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保监会保险资金银行股蓝筹股董少鹏 |
分类: 红墙论股 |
险资投资股市比例提至三成,险资运用比例监管由原50余项减少至10余项,保监会这样一个举动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消息究竟会给A股带来多大的利好,对保险行业又有着怎样的意义?证券日报副总编辑董少鹏对此进行解读。
董少鹏认为,可以入市的1.5万亿资金是一个理想的数字,保险资金真正入市还取决于资本市场的活跃度和透明度。现在看来,由于险资对于权益类投资还趋于谨慎,因此只有市场的透明度和资产定价的水平提高,才能够吸引更多的险资机构入市。目前,接近8千亿元已经购买了权益类资产,但不是8千亿元都在股票上。现在新增开放的是上非上市公司的股权。
问:很多投资者注意到目前现有的保险资金投资权益类资产,也就是投资股市的额度实际上还没有用满。在没有用满的情况下,又提高了上限的目的是什么?
对此,董少鹏表示,管理层有意释放保险资金的活力,目的是让它能够到资本市场来。资本市场是一个广泛的概念,除了股票基金,还包括非上市公司的股权。前一段时间保监会明确险资可以投资创业板股票,也是一种开闸。1月8号,保监会还宣布让部分持有历史存单的存量保险公司投资蓝筹股,政策取向是希望有一部分保险资金能够投入股市。政策的用意或引导是合适的。
从保险企业来看,董少鹏表示,这项政策不仅扩大了投资比例,对于保险资金灵活运用自己的投资,灵活进行决策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保险公司应该在这种政策背景下释放调研的能力和差异化投资的能力,以获取更好的收益。
此外,在通知中除了险资30%的上限提高了5个点,还谈到保险资产单一资产项目不能超过上一年净值的5%。董少鹏认为这是一个过度性的安排,防止施行大类监管之后,具体项目操作出现大的波动。但是这种监管的思路偏于保守,保险公司一旦投资失误,应该由它的经理层、董事会去负责,保监会如果作为总公司或大股东的姿态是不恰当的。董少鹏认为,既然实行大力监管,应该更彻底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