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晋谒杜甫墓祠

(2022-07-01 22:26:32)
标签:

平江杜甫墓祠

联游天下

分类: 旅游随笔

晋谒杜甫墓祠

如果要对中国的河流做一个诗歌史排名,排名第一的会是哪一条河?我认为,汨罗江应该是当之无愧的No:1。作为中国诗歌发展源头之一的楚辞,其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作家屈原,曾长时间在汨罗江畔生活、行吟,并最终将他的生命交给了这条伟大的河流。这是众所周知的历史。此外,这条河还承载着中国历史上另一位伟大诗人杜甫的生命之舟,驶向宿命的终点。

一条小河,连结着两位诗坛巨擘,这是怎样的荣幸!难怪清代学者李元度曾经撰联云:

与杨子庙为邻,风马云车,共将遗事谭天宝;

继屈左徒而起,骚才诗圣,各有精英护汨罗。

6月中旬,我与几位吟友慕名拜谒了位于平江县安定镇小田村的并不怎么显眼、甚至略显寒伧的杜甫墓祠。

车一拐向停车坪,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排高大的翠柏,将墓祠笼罩在一片庄严肃穆之中。真是“诗圣墓祠何处寻?平江城外柏森森”。

一片幽静之中,我们是仅有的来访者。虽然不免冷清,却也可以不必像那些热闹景点的来去匆匆。

外墙门厅上三个大字“阐幽庵”苍劲醒目。我们扫了场所码,一行人便迫不及待走了进去。

杜甫墓祠整座建筑由僧舍、官厅和墓祠三大部分组成。2002年平江县人民政府投资300万元对其进行抢救性维修。“阐幽庵”大门直对的是僧舍,我们没有往里走,而是从侧门直接进入官厅,在陈列室认真阅读了关于杜甫墓祠建筑的历史演变和这个景点的概况。

原来,关于杜甫的墓地,历史上曾有一段争议不休的公案。

据“百度百科”记载,杜甫墓全国共有八处:湖北襄阳(今属襄樊);河南偃师、巩义各一座,为杜甫出生地;湖南耒阳、平江各一座;陕西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华州(今陕西省华阴县);四川成都。而《旧唐书》记载杜甫墓位于河南府偃师首阳山(今洛阳偃师首阳山),因为唐元稹曾写过一篇《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其文有云:“予尝欲条析其文,体别相附,与来者为之准。特病懒未就,适子美之孙嗣业,启子美之柩,襄祔事于偃师,途次于荆楚,雅知予爱言其大父之为文,拜予为志,辞不可绝。予因系其官阀,而铭其卒葬云。”因而,偃师说向为史家采信。

而清代平江人李元度写了一篇《杜墓考》,以翔实的史料和严谨的考证,不容辩驳地向世人昭示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遗阡就在平江小田村。

官厅外的门楣上,大书“诗风万古”四字,廊柱上一联: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落款是“谨书杜句以昭杜祠 乙酉刘征时年七十有九”。

大门楹柱上的对联,是林丛龙先生撰联,孙轶青先生于乙酉仲春书写的:

一派江流凝浩气;

千秋诗史仰高山。

是啊,来此参观的人,谁不是怀着无比敬仰之情,来缅怀这位千秋诗圣?谁不被少陵身处困窘而忧国忧民的万古浩气所感染?

官厅内的立柱上,悬挂着清朝县知事麻维绪撰联、癸未年初冬邓先成先生书写的对联:

来伴大夫魂,祠墓千秋同景仰;

近寻彭泽宰,菊松无恙赋归来。

上联将汨罗江的两大诗魂并举,表达后人的景仰;下联以彭泽县令陶渊明自喻,表达其隐逸之情。在忧国忧民的大诗人面前谈隐逸,这其中应该有作者面对时事无力无助的难言之隐吧?

官厅内正面墙上高悬“学海流长”的匾额,整面墙是小楷鎏金的李元度《杜墓考》全文,两旁的柱子上是李元度撰曾晓浒书写的一副对联:

自大历庚戌至光绪甲申,相距一千余载,窀穸犹新,赖有余诗征尘史;

向偃师虚附与耒阳空冢,何如三十六湾,汨罗上溯,恰似屈子共骚坛。

这副对联当是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重修杜甫墓祠竣工时所撰。上联写重修墓祠、面貌一新,更兼自己的《杜墓考》为杜甫墓的确切地址一锤定音而欣慰不已,应该是有一点点得瑟的。下联则在考证偃师杜墓和耒阳杜墓是空冢的基础上,说明杜墓在平江,因为有屈子为邻,应该是杜甫最好的归宿。

然而,曾晓浒书写的这副对联,却有多处文字舛讹。据《岳阳市情网》记载,李元度原联应是:

自大历庚戌至光绪甲申,相距一千余载,窀穸犹新,赖有新诗征尘史;

问偃师虚衬与耒阳空冢,何如三十六湾,汨罗上溯,恰从屈子共骚坛。

其中, “衬”与上面那副的“附”应该都是“祔”的笔误。显然,《岳阳市情网》的原联更好。但一处硬伤是:“新诗”与前面的“新”不规则重字了。如果按照繁体字,前面是“一千馀载”,后面用“余”诗,则可免不规则重字之虞。

官厅背后,也有一副对联:

旅榇未曾移,元相墓志有讹,唐诰唐砖能作证;

大工今告竣,诗圣祠堂永峙,此山此水共流芳。

这是清张仕彬撰联,乙酉岁夏月陈韬书写的。这副联也应该是光绪九年重修杜甫墓祠时所撰。该联在认同李元度相关考证的基础上,认为杜甫的棺木并未迁葬故里,元稹写的墓志中某些说法有讹误,并以唐诰唐砖等历史文物为证,确认杜甫墓在平江无疑。同样也有重修杜甫墓祠告竣的欣慰和诗圣祠堂永峙于此的尊荣。

官厅后面是铁瓶诗社遗址。这里也有一段故事。

公元1885(清光绪十一年),平江著名文人李元度(官布政使)、张岳龄(官按察使)倡导并捐资于杜甫墓祠旁修筑诗社,作文人骚客谈诗论赋、泼墨挥毫之所。因尚未完工,张岳龄即病逝,同人用其名号铁瓶道人命名为铁瓶诗社,以作纪念。诗社之成立,是屈子、诗圣流风所及,余绪未泯的结果吧。2017年,安定镇又成立了“新铁瓶诗社”,使杜甫精神和文化传承生生不息,令人感叹不已。

从官厅出来,其右即是杜甫墓祠所在,由外到内由门栋、飨堂、陵墓纵向排列。大门额书“杜甫遗阡”四字。门栋立柱有联云:

与杨孝子共结芳邻,风马云车,应将遗事谭天宝;

后屈左徒告终此地,骚才诗圣,并有休光被汨罗。

署名清张岳龄撰联,公元二OO三年岁次癸未仲冬长沙史穆重书。这副联与前引李元度联高度相似。笔者揣测,当是张岳龄初撰,李元度润色而成,故而存在两种版本。

飨堂前高挂“杜文贞公祠”匾额,廊上立柱刻挂八十八岁李锐联语:

千秋痛感茅屋叹;

百代犹闻酷吏呼。

飨堂正中是杜甫铜塑坐像,上方有“诗中圣哲”之匾,两旁立柱挂的是清朝彭德树的联:

入川入湘而葬于斯,长忆先贤留足迹;

三吏三别忧时多感,永留诗史在人间。

遗憾的是,从2002年重修至今,20年而已,杜甫坐像光泽全无,锈迹斑斑,让当年襄此盛举的楹联书法大家情何以堪。倒是门栋与飨堂之间的天井中那棵500年树龄的罗汉松,郁郁葱葱,昭示着诗圣精神活力无限,永垂不朽。

飨堂后面的门柱上还有清李宗莲撰、癸未颜家龙书写的一联:

有诗徐屯田,疑冢千年成铁案;

梦证李供奉,芳园一夜荐琼筵。

此联《岳阳市情网》作清张子衡撰,上联前二字为“诗有”。 徐屯田,宋人,有诗《过杜工部坟》:水与汨罗接,天心深有存。远移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江山不受吊,寒日下西原。”(“百度百科”作者为王得臣。王得臣著有著有《江夏辨疑》一卷、《凤台子和杜诗》三卷、《江夏古今纪咏集》五卷等,似可信)上联以徐屯田诗作为杜甫墓在平江的铁证,而下联引用李白《春夜宴夜桃李园序》典故,虽有李杜并称之意,但芳园琼筵之乐景,倍添少陵之哀情,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飨堂后面即杜甫墓所在。墓本癸山丁向,花砖结顶,一室二耳,红石墓碑,唐墓形制,1883年重修时,改用扇形麻石结顶,碑换成了青石,碑文为“唐左拾遗工部员外郎杜文贞公之墓”。现在,碑文只隐约可见。立于墓前,除了远处环匝的翠柏,总觉得荒凉幽寂,不可久留。这个墓,与那位声名赫赫的诗圣相比,实在是太不相称。这也印证了晚年杜甫的潦倒。

史载杜甫于唐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冬,携妻儿乘船离川至岳阳,次年春舟居潭州(今长沙)。唐大历五年(770年)4月,湖南兵马使臧玠举兵为乱,为避免战火,杜甫半夜溯江往郴州投靠舅父崔伟。船至耒阳方田驿,遇大水不能前行,半旬不得食物。耒阳县令闻之送予牛肉白酒。杜甫掉转船头返长沙赁居江阁。暮秋思归故里,孤舟入洞庭。因重疾复发,费资用尽,只得重溯汨罗江往昌江县(今平江)投友求医。不幸病逝于县治寓所,暂葬于小田天井湖,40年后其孙杜嗣业才将杜甫迁葬于洛阳,元稹为其撰迁葬墓志。杜甫在湖南留连了一年多,留下诗作近百首。这些诗篇是杜甫生命的最后年月、也是他一生中最潦倒的时刻所作的,因此大多是凄凉漂泊生活的写照,表现了他暮年落魄江湖而又关心天下安危与百姓疾苦的感情。

于诗人而言,暮年凄苦,客葬他乡,实在是大不幸。然而,就湖湘文化而言,杜甫的流寓湖南,给湖南地域文学带来了生气,为“天下诗人半在湘”种下了最初的种子,这又是湖南的大幸。

晋谒杜甫墓祠,激情回荡衷肠。卫民君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分韵嘱吟友赋诗。笔者得“庭”字,赋诗一首如次:

晋谒杜甫墓祠

驱车到安定,纵目柏松青。

微雨勤迎客,轻风漫启扃。

按图知曩昔,听讲怅英灵。

达学承三代,博闻通六经。

高奇源巩县,坎坷自王廷。

晚岁别夔峡,孤舟下洞庭。

江湖何浩淼,鸥鹭恨零丁。

登阁悲寒木,临流叹转萍。

亲朋遭苦厄,魔怪舞娉婷。

是处存茔冢,谁人作赋铭。

诗中称圣哲,域外颂仪型。

胜迹荣衡岳,遗风惠铁瓶。

姓名垂宇宙,儒史灿文星。

今日谒祠墓,翕然仰德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