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魅力
(2008-08-26 21:06:47)
标签:
杂谈 |
文学的魅力
我在上海长大,小时候喜欢听苏州评弹。起先听不懂,不久找到了一个唱本,边看边听,有点懂了。评弹的唱词多为七言诗,如“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之类,这就触发了我的文学兴趣。由此去读《唐诗三百首》,竟然着迷。唐诗中的一些优秀的篇章大体能背,小学高年级时,我就能跟爷爷谈论唐诗中的一些短章。
读了之后是手痒痒地也想写。格律诗是很规矩的,讲究平仄粘对。大概在初中时,弄到了一本 王力先生写的小册子《诗词格律十讲》,放暑假了,就坐在小椅子上在路灯底下揣摩,揣摩来揣摩去,也摸出了一些门道,知道了孰是平,孰是仄,句中平仄怎么调谐。那时,我没有韵书,难以定平仄时,就背唐人的诗句,根据位置定出其平仄来。办法颇笨,但好处也不少,这就逼着我记熟很多首诗。后来,读到《红楼梦》中林黛玉教香菱做诗的一节,觉得林黛玉讲得到位而概括。我在初中快毕业时就试写格律诗。而今想想那些“少作”,幼稚是幼稚,但不悔,因为我的“文学梦”是从那开始做起来的。到了高中,一次自由作文,题材、体裁不限,我就写了一首散曲呈上去(系受赵朴初《某公三哭》的影响),以致老师惊讶不已。
从上海到云南版纳到知青,凡九年,艰难之外还有坎坷,一天干活下来,独处陋室,夜长无事,就靠读书来驱逐烦恼,文学作品自然是最好的慰安。在大革文化命的“书荒”年代,抓到一本就算一本。在版纳,我读到了李长之的《诗经选译》和文怀沙的《九歌今译》等书籍,扩大了阅读范围。不过,唐诗宋词仍是我的钟爱。有一阵子,我还突发奇想,想编一本《唐诗宋词小词典》,这一则可打发光阴,二则也不想蹉跎岁月。但这个奇想,最终因才力不逮而作罢。高考恢复,我就考上了中文系。
文学这玩艺,有情感有形象,生香活色地描绘了生活,独具魅力。而且文学还传递出思想,思想更能启迪人。其实,文学的情感形象是包裹思想的,思想常常像闪电,一下子就能穿透人的心灵。谈文学作品,久而久之,我开始对思想更感兴趣,学术追求也向思想史靠拢。我虽然出身于中文系,可我的很多朋友并不认为我是弄文学的,所以,迄今也并非什么作协会员。学术追求变了,可我毕竟是从文学之海登上思想之岸的呀,文学于我功不可没。
尽管我现在把更多的兴趣交给思想研究,但闲暇之时,还是会弄弄文学的,偶然写首诗来言言志、寄寄情,表达表达思想,“馀事做诗人”,倒也不失为一桩赏心惬意之举,譬如下面这首《看奥运有感》:
此中,就透视了我的观点:“追日”一联,喻“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坦荡”两句,指奥运比赛全是“阳光操作”,容不得什么“潜规则”,真正显示“公开、公平、公正”;“壮矣”云云,是说奥运文化会对中华文化产生影响,中华民族势将融入“普世性”,和平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