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新规矩,中国创业板才能“有序投机”
我国创业板建立还不足7个月,正处于“襁褓期”。
处于襁褓期的孩子,因身体机能尚不十分健全,可能出现各种成长中的不适,发烧就是最典型的表达方式。类比孩子的成长,创业板公司目前存在的“三高”——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比例,就很像是小孩子的机能性疾病。不过,高烧终有退烧时。现在创业板公司股价接连破发,少数公司业绩回落,正是预料之中的必然现象。
可以说,破发至少有两层积极意义:
一、通过破发还原一级市场的投资风险,倒逼新股发行机制更加市场化。
国内新股发行制度虽历经多次改革,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距离完全市场化发行还有一段距离。目前的高市盈率是基于当前流动性充裕与利率相对较低的大背景,也与IPO改革不完整、市场定价机制不完善有关。
所以,现在市场上次新股破发可以看做是还原一级市场的投资风险,上市企业回归其真实价值的一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讲,创业板个股的破发可抑制投资者打新或炒新的盲目投机行为。随着今年创业板上市企业增多,上市资源的稀缺将得到缓解。
二、通过破发告诉投资者创业板市场是一个高风险市场。
中国股市“新股不败”的惯性思维助推了创业板的高市盈率。如今,股票发行的定价是由询价对象决定的(这其中就包括券商),而作为承销人的券商当然希望价格越高越好。投资者对新股的非理性追捧造就了高市盈率发行股票的现实条件。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创业板需要产生直接退市的案例来教育和警示投资者。不分析企业基本面、盲目投资的投资者,很可能接到“击鼓传花”游戏的最后一棒,血本无归。
深交所理事长陈东征日前表示,创业板直接退市机制方案已经上报证监会。建立直接退市也让上市公司多了个“紧箍咒”,有助于提升创业板的质量;直接退市制度不仅可以杜绝壳资源恶性炒作现象,减少相关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
据统计,目前创业板股票2010年、2011年的动态市盈率分别为60.28倍、44.45倍,远远超出同期沪深300成份股平均的23.06倍、18.88倍的估值。截至5月10日,创业板平均股价为39.975元,而A股平均股价只有16.375元。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4月30日,在创业板上市的有78家公司。剔除今年上市的20家创业板公司,余下的58家公司去年第四季度累计实现净利润10.23亿元。到今年一季度,这些公司实现的净利只有7.20亿元,环比下滑近30%,这与A股两市上市公司总体环比23.22%的增幅大相径庭。
众所周知,高市盈率发行已成为了A股市场上的通病。从去年6月份IPO重启以来,新股发行几乎都是高市盈率发行,尤其是中小板、创业板的新股发行,动辄五六十倍,七八十倍,甚至上百倍,造成了股市资源的严重浪费。创业板公司平均市盈率回归40多倍的水平,才算是合理。而这将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不会在短期内完成。
我们认为,创业板必须有与主板不同的上市机制和标准。
从现在的情况看,除去上市指标略有差异和行业选择界定更清楚之外,很难对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进行区分。按照证监会发布规定,目前创业板上市的条件为: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累计净利润不少于1000万元,且连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但从目前已经登陆创业板的公司来看,大部分净利润要远远超过创业板的上市条件。前50家创业板公司2008年净利润平均达到3700多万元。
创业板应当是那些真正处于“创业期”的企业,其利润增长应该是爆发式的;从目前创业板的企业来看,它们都已经进入了成熟期。
由此,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对上述审核规则进行必要的改革,已是时候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