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品诗之40——反用典故见心裁
(2016-01-23 22:41:42)
标签:
白云诗词江晟反用典故 |
分类: 把酒品诗 |
把酒品诗之40
反用典故见心裁
安徽望江诗人江晟有《黄山飞来石》诗(见《白云诗词》2015年第2期):
一石修来千万年,风吹雨打意犹坚。
悠闲端坐云生处,独恋人间不补天。
该诗的最后一句,让我们想起女娲炼石补天的典故。
所谓用典,即指诗文中引用古代故事或有来历的词语,是中国文学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用典就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诗词中用典,可以恰到好处地用极少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以增加词句的含蓄与典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可以说,典故,是古往今来人们心灵的共鸣。
一般人用典,都是引用典故的固有意义,比较好懂,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中的三、四句就运用了项羽因“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乌江、抽剑自刎而死的典故。项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显得英雄气短,死得英勇,深得李清照的赞扬。而这个典故,所包含的对宋朝统治阶级不顾国土沦丧、人民死活,苟且南渡的批判思想,再明显不过。
但另一类用典,却一改典故本身固有的思想,从反面着意,表达另一层含义。这类典故反用,不仅能收到言简意赅、以少胜多的效果,诱发读者的想象,而且比一般用典更显得技高一筹。
李益有一首《塞下曲》: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这首诗用了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男儿当战死在边疆,以马革裹尸还葬”的故事、居西域三十一年的定远侯班超 “但愿生入玉门关” 的故事、《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晋人及姜戎败秦于肴,匹马只轮无反(返)者”的故事,以及唐初薛仁贵西征突厥“一箭定天山”的故事四个典故。其中第二个典故,即属典故反用,表达了战士们宁愿战死疆场,也不活着回到玉门关的长期戍边的决心。这个典故的反用,就表达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更豪迈的英雄气概。
再来看前文所引江晟的诗。该诗所引典故,即属于典故反用。补天,是女娲所炼的石头的共同心愿,所以,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的诗中,对于大荒山青埂峰下那块被女娲废弃的石头,发出满怀同情的悲慨——“无才可去补青天”!然而,江晟笔下这块黄山的飞来石,却偏偏“独恋人间不补天”,以此表现黄山风光之美、社会生活之美,从而使诗歌的题旨得到了升华。一个典故反用,带活了整首诗。
今人的生活,与古人的生活相比,可谓云泥之别;今人的思想,较之古人的思想,亦有天壤之别。我们在诗词创作中,要借用典故时,如果能够摆脱古人窠臼,反其意而用之,那么我们的诗词就能达到使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当然,这非下一番苦功夫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