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朴先生资料:曾朴自编诗集手稿(2)

标签:
历史文化曾朴诗集 |
曾朴先生资料:曾朴自编诗集手稿(2)
编者按:以下是曾檏先生自编诗集手稿的一部分,扫描件。一共七十四页,不能一一枚举。分四辑刊出。這是詩稿的第二輯,介紹“未理集”中的部分詩文。除了將手稿轉錄為電子文檔外,還加以註解。讀後不明白的部分在註解中以“?”列出,如讀者能提供您知道的信息,請不吝指教為盼!
http://photo21.hexun.com/p/2013/0123/494081/b_vip_5F9CE4E0396E0A186185E87764D9331D.jpg
第一頁。
------------------------------------------
未理集
虚霩梅花盛开,家嚴招李缄盦、赵介人、次侯兄弟、
蒋石枫、陆云孙诸先生饮雪北香南小阁,命作长歌。
城南一夜東風顛,千花萬花開滿田。
古香吹醒鳧鶴夢,開門忽見來群仙。
酢頭新酒報初熟,花間特地開芳筵。
座中五老興豪爽,銅斗一擊詩百篇。
雅謔猶能索花笑,清癯真欲爭花妍。
是時夕陽紅滿嶺,縞衣欲著霞裳褰。
碧椀玉壺光相射,鬚髯嫵媚从風轩。
而我年少忽忘分,狂歌拓戟諸公前。
諸公謂我筆頗健,命我放筆搜嬋娟。
孤山淡月鄧尉雪,滿紙淋漓生雲煙。
扔筆大笑我醉矣,抱琴獨向花中眠。
注1:此篇放在詩集的篇首,大概是曾檏先生最早期的作品。曾之撰請老友李芝綬、趙宗建、趙宗德兄弟以及蒋石枫、陸雲孫诸友到虛霩居聚會飲酒時命曾檏先生當場作詩助興,當時曾檏先生約為十七歲左右。因此,作品的年代大約可以推斷在1888-1889年間。曾之撰先生對兒子的學問非常驕傲,他看了曾樸先生寫的文章後曾經說“大大從此通了”(大大是曾檏先生的乳名)。本篇前半部分表述了聚會的場景以及座中老先生們的飄逸、瀟灑。後半篇描述了少年曾樸的得意、張狂和自負。最後一句“扔筆大笑我醉矣,抱琴獨向花中眠”以“醉矣”兩字為張狂作了退路,不失對父親及諸老先生們表示尊重,而“抱琴獨向花中眠”描述其不勝酒力,為退場作了很好的鋪墊。
注2:李缄盫即李芝绶(1813-1893)江苏昭文(今常熟)人,清代藏书家。原名蔚宗,字申兰,一作升主,号缄庵,别署裘杅漫叟,生于嘉庆十八年,卒于光绪十九年,享年八十一。道光十九年举人。,有《静补斋集》。所居乡与罟里瞿氏善,常与铁琴铜剑楼瞿氏探讨版本,遂精于鉴别古籍,所藏日益富。其诗句“结庐人境少尘缘,风景模糊到辋川。通隐才真富文史,清时福自占林泉。遗经世守儿能读,载酒人来客如仙。尽忆童年钓游地,现在乔木已苍然”。
注3:赵次侯即赵宗建。价人为其兄赵宗德。赵宗建与翁同龢是同年。常熟“半亩园”的主人,家中建有《旧山藏书楼》是清末常熟的重要藏书楼之一。与曾檏先生的父亲曾之撰先生也是好友。
注10:“銅斗一擊”,銅斗指盛酒的容器,亦作“铜枓”。拍酒當歌的意思。
铜制的方形有柄的器具,用以盛酒食。《史记·赵世家》:“﹝ 襄子 ﹞请代王 ,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 唐,孟郊 《送淡公》诗之三:“铜斗饮江酒,手拍铜斗歌。” 宋,王观国 《学林·铜斗》:“ 孟东野当时适有铜器,其状方如斗,而东野特以贮酒而饮,又击之以和歌声,故自形于诗句。” 明,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回:“主公尝之,嫌其未熟,以铜斗击杀之,又砍为数段,命我等弃于野外。”清 陈维崧 《水调歌头·赠西陵周勿庵》词:“拍手唱铜斗,蹋地舞回波。”
------------------------------------------
赵次侯先生招看宋元本,感作长歌。
天下奇書讀不盡,每讀一書眼一新。
有如名山各一面,峰橫嶺側無相因。
又如春花不同態,艷質清香羞效顰。
我生好古出天性,七誘十醉何妨頻。
百城未逐南面樂,一鴟願借東家鄰。
非昔先生今王阮,插架萬卷皆瑤珉。
蘭臺知我悲五厄,金樓許我題三墳。
集賢院印太清本,皂羅屏風生古春。
就中善本誰為最,聯珠二竇巾箱荀。
油拳紙寫劍脊墨,筆法歐楮光清淳。
對此忽然生感慨,古淚淋浪沾衣巾。
吾邑藏書擅天下,華陰世家開前塵。
楊儀號夢羽,《式古堂書畫攷》
松雪淵楊夢羽題,有華陰世家印。
至樂廔中琳瑯滿,脈望閣裏丹黃勤。
絳雲充棟一炬燼,汲古雕版四海珍。
拾残摭逸接踵起,愛日張氏稽瑞陳。
鐵琴銅劍晚乃著,後勁猶足張吾軍。
三百年来文獻盡,笏頭方冊摧為薪。
先生嗜古與古敵,一手欲挽千古文。
願推此意廣搜訪,漆書竹簡羅紛紛。
藏書雖多刻書少,安得留副招手民。
懸之國門萬目睹,過眼不隨雲煙泯。
小子萬事落人後,自署頭銜稱懶民。
先生如有讎校事,觸所素好生精神。
朝驅炱蟫謩亥豕,落葉掃盡聞青芸。
缒汲幽邃窮微眇,執丹夢裏尋古真。
摭,讀 zhí,摘取、拾取的意思。出自《汉书·扬雄传》- 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
讎,讀 chou,雠校,校對文字,出自《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 雠校传记。
蟫,讀 yin,蠹虫。俗名蠹鱼,蚀衣服、书籍的蛀虫。
炱,讀 tai,煙氣積聚的黑灰,出自《通俗文》- 积烟为炱煤。
注1:“七誘十醉何妨頻”中的“七誘十醉”是指陆暐的文章《七誘》和《十醉》。
注2:“百城未逐南面樂”百城南面是指藏書豐富之意。見《魏书·李谧传》:“丈夫拥万卷,何假南面百城。”
注3:“一鴟願借東家鄰”,鴟,盛酒的器具。源出黄庭坚 《闻致政胡朝请多藏书以诗借书目》诗:“愿公借我藏书目,时送一鸱开鏁鱼。” 指意欲借書而奉上一瓶酒的意思。
注4:“非昔先生今王阮,插架萬卷皆瑤珉”。
“非昔先生”是指赵宗建,他自號“非昔居士”。
“王阮”(?- 1208年),字南卿,德安(今属江西)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调都昌主簿,移永州教授。淳熙六年(一一七九),知新昌县。光宗绍熙中知濠州,改知抚州。宁宗庆元初韩侂胄当政,闻其名,特命入奏,遣客诱以美官,王对毕即出关,侂胄怒,批旨予奉祠,于是归隐庐山。嘉定元年卒。有《义丰文集》一卷。《宋史》卷三九五、明嘉靖《九江府志》卷一三有传。
“瑤珉”多是指美玉般的石頭,誇獎趙氏藏書之精美絕倫。
注5:“蘭臺知我悲五厄,金樓許我題三墳”,
“蘭台”是指漢代中央政府藏書庫或檔案館。
“五厄”是指秦始皇焚書以來中國文化的五次災難,即:秦始皇下令焚书,坟籍扫地皆尽,此为第一厄;王莽末年,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此为第二厄;汉献帝移都时,吏民扰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此为第三厄; 刘曜、石勒覆灭京华,朝章国典,从而失坠,此为第四厄;周师入郢,梁萧绎悉焚典籍于外城,此为第五厄。见《隋书·牛弘传》。
“金樓”是指清代碧江苏家早年修建的一座书楼。
“三墳”是指孔安国《尚书传序》中稱: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以三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
注6:“集賢院印太清本,皂羅屏風生古春”,
“集賢院”,唐、宋、元三朝的官署名,唐开元五年(717年),于乾元殿写经、史、子、史、集四部书,置乾元院使。次年,改名丽正修书院。十三年,改名集贤殿书院,通称集贤院。置集贤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等官,以宰相一人为学士知院等,常侍一人为副知院事,掌刊缉校理经籍。宋沿置,为三馆之一置大学士一人,以宰相充任;学士以给、舍、卿、监以上充任;直学士不常置,修撰官以朝官充任,直院、校理以京官以上充任,皆无常员。金贞祐五年(1217年)置集贤院,有知院、同知院等官。元集贤院掌提调学校、征求隐逸、召集知名之士,并总管道教、阴阳、祭祀、占卜等事。元初,集贤院与翰林兼国史院同一官署,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分立两院,置大学士、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直学士等官,所属有国子监、兴文署。明废。
“太清本”宋集賢院保存得宋太宗檔案,以黃絹包之,因放置在太清樓,故稱為太清本。
“皂羅屏風”黑色絹制的屏風。典出宋代沙少虞的《宋朝事实类苑·皂罗屏风》中载:“李氏有江南曰,中书皆用皂罗糊屏风,所以养目也”。放置在書齋裡,斷然一種仿古的氣氛。
注7:“就中善本誰為最,聯珠二竇巾箱荀”,
“聯珠二竇”指《竇氏聯珠集》。唐竇氏五兄弟的詩集。趙氏藏本為宋本。从赵氏“旧山楼藏本目录”看,所收藏的宋本《聯珠集》僅為一冊,可能只收集了窦常、窦牟兩人的詩卷,所以稱之為二竇。
唐西江褚藏言所辑窦常、窦牟、窦群、窦庠、窦巩兄弟五人之诗,人为一卷,每卷各有《小序》,详其始末。常字中行,官国子祭酒;牟字贻周,官国子司业;群字丹列,官容管经略;庠字胄卿,官婺州刺史;巩字友封,官秘书少监。皆拾遗叔向之子,群、庠以荐辟,馀皆进士科。叔向有集一卷,常有集十八卷,见《唐书·艺文志》,今并不传,此集五卷,《唐志》亦著录,而宋时传本颇稀,故刘克庄《後村诗话》称,惜未见联珠集,此本为毛晋汲古阁所刊,末有张昭《跋》,署戊戌岁,晋高祖天福三年也。又有和岘《跋》,及和皛题字,署甲子岁,为宋太祖乾德二年。岘疑之子。皛,岘之弟,岘《跋》称,借抄於致政大夫,即张昭也。又有淳熙戊戌王崧《跋》,亦称世少其本,今刊诸公府。盖抄写流传,至南宋始有蕲州雕板耳。最後为毛晋《跋》,引洪迈《容斋随笔》及计有功《唐诗纪事》,附载叔向诗九篇,又补巩诗六篇,不载於此集者。褚藏言《序》,称牟、群、庠、巩之集,并未遑编录,盖遗篇散见者也。又称:手录《唐书列传》於後,而此本无之,殆偶佚耶。集中附载杨凭、韩愈、韦执中、李益、武元衡、韦贯之、刘伯翁、韦渠牟、元稹、白居易、裴度、令狐楚诸诗,盖谢朓集中附载王融之例。庠诗一首,常诗一首,亦附载牟集之中,不入本集。盖古人倡和,意皆相答,不似後来之泛应,必聚而观之,乃互见作者之意,是亦编次之不苟耳。----出《四库总目提要》。
http://photo21.hexun.com/p/2013/0203/494615/b_vip_5EA8071AD88A04C1570A50D71ABEE82E.jpg
這是上海涵芬樓假吳興劉氏藏宋本《竇氏聯珠集》的影印本
http://auction.ig365.cn/sdc/oldimg/3393/33931265528d17d107dcb86b776380a0.jpg
最近拍賣的《舊山樓書目》記載了趙氏收藏的宋本《竇氏聯珠集》。
钤印:旧山楼、赵仲举印 赵宗建手写本 1册 纸本 提要:《旧山楼书目》为清末赵氏父子私藏书目。此目旧无刊本,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据稿本出版一册。旧稿本《旧山楼书目》有两本,其一为赵宗建自编,其二为次子赵仲举与光绪二十六年作成之《补录》。第一本又分二部:前部以甲乙丙丁戊己庚排列,每书记书名、册书,约有半数记注版本,多为钞、校、稿本、仿宋刊本、明刊本、汲古阁本、殿本及清代精刻本,也有少数宋元版,共五百五十八种。后半部分称“楠木小厨”,分文、行、忠、义四小类,著录宋刊三十五中、元刊三十种、宋人稿本二种、明人稿本一种、宋钞一种、元钞二种、百衲本二种、其馀绛云、述古藏本十八种,共九十一种。赵仲举的《补录》均为善本,每书著录版本、册书共计一百四十七种,有少量与第一本重复,著录稍详。是本即为赵宗建所撰第一册之后半部。名曰“楠木小厨”,分文、行、忠、义四卷,篇中、行间有赵仲举朱笔批语及光绪辛丑年(1901)跋文一段。
“巾箱荀”也有出典的,是指是宋版“巾箱本”的《荀子》。宋版“巾箱本”是一種小型的書版,大約為現代的50開或64開本的袖珍書,可以放在讀書人的巾箱中,方便隨時檢閱。以此兩種宋本為例來解釋前面一句“就中善本誰為最”之最。
http://photo21.hexun.com/p/2013/0205/494721/b_vip_A73CBBD8D0B86974C9961FA3DF5CE1D1.jpg
清光绪翁注困学纪闻二十卷(点石斋石印·巾箱本·线装一函六册全)
14.7X9.2厘米。
http://photo21.hexun.com/p/2013/0205/494721/b_vip_363E2E7CA0DC3BD607A12FC23A8025B5.jpg
宋版套红巾箱本《春秋左传》
注8:“油拳紙寫劍脊墨,筆法歐楮光清淳”,
“油拳紙”,也稱為由拳紙,唐、宋時代產於杭州的一種藤皮紙,以產地“由拳”鄉命名。朱竹垞《咏纸》诗云:“榖皮素纸产油拳,不数成都十样笺。”油拳,由拳也,吾乡的古称。
“劍脊墨”即由南唐李廷硅所製的“劍脊雙龍圓墨”。李廷硅原姓奚,原籍河北易州,唐末随父奚超定居黄山脚下,是驰名中外的徽墨创始人。因受南唐后主李煜赏识,封墨务官,赐全家国姓,改称李氏。《墨海》辑录苏东坡评墨语“孙叔静用剑脊墨,极精妙,其文曰:‘砂室常和’ ……,墨甚坚黑”。
“筆法歐楮”是指“初唐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位书法家。中的欧阳询、褚遂良兩位。
注9:“至樂廔中琳瑯滿,脈望閣裏丹黃勤”,至樂樓及脈望館均是常熟有名的藏書樓。
“至樂樓”明代常熟著名的藏書樓,為陳察所建。“廔”同“樓”。“琳瑯滿”只有許許多多的珍貴書籍,
“脈望閣”即常熟“脈望館”。常熟著名的藏書樓。由明代趙用賢建,現經修復後保留在翁府前的北面南赵弄10号。“丹黃勤”指勤奮于校勘古籍。“丹黃”指“丹砂”和“雌黃”,古時校勘批註用紅筆填寫,如有誤字則用雌黃塗抹。
赵用贤(号定宇,一五三五——一五九六)在明代万历朝担任过吏部左侍郎,爱书甚笃,著有《松石斋集》《三吴文献志》等。建有脉望馆,为常熟的著名藏书室,与毛晋汲古阁齐名,在国内的藏书楼中也是赫赫有名。赵用贤所编《赵定宇书目》,著录图书三千三百种。赵开美(琦美)受父辈熏陶,绰有文风,尤在搜访和校雠刊刻典籍方面胜过其父。据琦美编订的《脉望馆书目》著录,收藏图书近5000 种、20000余册。《脉望馆书目》实开近世著录残宋本先例,大量的校跋文字成为后人鉴定版本的重要依据,并引发后人对藏书理论进行总结研究。赵开美校雠刊刻古籍甚多,医学方面好像只有《仲景全书》,另一套由郑振铎先生在抗战期间筹集巨资保存下来的国宝《古今杂剧》242种,由于其流传和收购的复杂,则是名声更大。
注10:“絳雲充棟一炬燼,汲古雕版四海珍。”
“绛云楼”,钱谦益藏书楼,1650年毀於大火所以稱“一炬燼”。
钱谦益藏书楼名。钱谦益交游极广,好收藏图书,常不惜重金购求古书,曾得刘凤、钱允治、杨仪、赵用贤四家藏书,何焯记其藏书3900余部,多宋、元本和孤本,时大江南北藏书之富推绛云楼为第一,钱氏为虞山藏书流派的代表,钱曾称之为“读书者之藏书”。所藏书必取宋元版,不收近人所刻及抄本。其藏书为读书,于书无所不读,还利用藏书,撰《明史》250卷、《讳史》、《列朝诗集》、《明诗选》、《明五七言律诗选》、《笺注杜工部集》等。所藏多经校读,所撰藏书题跋甚多,今人潘承弼辑为《绛云楼题跋》。自编有《绛云楼书目》,非所藏全目。其藏书处先后有明崇祯三年(1630年)常熟西门外锦峰之麓所构拂水山庄,崇祯十三年移居城北椐树弄口之半野堂,崇祯十六年所构绛云楼,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于白茆顾氏别业所筑红豆山庄。崇祯十四年,钱谦益与柳如是结缡,绛云楼成为钱、柳生活和读书、校书场所。顺治七年(1650年)绛云楼失火,所积图书毁灭殆尽,遗书尽数赠给族曾孙钱曾。
“汲古阁”,毛晉所建的藏書樓,除藏書外,還刻板刊印古籍,據說有雕版十萬塊之巨。汲古閣校勘出版的古籍得到全國學人的歡迎。
汲古阁,中国明代私人藏书楼和印书工场。江苏常熟隐湖之南七里桥,明末毛晋(1599
~1659 )创办。毛晋初名凤苞,字子九,后改名为晋
,字子晋,别号潜在。晚年改号隐湖、笃素居士。所刻书初题绿君亭或世美堂,后皆用汲古阁。江苏常熟人,家富。嗜读书和宋元精本名抄,早年为诸生,屡试不第,遂隐居故里,变卖田产,于七里桥构筑汲古阁,另在问渔庄和曹溪口构筑两阁,以收藏和传刻古书。毛晋延请海内名士30多人校勘儒家经典,校成后即付刻印。汲古阁分上中下三楹。中藏四库书及释道两藏,皆南北宋内府藏书,又有金元人本。这些书都用来校勘或作为刻书的样本。为广泛搜集珍籍秘本
,毛晋曾公开贴榜,高价收购,以页论值。湖州书舶多集于七里桥毛氏之门,前后积书至
注11:“拾残摭逸接踵起,愛日張氏稽瑞陳。”
“愛日張氏”指張金吾的藏書樓“愛日精廬”。
“稽瑞陳”指陳揆的藏書樓“稽瑞樓”。陳揆與張金吾兩人對常熟的藏書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陈揆(1780-1825)),字子准,清代著名藏书家。江苏常熟人。祖永复,父莹,皆为诸生。嘉慶四年(1799),陈揆考取诸生。省试对策逾格被斥,遂绝意仕进。性嗜古籍,毕生时间和精力,倾注于积聚、整理、研究古代文献。与同邑张金吾合称“藏书二友”。其宅位于常熟县城南门九万圩曾园附近。
所著《稽瑞楼书目》著录的善本有二百二十多种,计一、二万卷。其中邑中著述的宋元刻本、抄本、校本达五百多种。所藏的地方志达四百多种,其中明之前有二百七十多种,清代的有一百四十多种。数十种录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陈揆的藏书印有:“稽瑞楼”、“稽瑞楼藏”、“文乡儒子”、“子凖”、“揆”“揆印”等。道光五年(1825)六月,陈揆离世,年四十六岁。其墓在常熟白龙港唐石桥。
注12:“鐵琴銅劍晚乃著,後勁猶足張吾軍。”意思是:虽然“铁琴铜剑楼”出名得晚一些,但是,也发扬光大了常熟的藏书传统。“张吾军”不是人名,指“壮大自己队伍声势的意思”。
見:唐 韩愈
《醉赠张秘书》诗:“诗成使之写,亦足张吾军。”
注13:“三百年来文獻盡,笏頭方冊摧為薪。”是指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常熟的藏书受到了严重影响。笏頭方冊”或“方冊笏頭”是指一部部的书,像上朝用的“笏板”的头部一样。大量的书付之一炬。
注14:“先生嗜古與古敵,一手欲挽千古文。”指赵宗建先生喜愛古典文獻,學問又可以與之匹敵,所以一心想以自己的力量來挽回這些古典文獻的收藏。
注15:“朝驅炱蟫謩亥豕,落葉掃盡聞青芸。”順着前面勸說趙宗建先生校刊刻書的意思,毛遂自薦願意幫助進行古籍的校勘。這一句是願意早上就來打掃藏書樓,晚上依舊在那裡校對錯別字。這樣做之後可以去蕪存菁,恢復古籍的原貌。
“炱蟫”,炱,讀 tai,煙氣積聚的黑灰,出自《通俗文》- 积烟为炱煤。蟫,讀 yin,蠹虫。俗名蠹鱼,蚀衣服、书籍的蛀虫。意指藏書樓的灰塵和蠹虫。
“亥豕”,有時稱為“魯魚亥豕”指古籍中容易混淆出錯的字,這裡是指糾正錯別字。
見:宋·周麟之《谢除正字》“亥豕马焉因而愈误,鲁鱼帝虎久则失真。”這些都是容易寫錯或印錯的字。
-----------------------------------------------------
http://photo21.hexun.com/p/2013/0123/494081/b_vip_1414B196BDCCD549C2DF3CC31797DF6D.jpg
第二頁。
------------------------------------------
園中春日漫興
莎徑接梅坪,春泥曳履輕。
筍危經鶴啄,蘋旋識魚行。
淺草裙腰瘦,微波鏡面平。
闌干紅一角,留得夕陽明。
澹岩閒夢裏,春來一半?。
鋤泥断長蚓,移樹墜雛禽。
籬矮能當欄,石平不礙琴。
尋幽三徑遠,側帽寫微吟。
水含僧眼碧,山露佛頭青。
但覺此間樂,如忘現在形。
偶扶藤上架,補種竹為屏。
觸事皆天趣,憑軒酌渌醽。
滿院春如暝,薄寒中故衫。
牆?去年雪,樓外隔城帆。
小戶傾杯細,新銘選石嵌。
塵埃飛不到,此地異仙凡。
高詠郊居賦,消搖屋外天。
閒尋三品藥,學種一棱田。
舊事桐君錄,新箋汜勝篇。
今年春事早,生意自悠然。
結構畫圖嚴,元琳靜不嫌。
石頑曾受拜,泉小亦稱廉。
欲雨蟻緣壁,迎風蝶上簾。
好花能索笑,夢醒自巡檐。
獨臥春光裏,開門鬧似霞。
燕忙歸哺乳,蜂聚去參衙。
滌研池波黑,烹茶日影斜。
閒居得真樂,無事向人誇。
春色上莓苔,柴門臨水開。
暮雲推月上,細浪擁山來。
避客澆花去,呼童掃徑回。
題詩無限意,落日下平薹。
何處尋春好,池塘淡淡風。
調鸚新剪舌,射鴨舊餘弓。
物理獨行得,愁情淺醉通。
韶光關不住,牆外遇嬌驄。
暮色正蒼茫,風吹柳絮狂。
鳥多倦飛翼,花有逆風香。
榆葉如錢落,蒪絲比帶長。
炊煙看四起,池畔且襄羊。
--
注:“水含僧眼碧,山露佛頭青。”“僧眼碧”早年胡僧有綠眼睛的,稱之為僧眼碧,“佛頭青”傳說佛的頭髮為青色的,稱之為佛頭青。
明,日裔僧人機先被貶昆明,著有《滇池六景》其中螺蜂擁翠有:
螺峰拥翠
螺峰近在滇城里,下有招提倚翠屏。
雨后光含僧眼碧,云中色拥佛头青。
层崖鸟度开天险,古洞龙潜閟地灵。
自是幽深回俗驾,不须重勒北山铭。
注:醽,讀:líng,美酒名,如“密宴既集,~~不撤。醽醁,linglu,一種美酒的名字。
醽醁是一种当今很罕见的绿酒。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酒》有解释:“酒,红曰(堤)(ti体),绿曰(酃)(ling零),白曰(磋)。”醽,即是绿酒。可以看出:醽醁、翠涛都是绿酒,在当时,绿酒是很常见的。而后世,绿酒的酿制方法已经失传,中国唯一的绿色酒是杨林乡绅陈鼎于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酿出的。因这种酒味醇厚、颜色翠绿,被称为“杨林肥酒”。
晋代道学家葛洪《抱扑子.嘉遁》说:“藜藿嘉于八珍,寒泉旨于醽醁”。
---------------------------------------------
http://photo21.hexun.com/p/2013/0123/494081/b_vip_83E302026BEDD6D721931F010406B5C8.jpg
秋日遊三峰寺
古剎傳蕭梁,幾閱滄桑換。
秋晚理輕荚,攀藤愜幽願。
環門抱雙峰,蒼翠在天半。
破鐘蜼蠡空,古樹辟歷斷。
殿閣付飛灰,野花開歷亂。
隱約見禪房,深竹斜陽遠。
支公邀我入,新茶敲火爨。
蒲團學蚨跏,龕燈照返觀。
勞勞疲津梁,啼鳥如相勸。
試叩逍遙篇,輸與導師貫。
-- 全詩錄完
--
-------------------------------------------
注:蜼,讀
注:蠡,讀
注:爨,讀
注:“蚨跏”或“跏蚨”,佛教盤腿打坐的樣子,即双足交叠而坐。
注:“古剎傳蕭梁”,常熟的古寺大多始建於“蕭梁”時代,例如興福寺、藏海寺和三峰寺。
南朝梁(502 - 557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三个朝代,由南齐宗室萧衍称帝,改国号为梁,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以萧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国号为梁。因为皇帝姓萧,又称萧梁。
三峰寺也稱清涼禪寺或三峰禅院,位於虞山北麓。
注:“支公”,晋高僧支遁 。字道林 ,时人也称为“林公”。 河内林虑人,一说陈留人。精研《庄子》与《维摩经》,擅清谈。当时名流谢安 、王羲之 等均与为友。這裡泛指“高僧”。
注:“新茶敲火爨”,通常稱之“待到春風二三月,石爐敲火試新茶”,源出魏時敏,白居易《北亭招客》也有詩句“深炉敲火炙新茶”。意為“點起爐子來煮新茶待客。”
注:“龕燈照返觀”,“返觀內照”是佛教用語,指“用佛性对照检查。后亦指自我反省。”例如,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理十五》:“于此不得其解,而见彼之捐弃物欲,返观内照,近于切己体察。”這裡是指“在學打坐,龕燈照耀的氣氛下,引起了內省的氛圍。”
注:“勞勞疲津梁”,源出: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庚公尝入佛图,见卧佛,曰:“此子疲于津梁。”即,庾亮有一次走进一座寺庙,看到卧佛,说:这座佛忙于普渡众生,累得都睡着了。这在当时成为名言。津梁原意为河上桥梁,这里指普渡众生。
因篇幅過長,本輯到此為止,其餘詩篇在第三輯及以後各輯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