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与“人”

(2013-10-30 23:04:24)
标签:

文化

“道”与“人”

 

老孔相比较,差异者甚多。这里,试从“道“与“人”的关系来说说。

《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者,效法也。全句意谓,人向地学,地向天学,天向道学,道呢,自然而然就得了。人地天道,老子称为“四大”,但这“四大”有差序,人不如地,地不如天,天不如道。道,总揽一切,规范了天,规范了地,规范了人。老子,故名“道家”。

可孔子的看法却不然。《论语·子路》载:“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弘扬、扩充、光大。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是人弘扬了道,并非道弘扬了人。如果说老子消弭了人的主体性,那么,孔子则张扬了人的主体性——“天地间,人为贵”。

老与孔,就这么针尖对麦芒!

无庸置疑,老子返自然,孔子趋文明,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文明是什么?它与自然什么关系?文明不就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么?依我看,文明是自然的自然延伸,乃第二自然。文明一定与人相关,文明是人的作为的结果——英语中的“文明”一词,其词根就是“都市”呀!这不就凸现了人的主体性了?人之为人,既受之于自然,却又反制自然,人“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语),岂只肯见着自然叩头拜!

打个比方,拉屎是自然——吃了焉能不拉,取精华,弃糟粕,不拉要胀死;可“大便入坑”就是文明,大便不入坑,东一滩,西一滩,污秽满地,臭气熏天,实在不文明,于是,人修建了厕所,使之“入坑“。厕所者,人为也。

研老读孔,我更服膺后者。记得鲁迅先生也有类似的观点,他写过一篇关于老子的历史小说《出关》,收在《故事新编》集中,很有趣,颇可一看。后来,鲁迅又在《〈出关〉的“关“》一文中诠释道:“孔胜老败,却是我的意见。老是尚柔的,‘儒者,柔也’,孔也尚柔,但孔以柔进取,而老则以柔退走。这关键,即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事无大小均不放松的实行者,而老则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一事不做、徒作大言的空谈家。”说得很是透彻。当然,文明高于自然,但却源于自然,大便须入坑,可断不能去禁止拉屎,讲文明而阉割自然,“存天理而灭人欲”,这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也不可取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孟子的主体性
后一篇:漓江游六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