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抛售美债的“利益链条”
中国经济网10月20日讯(记者 高天晓)
对于中国8月份大幅减持美国国债365亿美元,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董少鹏认为,这是一个主动的行为,也是一个被动的行为。
董少鹏解释说,“主动”是因为美债的信用度在降低,我们作为美国最大的外债持有国,根据市场情况进行一些减持,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讲也是合理的;说“被动”是因为其他国家央行都在抛售美债,美债的价值受到冲击,所以,我们也被动跟随减持。而从外储投资的多元化来讲,这也是我们做出的一个艰难的选择,因为美债在众多的外债中还是更具有优势的,毕竟美元作为全球的主导货币,尽管有贬值,但它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强,违约的风险基本不存在,保值也是具有确定性的,相对来说比较安全,也是我们目前外汇投资的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此外,董少鹏还指出,“中国抛售美债的行为,让我一下子想到了三个数据——除了对美债的持有量下降,还有居民储蓄在8月份骤然下降,外汇储备也有所下降。我们知道,在企业创收了外汇之后,商业银行购买这些外汇,再卖给央行,这样形成了央行的外汇储备;那么,外汇储备少了,也就是说央行向市场投放的人民币就少了,那意味着市场中流动的人民币也少了,这可能就是造成人民币储蓄减少的一个原因。”
对于“有媒体提出一种算法——按照我们目前对美国国债的持有量约1.13万亿,如果这些钱是由全体中国人民借出的话,每个中国人平均要拿出大概5200多元人民币”,董少鹏指出,不能简单地去对应每个中国人出了多少钱借给了美国,因为央行从市场收购的外汇,等于是与老百姓手中的人民币或者是企业的人民币等值兑换的,兑换之后就变成了央行的负债资产。为了把这笔资产盘活,央行又去购买外国国债以及进行其它的投资活动,所以不能把外汇等同于老百姓自己的钱。至于央行如何利用这笔钱,这是我们国家的宏观管理和操作上的一个问题,当然,外汇储备可以少增一点,也就是央行少收回一点,让民间自己进行操作投资,这未尝不是一个方向性的选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