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生活变迁信笺书信友谊情绪 |
分类: 如是说 |
有时候搬家就像是考古,不经意间会把一些重要的东西丢掉,留下遗憾;也会在不经意间发现一些被遗忘的记忆,拂去时间的尘埃增添许多惊喜。
前几天搬家整理东西时,意外地发现了数封几年前朋友家人写来的信。晚上,打开台灯,躺在床上,仅是看着那一封封变旧的信封,内心便已满是甜蜜的温暖,看着久违的信笺上已经略显陌生的笔迹,心中莫名有种欣喜,那些渐行渐远的日子开始一幕幕浮现。
曾经有过两个阶段集中收到朋友的来信。最早的时候是刚上高中时,许多从小到大在一起的朋友初中毕业后选择了读中专,也因此离开了生活多年的家乡。十五、六岁的孩子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孤独可想而知,关于过去的回忆便成了打发大把时间的最好办法,在电子通讯尚不普及的时候,写信也就成了最好的思念方式。这也是我几年后离开家乡,独自身处异乡时才明白的。
那一段时间平均每周都会收到四、五封信,有时其中的两或三封会是同一个人写的,一年下来攒了有一百多封信,厚厚的一大摞被我藏在书桌的抽屉里。信中的内容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怀念过去生活的;一是介绍自己当时情况的;还有祝福和憧憬未来的。言语虽然简单稚嫩,但处处是单纯的可爱和纯真的友谊。很长一段时间,等信、收信、写信、发信成了生活中最固定的内容,维系着最纯粹的友谊和快乐。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年左右,便开始渐渐消退,一是他们也基本适应了新的生活,孤独感不再那么强烈;再则伴随高中课程日益紧张,我给他们的回信也不再那么及时和频繁。慢慢的,不等信、不收信、不写信、不发信便成了新的生活内容,直到高中毕业。
高考的不如意,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情绪极其低落,那些信也随着的情绪的低落成了永远的记忆。那年夏天的一个午后,一百多封信被我全部集中起来,在卫生间里化成了灰烬,橘红色的火焰“温暖”的让人无法接近,那些纯真友谊的文字记录最终随着一阵流水而了无痕迹。在当时的我看来,这是告别的一种仪式,精神上近乎“惨烈”的告别,忘记过去或许能换回新的开始。那些信便充当了祭坛上的贡品,以毁灭的方式换取我内心一时间的平衡,这或许成为了它们存在的另一种价值。
18岁,应该独立和成熟的年龄,带着落寞离开家乡。似乎岁月又回到了从前,在经历了一段沉寂之后,朋友之间往来的书信又多了起来,信中的内容多是对我的安慰或者以过来人的身份提供给我的经验借鉴。这次搬家发现的便是这时的信件,现在看来,那些亲切的安慰依旧那么温暖,在沮丧中给我支持的力量。这也唤起我对写给朋友们的信的记忆,有一封是写给一位刚上大学不久便退学的朋友,印象深刻的一个细节是援引了徐志摩的诗歌来作为鼓励,这些今天看来似乎有些过于单纯的理想,在当时却是精神力量的象征。只是不知道,那些信是否也会如同“我的告别”一样了无痕迹,或者在今天依旧充满温暖的记忆。
第一次集中通信是因为朋友的离开,第二次集中通信是因为自己的离开。两种看似不一样的方式,精神上却都是寂寞与孤独。灯下漫笔,一半是倾诉,一半是聆听,一次次重温的往事也会因反复“咀嚼”而渐渐变淡,湮没在琐碎与习惯之中。时间、距离,还有各自不同的生活,都会让书信变得稀少,直至成为一种奢侈的回忆。
当今天享受“奢侈”,因那些发黄的信笺而甜蜜时,也许正应了曾经闲聊时的一句话——所谓幸福,就是放在过去用来回忆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