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论语》心得(四)--------1
(2009-08-16 10:48:40)
标签:
宗教《论语》子罕孔子杂谈 |
我的《论语》心得(四)
颜回与子贡
孔子还有个弟子叫子贡,即端木赐。孔子问过子贡一个问题:“你与颜回比,谁强?”子贡道:“我怎么与颜回比,他能知一闻十,我只能知一闻二,差远啦!”孔子听了,道:“你确实不如颜回,我同意你所说的”(《论语·公冶长》)。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老师,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道:“你呀,只是个器具吧!”子贡再问:“什么样的器具?”孔子道:“像宗庙祭祀时装粮食的器具——瑚琏”(《论语·公冶长》)。孔子说过“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子贡只是个“器”,能称得上“君子”么?
颜回早死,可子贡却是大老板。孔子后来又谈过颜回和子贡,孔子说:“颜回的道德学问差不多到顶了,可就是穷。子贡那小子却不安于天命,鼓捣鼓捣买卖,猜测猜测行情,却屡屡能得手赢利”(《论语·先进》)。颜回死,潦倒得不行,其老爸还向孔子要求赞助棺材费(《论语·先进》)。子贡比孔子后死,孔子的后期生活主要靠子贡照料,或说子贡乃孔子的钱袋子。孔子去世,很多弟子在其坟旁搭棚守丧三年,子贡却守了六年(《孟子·滕文公》)。六年之丧,不干活了,没有经济基础是万万熬不到的,子贡能如此,大概他“家累千金”(《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吧!
孔子的两个学生:颜回和子贡,一是道一是器,道者固穷,器者却大发,还给了孔子强有力的支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该不该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作点反思呢?!
附言:我不轻视“道”(所谓“价值理性”),我这里指的是“孔子之道”,望读者明鉴之。
孔子批原壤
原壤是谁?他是鲁国人,孔子的朋友。《礼记》中还写道:原壤的母亲死了,孔子帮他治丧,想不到原壤竟站在棺材上唱起歌来了。据此,原壤大概是道家中人。道家临丧,往往不悲,如庄子妻死,庄子鼓盆而歌(《庄子·至乐》);又如老聃死,其友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庄子·养生主〉);再如子桑户死,其友孟子反和子琴张,一个编曲,一个操琴,抚尸而歌(《庄子·大宗师》)……这种态度,绝不如儒家强调的“慎终追远”(《论语·学而》),重孝厚葬,须守丧三年(《论语·阳货》)。
原壤既为道家中人,那么,孔子之批原壤,也可视为孔子之批道家。原壤箕踞而坐,是无礼,可道家反礼,老子不是有言:“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三十八章》)么?孔子指责原壤:“幼而不孙弟”,可老子以为“六亲不和有孝慈”(老子·十八章);“长而无述”,可老子鼓吹“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四十八章》);“老而不死,谓之贼”,道家不希冀“长生”么?司马迁《老子列传》谓:“世之学老子者,则黜儒学,儒学亦黜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此其一例也。
或说孔子是“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论语·学而》中子贡语),但孔子也自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且看他对待原壤,不仅厉色,而且动粗(以杖叩其胫),对孔子难道不需要分析吗?
孔子与颜回
三千弟子中,孔子最欣赏的是颜回。翻翻《论语》,孔子谈到颜回的,约有二十余条,梳理一下,颜回之所以得到孔子赏识,大概有这么几点。
其一,颜回好学。《雍也》篇载:“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重复犯错误),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颜回死了,再也没有这样的好学的人了)’”。《子罕》篇载:“子谓颜渊(回):‘惜乎,吾见其进(进步),未见其止(停止)也。’”《先进》篇载:“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其二,颜回安贫乐道,有定力。《雍也》篇载:“子曰:‘贤哉,回也,一簟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其三,颜回对孔子绝对听话。《为政》篇载:“子曰:‘吾与颜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颜回退下去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有所发挥),回也不愚。’”《雍也》篇载:“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其他弟子)则日月(短时间)至焉而已矣’”。《述而》篇载:“子谓颜渊(回)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任用我,就努力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用我,就把自己的政治主张藏起来),唯我与尔(尔指颜回)有是夫!’”《子罕》篇载:“子曰:‘语之(我与颜回谈话)而不惰(不懈怠)者,其回也欤!’”《先进》篇载:“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于吾言无所不悦。’”
上述三点,依我看,第三点应该是最重要的。颜回对孔子绝对听话,还可证之以颜回对孔子的评价,《子罕》篇载:“颜回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乍一看在前面,忽然又转到了后头,指孔子的学说玄妙莫测)。夫子循循然善诱,博我以文(用各种文献开阔我的文化),约之以礼(又约束在礼的规范中),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卓立(我是尽心竭力地学,可老师依旧像一座山般站着)。虽欲从之,未由(找不到门径)也已。’”在这个喟叹中,“吾爱吾师,尤爱真理”的追求是没有的(中西学术差异或正在此),大哉孔子,岂可逾越?唯因如此,在“孔门十哲”的排行榜(见《先进》)上,颜回是领衔的,后儒或誉颜回乃“小孔子”。
颜回于三十一岁时早夭,孔子悲痛异常,据《先进》篇载:“颜渊(回)死,子曰:‘天丧予,天丧予(天要我的命呀)。’”同篇又载:“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我不为此人恸而为谁恸呢?)’”不过,当颜回父亲颜路,“请子之车为之椁(请孔子卖掉车子来替颜回的棺木做一个外椁)”,孔子却拒绝了,理由是“鲤(孔鲤,孔子之子)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步行)以为之椁,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我是有身份的人,步行而废车,不合礼呀)。”孔鲤是我儿子,死后无椁;颜回可称我精神上的儿子,死后也无椁吧。在《八佾》篇中,孔子曾谈到“人而不仁,如礼何?”应该是“仁”本位的,但孔子不肯废车而换椁,岂不又成了“礼”本位了么?!李长之先生评孔子“自论甚违”,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