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古院:白水洞文化之魂
(2022-07-15 21:11:03)
标签:
新邵县白水洞白水古院李厚培李维翰 |
分类: 旅游随笔 |
白水古院:白水洞文化之魂
白水洞是湘中新邵县4A级国家地质公园,这里峡谷纵深10公里,风景奇特,山峰秀丽,悬崖峭壁,飞瀑流泉,野花满谷,绿树成林,还有深奥莫测的地下溶洞,绿水环抱的高峡平湖。2019年改造升级之后,更是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而同时修复的白水古院,则成为白水洞文化之魂。
寻觅白水洞之魂
家门口的4A级景区白水洞,我不知去过多少次。同游的,有时是家人、同事,有时是文朋、诗友。这里山清,水秀,石奇,洞幻,总能让我的那些同游者乘兴而来,惬意而归。我呢,每一次去,都会有一些新的感受,一些新的收获。我为之歌,为之咏,积久,居然写了不少的诗联文赋。
可是,慢慢的,我觉得白水洞似乎少了一点什么。
少了什么呢?
作为国家地质公园,这里的风景,正如一位文友说的,就是一幅绝美的山水画:这里的山峭拔挺秀而个性鲜明,这里的水清澈明净而充满灵气,这里的石桀骜不驯而独具情味,这里的洞小巧玲珑却惊艳四方。构成风景的要素,似乎一样也不少啊。也正因为这些,才让朋友们收获满满。
当游览了更多的神州山川,我才豁然明了:白水洞缺少了一点人文底蕴。是的,白水洞的自然景观,已经不逊于那些光芒四射的大山大河,但白水洞的人文底蕴,却近乎一张白纸。没有人文托底,风景就好像缺少了灵魂!
说起来,白水洞也还是有一些文化的,并非一个文盲。白云诗社曾编了一部《新邵古今诗联选》,其中古代部分的诗联,居然有相当部分是写白水洞的。最早的如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进士、邵阳人唐凤仪《游白水洞》诗云:“去廓四十里,万壑如云屯。两山夹溪涧,中有三家村。开辟始何日,斗天无田园。不知魏与晋,或是古桃源。”然而,这些诗联,就如游走在白水洞的幽灵,飘忽不定,没有附丽,难以捉摸。
白水古院的由来
难以捉摸,倒也不是不可捉摸。新邵的文化人根据这些游丝样的文化气息,居然还真找到了白水洞文化的根——白水古院。
这是一座位于白水洞棠溪之畔的院落,虽然由于年代久远而显得破破烂烂,却难以磨灭它恢宏的气势、精美的工艺。原来,这座院落是清同治三年(1864年),由李厚培、李维翰父子修建的乡间侯府。
李氏一门先后三代被清廷诰封,乃当时远近闻名的望族。李厚培生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班名忠厚,字朴安,清太学生,诰封通奉大夫。李维翰生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班名义树,字艺渊,同治壬戌恩科并补行己未恩科,选授宁乡教谕,江西候补知府,充乙酉科文闱监试,戊子科内兼监试,历署临江、南康知府,二品顶戴,赏戴花翎,军机处存记,江南遇缺即补道,丁酉科文闱提调,两署淮扬海兵备道,诰授资政大夫。李厚培孙李承彝亦赏戴三品花翎,诰授中议大夫。
这样一个官宦世家,其乡间府第之豪华,可以想见。白水古院前临田垄,后倚青山,房基坐东南而朝西北,前后两进,两侧横楼五排,皆为二层楼房。院落阔面60米,进深50米,总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工艺精美,础、柱、梁、枋均刻有各种纹饰,山墙、房门、窗户及檐口,均彩绘或浮雕各类图案。纹饰刻工细腻精湛,图案雕绘形态逼真,为古代民间建筑工艺之精品。
2011年,白水古院被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水古院文化铸魂
白水古院建成之后,一时成为当地文化名流聚会之所。
李厚培本工诗,曾著有《良疴山房诗草》。他闲居山野,常与风雅之士赏玩山水,踏访白水洞之胜迹,拟定“白水洞十二景”之名,并一一赋诗记其胜。其名曰:清溪九曲、卓笔峰、吸潮岩、寒碧亭、落雁池、西岭雪、观星台、镜石、竹深处、瀑布泉、银涛峡、屏山四面。
李维翰在其《白水洞十二景》诗的序言中云:“少小时随侍,大人历览村景,尝示以十二景诗。翰以初学韵语,未能敬和。客秋出稿邀和,诸公命翰辈同作。诸昆季诗有佳致,各具体裁,拙作滥厕于后,真愧珉玉相形也。”
客与诸昆季者,据相关资料可考者有梁则尹、梁戴尧、李湘藻、肖光南、王廷选、贺泽春、罗杏洲、张春泽、杜瑞联等。李厚培收集白水洞记游唱和之作,编辑了《白水洞纪胜集》。
从这里我们可以想见当时之盛。
可以说,李厚培于白水洞,不但有发现之举,更有发明之力,尤有宣传之功。白水洞自洪荒以来默然无闻,直至迎来了他的伯乐李厚培,才倏然注入了灵魂,在世人面前鲜活起来。而白水古院,则是有关白水洞文化的附丽者。
其实,关于白水洞文化,并不仅仅只是关于白水洞的诗文,更有“白水”的精魂——忠孝清廉在。白水古院第二代传人李维翰亦工诗文,编著有《慕莱堂诗文征存》。《慕莱堂诗文征存》,是李维翰为纪念其父母养育之恩,在江西任所临江所设“慕莱堂”落成之后所征辑的一部诗文集。临江有蒙山旧迹,李维翰见景怀思,为表自己的孝心,就在临江修“慕莱亭”,在自己的新居筑“慕莱堂”,并请曾国荃题签,郭嵩焘撰《慕莱堂记》。同时以此为题向省内外政学各界社会名流及亲朋好友,广征诗文联赋。一时响应者众多,郭嵩焘、王闿运、刘坤一、陈宝箴、李寿蓉、俞樾、秋瑾及其父秋寿南等二百余人欣然命笔雅集。郭嵩焘的《慕莱堂记》云:
艺渊尊兄守临江,以其地有老莱子遗迹,为慕莱堂志思亲之意。据晋皇甫谧《高士传》,老莱子,楚人,躬耕蒙山之阳。《史记》亦称,庄子,蒙人。是老莱子与庄子同邑里,其后避楚王之聘,逃之江南,不言何地。临江固亦江南地也,老莱子或逃隐于是。艺渊以不得迎亲,构慕莱堂于临江,孝思之感发,征而达远。其益修吏治以慰邦人之望,而斯堂以永老莱子遗迹,亦因是以愈显矣。时光绪十有一年夏四月。
郭嵩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他对李维翰的评语当不诬也。那么李维翰既慕老莱子而“孝思感发”,又能“修吏治”而“慰邦人之望”,这种忠孝清廉之风,应该是与白水洞这方山水的滋养不无关系的。
鉴湖女侠秋瑾对于李维翰的孝心,也是赞颂有加的。她的《临江仙·题李艺渊〈慕莱堂诗文征存〉》云:
忆昔椿萱同茂日,登堂喜舞莱衣。而今风木动哀思。音容悲已邈,犹是抱儿时。
李维翰之孝由此可见。
试想,哪里的瀑水不是洁白如银,哪里的山泉不是清澈见底。而白水洞独以“白水”得名,也可见李维翰等的忠孝清廉之风闻名远近、感化一方。
白水古院,不愧是白水精魂所在啊。
白水文化的回归
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白水洞文化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不仅白水古院破落不堪,其毗邻的简氏牌坊、铁铸寺、李氏宗祠等白水洞景区内重要的人文景观亦仅存遗址,难觅芳踪。
白水洞,又回到了鸿蒙开辟之初的混混沌沌、懵然无知的纯自然状态。
好在,人们对白水洞灵魂的追寻,从来没有停滞。新邵县白云诗社、新邵县文联及相关民间史料爱好者陆陆续续搜集到有关白水古院的资料,对白水古院的修复工作提上议事日程。
2019年5月,新邵县人民政府开始对白水古院进行提质修复改造,同年冬基本改造完工。秉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建筑工艺及各种彩绘浮雕,均根据原有风格复修,基本保持了古院原貌。特别是它槽门、正房均偏右于平面中轴线,两侧横楼亦呈非对称布局的别致建筑风格,打破传统对称结构,为古代建筑所罕见。
古院正面是一道一丈多高的弧形石壁,前面是一个月牙形的池塘,想来以前也是荷叶田田的,现在则成了一片花海。一条青石的小径直对古院,却偏偏在月弦上折了两折,再上一段台阶才达到槽门前。槽门两旁是一副醒目的对联:洗目长闻环宅水,豁眸更有对门山。对联作者是余门廿四君、邵阳市楹联协会副会长谢卫民,书家是邵阳市文联主席、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曾伟子。
槽门正对一道照壁,右边是一道长廊。往左,绕过槽门,跃入眼帘的就是白水古院那一长溜青砖碧瓦的古式建筑。60余米长的建筑,却只有正中偏左的正屋朝外,两边是左二右三的歇山屋顶和侧墙。一长溜的腰檐下台阶左右贯通,每一座横排房屋都有小门出入。正屋有两进。中间是一个天井,两旁有耳门通向两边的横排房屋。
正屋的廊柱上又是一副对联:桑梓怡情,山水烟霞排闼入;乐忧为宦,文章道德载名归。联作者是长沙市楹联协会主席吕可夫,书家是手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张贻柱先生。
两副楹联,既生动描绘了白水古院的自然环境,又紧扣古院的文化内核,可以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妙用。
白水洞文化,正在慢慢复苏,并渐呈勃兴之势。
关于白水洞的诗文创作,如井喷般涌现。特别是新邵县文联在白水洞移民新村打造的“楹联新村”,得到了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鲁晓川、中国楹联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邹宗德等楹联大家的支持,数十副精美的对联彰显着白水洞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白水古院前的白水洞廉政广场及一池田田荷叶矗拥的清风亭,和与棠溪并行的两个长廊——白水洞廉政长廊和党建长廊,更是凭借县内外楹联名家的精彩作品而成为全市廉政教育基地。这是白水洞忠孝廉洁文化发扬光大的结果。
今天,一些游人也许仍然只看到白水洞靓丽的身姿,但白水古院的修复开放,已经让白水文化之魂附丽其上,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重要参考:
胡卫平《秋瑾最早入湘时间新考》
新邵县文联《白水古院资料汇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