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副刊姓“副”
石鹏飞
《春城晚报》一度停办副刊,实践证明是个失策。而今,副刊又恢复了,这自然是件值得庆贺的事。近期的副刊,还采取了集装箱的方式,我读了一段时候,有些想法,姑妄言之。
副刊,顾名思义就姓“副”。既是副,就须强调多样性,“主”的东西就让“正”去承担吧。而且,副刊更要注意些文化性乃至学术性的含量。所以,副刊编辑最好是杂家,“万物皆备于我”,这翻翻中国报纸的副刊史,就可以明白。不讲历史,就说现在,我欣赏的报纸副刊是《文汇报》的《笔会》和《新民晚报》的《夜光杯》之类。
据说,现在的副刊时尚搞“策划”,这“策划”还应是副刊的主打。我以为,策划能集中谈一个话题,万籁齐鸣,火力集中,确有道理。但针无两头尖,从另一面看,策划如不到位,也易流为“应景”、“应时”式的命题作文。再说,谁又知道编辑你下期要搞什么“策划”,这样,“以文会友”就变成了“以友会文”。所以,对“策划”恐怕要好好地策划一下。
集装箱式的副刊已开设有“特别策划”、“读书时光”、“青春擂客”、“生活家园”、“云南文学”、“第三只眼”等板块,琳琅满目,不过,这是从数量上去看的,关键还是质量。仅举一例。我恐怕更喜欢看以前的“第三只眼”。“第三只眼”就是另类阅读。以前的“第三只眼”能抓住时下的一些热点,往往独辟蹊径,别出心裁,逼读者思考。还有,板块下面应有栏目。板块是大商号,栏目是小货架,小货架经营得好,也能成品牌,“一招鲜,吃遍天”嘛!栏目可以是公共的,也可以是个人的(我以前就在晚报的《大观》副刊开过《砚边拾思》专栏),自由来稿和特约撰稿互渗互溶,既顾面又顾点,打造梯级,这副刊就办得好看又耐读了,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或说《晚报》副刊有其市场定位,不能太雅。这观点当然也不错。但雅俗对立又转化,社会的文化层次上去了,雅也成了俗,故不必刻意去避雅,或二八或三七,雅俗也可有个比例权重么!
最后再说一点。我倒主张,副刊不必集装箱化成了周刊。回归到《晚报》的原来状态,每天都有上一、两个板块,如何?“副刊”姓“副”,也可称为“闲笔”!干完活之余,读正报之余,在副刊里觅点“闲情逸致”,权作一次茶余饭后的聊天,不亦快哉!
开头说了,上述云云乃姑妄言之,倘有什么失敬处,万望海涵。
2007年12月13日
前一篇:(续三) 女人的发现
后一篇:漫画石鹏飞----不变则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