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尽曾园
作者: 赵丽娜
从翁家花园门前窄窄的河道往后,绕几进旧宅院,看到虚廓园。虚廓园的名字很雅,还带一点高深。务实的常熟人觉得不是十分亲切,于是他们改称它为曾园。以前住在这里的主人曾朴,是个打点一方文字的读书人。读书人喜欢闲雅,所以他给园子里的亭台轩榭起了很多摇曳多姿的名字:归耕课读庐、琼玉楼、邀月轩……
曾园的世界并不大,一面池塘数百步走到头。但在当年,区区曾园花墙外的小巷头,有李鸿章,翁同和,张謇、周瘦鹃、范烟桥、包天笑、柳亚子等一群超卓不凡的灵魂来来往往,他们欢言洽谈,文气相通,他们分别在曾园的荷风山石中偶遇过。而后来,只有我无所事事地转悠在曾园的门外,沿着曾家花园的墙根看墙头狗尾巴草毛茸茸地乱喘,看孩子们撕弄美人蕉的叶子。
孩子们不知道,地下美人蕉的根子,墙内傲岸鳞斑的白皮松,正在地下多少年积攒的旧气里,兀自向历史深处蔓延。
曾朴是《孽海花》的作者,《孽海花》的香气,蔓延在小巷尽头的庭院。
走过这里,觉得从前的园子里的曾朴,穿着紫绛团花长袍,笼着袖子看花谢花开,看“时文能手”的举人父亲请来工匠,在园子里挖出池塘,筑上假山,书的墨气带上荷的味道,在“君子常生馆”的木格窗前飘落,清风明月从来无价,
近水的虞山别具风情,粉墙内曾园的天水都是亮色,
亮色停留在碑廊苍凉遒劲的书体上,沉郁含光。
曾朴却觉得,这里连与表姐爱恋的空间都没有。同时代法兰西的木匠之子雨果,尚且有直耸云宵的巴黎圣母院,住在东方世界道儒相沐风景里的少年,一旦失恋于“宗法不容的热情”,却只能对着无波无澜的池塘哀叹。
秋天到了,曾园里金黄的银杏叶萧萧落下,常熟城外,在天一际的长江滚滚而流。城里的曾园,庭院深深深几许,却没什么可以挡住一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
“兔子和狐狸尚且有窝,人却没有立足之地。”光绪十五年的曾朴倒没有这种埋怨,漂泊有时不定只是出于天性。曾园那种小桥流水的地方,终究拘不住掠过楼头的鸿雁。曾朴到了京城,在那里上演了一场墨污试卷闹剧。本来是韬略在胸的,最终却还是将自己绑缚在父亲为他捐助的闲官半职上。做官的业余时间里,他常在军机大臣、兵部尚书这样的名流门下穿梭。他试图努力做人,要知道,在当时的中国,当上了官,想要做人的已经并不多见。扑溯迷离的晚清官场,让他一次次感到做人的艰难。这时,他忽然明白,生活在别处,其实只是自欺欺人的说法。
别处世界的艰险其实不可怕,只怕到处是平淡的恶习。
难怪后来他翻译雨果名著《钟楼怪人》、《九三年》这一类东西,身际便有一阵从未有过的,沐浴在浪漫下的亲近。
也难怪后来,吴江好友金松岑送来《孽海花》最初六卷文稿,他在明月下接过来看看说,我写,就不能是第二本《桃花扇》了。
《桃花扇》是一夜渔樵的对话,一场爱恋揭示一个王朝的兴亡。《孽海花》是三十年巨细迷遗的晚清,一个串场的女人,主演了一场荒诞的历史剧。
“三十年旧事,写来都是血痕, 四百兆同胞,愿尔早登觉岸!”
曾朴的《孽海花》里,晚清三十年的历史有了革命,但四百兆同胞却没能象他希望的那样,逃离日常生活的深渊。读书在那个风雨满楼的时代,不仅仅是生活的稻草,而且也是一把能切割项上之物的利刃。同时代的读书人中,戊戌六君子便是一边读着中体西用,一边在自己的身体上留下了碗大一个疤痕。
曾朴渴望改变,却还是从渴望到了绝望。理想中和平与浪漫的国度,仿佛西方诗文里的天堂。西方如果真有天使,他的光应该能把凡人灼成灰。幻灭的青春是一个人燃尽时留下的灰烬,
晚清三十年,有一群人点起火,
受伤的是那个世界。而那些在火场里徒手奔走的,便是象曾朴那样的一群读书人。他们的热血成了晚清的落日余晖里难能可贵的一笔亮色。
因为这笔亮色, 我便常常会想起,《孽海花》里像傅彩云那样的女人,
并非那个时代特有的悲剧, 而是时刻潜伏在一百年来国人生命中,
那原型一样挥之不去,
嘲笑一切喧嚣挣扎的东西。曾朴在京城的时候常去兵部尚书洪钧的家,自然也见过傅彩云的原型——状元夫人赛金花,但赛金花一定没能像今天的我一样在曾园的门内徘徊,看日落花开。她是别人筑就的虚拟世界里一朵摇曳生姿的垂丝海棠,北京城里朱红大门的状元府第,阴暗妓院里窄小的门楼天井,
她养过的花,
有种腐朽入骨的香。这是带一种万千风情的浮华,还有一种精雕细琢的冷漠。
曾经的曾朴只是在一个世界的铜墙铁壁里纸上谈兵,画饼充饥。1932年,曾朴关闭了上海的真美善书店,回到常熟。曾园里盛开的海棠,已经淡了,又淡,压在箱子里不曾同他一起颠沛流离的那副卷轴,重新挂上“寿而康室”的白墙。梦回莺啭,一切乱煞曾朴逝去的年光,他立在小亭深院里,看炷尽烟沉。沿着虞山山麓的书院街,拐过翁府门前,我还能撞见曾园满地的落花。卷轴里曾朴旧年的表姐,在落花的深处,似颦非颦,欲说还休。当年的曾朴,他走在小巷的尽头——庭院深深处,身下水流兀自汩汩,
在另一个世界,催开着春花无数。
编后语:这是一篇在新浪博克上发现的短文,Blog地址:http://blog.sina.com.cn/u/1417179903。虽然属于孽海花研究类的文章,但读起来十分轻松幽雅,全然没有一般研究文章那样的沉重感觉。初次阅读时,不知为什么作者将短文取名为“走尽曾园”,阅后渐渐领悟“走尽”的寓意。从博客的文章分析一定是常熟的老乡,所以对常熟地方人物和风情格外钟情。将该文贴在“曾朴研究”的博客中,以便使读者也能感受到散文的轻松气息。
赵丽娜-常熟作家,最近常熟电视台有专题报道,著有"泡泡文人泡泡茶"等合集,是常熟近年来比较活跃的著者之一。
以下是网上能找到的著者照片。
http://photo7.hexun.com/p/2007/0815/120970/b_5A7C1A00DAC7CAC37E74228D7C193C06.jpg赵丽娜" />
左起顾鹰、赵丽娜、朱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