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师
(2009-08-05 10:05:21)
标签:
主客学问退化论父辈牛顿什么是大师杂谈 |
关于大师
什么是“大师”?
什么是大师呢?“大师”自然区别于“小师”,有词典解释:大师者,“在学问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故大师乃学问一流者。再深化描述之,大师在学问上既博又通:博,其知识架构雄肆而深厚,不局限于某个领域,博大而精深;通,能举一反三,由此乃彼,融汇贯穿者也。博是通的基础,不博无以通;通是博的升华,虽博未必通。学问做到“通”时,那就是最高境界,通古今、通中外、通自然人文,然后创新超越,打出一片新天地。这样去看,大师先须博学,还须融通,知性要好,悟性更要高。大师应该是绝顶聪明的人,聪,耳聪也;明,目明也,耳聪目明必然带来捕捉信息能力强(知性),但此乃聪明的第一层义。聪明的第二层义,我以为还应指处理信息的能力强(悟性)。各类信息纷至沓来,万象森罗,如何取舍,如何剪辑,如何钩挂,如何去探幽索隐、发现真相和本质……这种能力恐怕更了不起。像牛顿,从信息一: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位移,转接到信息二:苹果朝地上掉,从而提出“地球引力”说,开天辟地,振聋发聩。其实,信息一、二,谁个不知,可牛顿却能将之连结起来,而后解惑,此之谓大师也。
诞育大师的主客体条件
出大师要有条件。这条件要分主客体两部分。想当大师,其主体一要有闲暇,衣食无忧,不必“著书只为稻粱谋”;一要好奇,夫好奇,必溯根追源,打破沙锅纹(问)到底,这才不同凡响;一要有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内师心源,外法造化。至于客体条件,那就是宽容。真理往往是少数人发现的,这发现真理的少数人又往往被多数的庸众视为异端另类,封杀打压,于是,大师呜呼矣。所以,唯有宽容的社会环境,才不至于堵塞通往真理之路,才是发育大师的良田沃土,这已被多少的历史记录所证实。
“后大师时代无大师”么?
或说我们今天已进入“后大师时代”,因而无大师诞生,这个说法我不敢苟同。其实,“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只要具备诞生大师的主客体条件,则一代必有一代之大师,绝不会薪尽火灭。我的观察,时下不少中青年学者颇备大师资质,只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未浮出水面而已。“后大师时代无大师”论,倒令我想起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一首诗:“我们的父辈不如祖先美好,我们又劣于我们的父辈,我们的后代又更加糟糕”——诚所谓“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这,不就陷入到“退化论”的泥塘中了么?!
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说:“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遥想当年,大学里大师们星汉灿烂,辉耀生光,令人神往。如果今天的大学失却了大师,那些传道授业者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如此,我们怎么去面对历史、面对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