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原因的结果——《大数据时代》的阅读思考
(2013-11-05 20:01:40)
标签:
大数据因果相关杂谈 |
分类: 胡思乱想 |
大概在去年的这个时间,读到了被誉为“大数据商业应用第一人”的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所著的《大数据时代》,其颠覆性的指出,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而取而代之关注相关关系,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打破既有的思维习惯,会存在质疑和不解,在持续一年的时间里,仍难以清晰明辨。直到一年后的一个夜晚,在翻看另外一本“与之无关”的历史著作时,脑海里那些之前难以明晰的思考逐渐清晰了起来,遂记录下来。这或许也是大数据的一种体现,从大数据概念的出现,到不断汇集各种信息,最终呈现出了结果。大脑的自运转无需“为什么”,只呈现出“是什么”。
大数据的出现打破了原有传统思维模式带来的思维局限。传统模式是建立在典型性样本的个例或类型事件的基础上,进行的规律性、经验性认知和判断——这会受限于我们所能认知的事件和时空的有限——而对其进行总结、归纳,形成判断依据,并由此及彼、推而广之,其风险在于如统计学中样本来源的不确定性和片面性,有可能导致建立认知的基础便存在错误。当然,无可否认的是人们的聪明和智慧,在未知世界流露出的“蛛丝马迹”面前,由现象寻求本质,推演出那些未见的可能的结果。
大数据通过技术的革新,将某一类型可能存在的相关元素尽可穷尽,展现出现象和结果的两端,在现象的纷繁和庞杂面前,我们无法条清缕晰地探究到现象与结果之间的特定联系,无法总结其规律和经验,甚至其现象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无法为我们“常识”的认知能理解。这神奇或不在于其内在关联的逻辑无理性,而或在于我们认知局限带来的缺陷。大数据现象与结果之间的内在逻辑,恰如“蝴蝶效应”所呈现的,我们不得而知大洋彼岸一只美丽蝴蝶轻轻摇动翅膀,撬动了哪一根杠杆,带来此岸的山呼海啸,但它却实实在在的发生着。当然,其不同在于,一个是细微的“小”带动的,一个是纷繁的“大”带动的,源出不同,殊途却同归。
关于大数据呈现的相关关系,与我们习惯的因果关系模式之间的联系,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其现象与结果之间,因果并不直接呈现,或说我们原有认知的因果关系并不直接呈现,其原因在于,一是因果关系的出现方式不同,或是此因果关系本身即不存在。如果我们将现象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拆分,拆分至足够小时,或会发现其每一个细小的关系上,呈现的仍是某种因果必然,这些足够多的细小关系再环环相扣,构成一个关系链条,不同的细小关系链构成多个链条,这些链条互相交织,如同经纬,最终形成了超越我们既有认知的关系逻辑,其表现称之为相关关系,或是我们所未曾了解的因果或其他关系。
当然,即便大数据,也同样存在着与传统思维模式一样的风险,即我们当下认知的“大”,是否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也许那也只是未知世界的一小部分,同样会存在认知局限的可能。
无论如何,大数据的出现,其价值至少在于让我们知道,在传统思维模式之外存在着另一种或另几种可能的途径,通往彼岸的道路并非一条,这不仅在于为正确的认知提供了新的可能的途径,也揭示了我们原有认知的局限。在未知世界的面前,避免固步自封、自以为是,而以好奇和执着,在我们所认知的以外,去探寻仍旧存在的无限可能和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