什么鸿运当头,不过是刚刚从坑里爬出来。
如此耐心,却依旧不见得落个好花好果。既然如此,趁早了了这个心结,忘掉时间、忘掉结果,做最简单的小事,做最单纯的坚持,把玫瑰留给时间,去悄然绽放。
唉,只是,那寂寞,又如何耐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