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重工大股东忙减持 董少鹏称属于“策略性”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4月28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交易实况》报道,大股东减持套现,这在资本市场上并不少见。但是像三一重工这样,一天出现52笔减持的情况,则会引起密切关注。根据上交所公布的大宗交易数据,昨天发生的这52笔减持交易数量在20万股和2173万股之间,成交价格都是每股10.12元,比三一重工上周五收盘价折价大约10%。
照这样计算,本次交易金额总计达到19.31亿元,也就是说,减持方套现近20亿元,2008年以来,三一重工还没有出现过这么密集的大宗交易。值得关注的是,数据显示,这几十笔的交易中,卖方营业部都是同一个。同时,三一重工也对减持进行了披露。三一重工表示,三一集团昨日通过上交所大宗交易系统累计减持了公司1.91亿股,占三一重工总股本的2.51%。
减持完毕后,三一集团持股比例降至47.75%,仍然是三一重工控股股东。从这两方面信息中我们可以推断,这52笔减持的卖出方应当是大股东三一集团。而从交易数据来看,卖方则分散在全国各地。有媒体甚至用"暴风骤雨"这个词来形容这次减持行为。
在三一重工的最新公告中,公司表示,上述权益变动情况不会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变化。不涉及披露权益变动报告书、收购报告书摘要、要约收购报告书摘要等后续工作。
回顾三一重工过去一段时间的股权变动,我们可以发现,去年12月,三一集团就曾经减持过三一重工的股票,当时三一集团向上海朱雀投资转让了1万5千股,向新华都实际控制人陈发树转让3万股,转让价款总计31.5亿元。大股东减持的消息给三一重工今天带来了利空。今天早盘,三一重工股价下挫超过5%,远远高于两市大盘的跌幅。不过,在证券日报副总编董少鹏看来,减持行为是资本市场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我们没有必要对此过分解读。对于三一重工来说,目前需要对相关事项进行详细说明,让投资者对公司的发展坚定信心。
董少鹏:三一重工的减持更多的应该理解为根据市场的这种变化,根据它的估值的这个增长,来进行的策略的减持,不需要过度的解读,应该说市场经过去年7月下旬以来的上涨,上涨幅度已经很大,部分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包括三一重工这样应该是优秀的企业,策略性的兑现一些价值,兑现一些牛市的收益,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过去,我们对大股东的减持增持既有一些理性的看法,也有一些感性的看法,还有一些非市场化的看法。我们资本市场的建立,一个根本的作用就是要让股权能够流动起来,对于三一重工的减持,我想如果没有突发的公司内部的重大的变化的话,还是把这个减持理解为正常的财务操作,我也希望今后的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包括基金、券商等财务的投资者进行这样的减持坚持也应该被视为常态化,为市场所接受。
股市不可能只涨不跌,也不可能只跌不涨,在跌的时候大股东进行适当的增持,在涨的比较多的时候,大股东进行适度的减持。我认为应该做一个常态逐步的让广大的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看作平常事。三一重工这样减持有没有相关的信息要披露,我想投资者和监管者应该是要发问的,我们希望这个三一重工包括它的大股东,应该做出适当的解释,这样的话对于公众了解它的减持的动机应该是有帮助的。
如果三一重工有重大战略性的一些调整,大股东减持是一个相应的配合,对它的股价,对它这个估值,应该产生一些影响。但是由于它的信息目前并没有更多的披露,我们就不好做出这个非常完整的判断,对它的这个公司的基本面可能发生变化的这种疑虑,我想是合理的推断,我们需要三一重工给予必要的说明。如果它披露的完全是真实情况的话,我们还是把它理解为财务性的减持操作,作为大股东,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运筹股权的进出,调解它的财务平衡,我觉得也是手段之一,关键是要符合法律的规定,同时披露与此相关的信息,如果它隐蔽了相关的信息也是要进行追问,甚至追查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