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对话中国银行新闻发言人王兆文:
破除对西方金融的四个“迷信”
董少鹏与王兆文交谈。
中国银行不单是传统银行,还有保险证券基金飞机租赁
要破除四方面迷信:一是不要对美元有太大的迷信,二是不要对银行衍生品迷信,三是不要过分迷信金融管理的工具,四是不要迷信西方的风险管理理念
新浪专题:董少鹏参与对话
近日,《中国新闻出版报》、《证券日报》、《瞭望》周刊等媒体的负责人,在中国银行总部大楼,与该行新闻发言人王兆文对话,畅谈中国银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策略和具体做法,国内银行业发展的热点问题,也涉及到中国媒体如何提高海外竞争力、中国银行进军新闻出版领域等话题。
这是四大商业银行中首位新闻发言人与新闻界进行如此坦率的对话。
定位发言人
发言人应该代表一个公司的声音和态度,不能“左想右想这句话该不该说”
“新闻发言人应该代表一个公司的声音,还应该代表一个公司的态度。一家公司如何面对社会、面对公众,向社会和公众传递什么,新闻发言人是一个重要渠道和平台。”这是中国银行发行言王兆文对企业新闻发言人的定位。
肖钢董事长有个很精彩的观点,就是对于新闻发言人的工作,要“小错不揪,大错行领导澄清更正”。王兆文说,这给新闻发言人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新闻发言人敢发言了。否则,新闻发言人心存后顾之忧,左想着这句话该不该说,右想着这句话该怎么说,工作肯定做不好。
中国银行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在2001年建立的,中国银行是我国最早实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商业银行。随后,就赶上了海内外高度关注的股份制改革上市。为向海内外充分披露中国银行股份制改革的相关信息,建立企业与公众、媒体相互沟通的渠道,那段时间中国银行举办新闻发布会的频率比较高。
作为一名企业的新闻发言人,充分满足社会公众对中国银行信息的知情权是我的职责,也是我工作追求的一个目标。这些年来,中国银行在这方面率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总体来看,我觉得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上市后,海内外社会公众和媒体对中国银行的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与其他上市公司相比,中国银行集团的特殊性还在于中国银行和中银香港是两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就更加繁重。现在,按相关规定,中国银行每年、每季度都必须对公众披露经营业绩。另外,遇有重大消息时,我们还要通过媒体及时向社会公众披露。有时候媒体要求单独采访,我们也会尽量安排。
王兆文强调,中国银行不单单是一个传统的商业银行,旗下还包括投资银行、直接投资、保险、证券、基金、飞机租赁等,是我国多元化平台最广、国际化程度最高、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最强的大型跨国经营银行集团。一个产业的发展和振兴,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支撑。中国银行愿意也有实力提供海内外一体化、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
金融危机启示
破除4个迷信,警惕人脑制造出来的风险
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次贷危机,而次贷危机最主要的原因是过度消费和寅吃卯粮,也可以叫做“过度贪婪”。王兆文告诉记者,作为银行从业者,他和他的一些同事银行早意识到美国过度消费迟早会出事。“一开始是美国房地产公司出事,随后是金融衍生品,由此引发一连串事变,不管是投资银行也好,贷款公司也好,传统的商业银行也罢,一条线上的蚂蚱谁也逃不掉。”王兆文同意目前金融危机没有见底的观点,并且认为,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没见底,银行业风险到底有多大也还没有见底。
王兆文以中行的战略投资者RBS为例说:RBS已有300年的历史,可谓人才济济,一般看来经营得也确实不错。但一夜之间就倒了。“这给人们心理上造成很大的打击,就是心里没有底,不好判断。”
“要诚信,不要迷信,是这次危机给人最大的启示。”王兆文称,首先要破除四方面迷信。一是不要对美元有太大的迷信,二是不要对银行衍生品迷信。“其实对金融交易,传统银行家和投资银行家一直是有歧的。”三是不要过分迷信金融管理的工具。“现在金融管理的工具很多,包括巴塞尔协议等等。在大的风险来临时,这些工具统统没用。人脑袋里面制造出来的风险,是没有任何工具可以挡得住的。”四是不要迷信西方的风险管理理念。“美国的理念和我们完全不一样,像美国人有100元钱就想花1000元钱,这是很正常的思维。但中国人有100元钱可能最多花50块钱,顶多花90元钱,弄不好就只花10元钱。所以,美国是调整过度消费,我们是调整过度生产。”
再者要建立诚信。诚信是金融行业的基础,机构之间,人和人之间,如果不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早晚都要出事儿。
目前中行的外币资产约占总资产的35%,外币有什么风吹草动,对中国银行的影响比对其他银行的影响要大得多。“中国银行对此的感受确确实实很深刻,尤其是海外分外的同事,感触更深。危机一来,市场一下子萧条了,人心恐慌,价格大幅度下跌,现金流发生变化,找不到融资的渠道。”
中行显身手
以前不理中国银行的大牌公司,现在都来找中国银行欧洲分行了
中行会以“扩规模、调结构、做品牌、练内功、降成本、上水平”应对金融危机。在加大力度拓展海外业务的同时,更快地发展人民币业务。
一是扩规模,即扩大资产和负债规模,这是银行稳步发展的需要。今年中行的信贷目标将在5000亿元以上,这将有助于中行覆盖因经济下行、利差收窄而对利润的负面影响。中国银行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到今年1月、2月一直在扩大规模。规模扩张应该还是好的,效益水平基本上和去年同期持平。同时,要保证质量,不会走上“大贷款、大不良”的老路,而是会取得“大贷款、大丰收”的效果。
二是调结构,调整本外币结构、资产负债结构、存贷款结构等。中国银行原来叫外贸专业银行,客户结构大企业比较多,外汇、外贸型、出口型企业比较多。这些企业属于好起来快,坏起来也快的企业。这对银行的收益而言,是很不稳定的。所以我们在根据自身的承受能力,调整客户结构、调整资产结构。海外业务要实现大发展,同时国内人民币业务也要实现大发展,而且国内业务的发展速度可能更快一些。
三是做品牌,中行在贸易融资、外汇业务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要抓住此次金融危机给中行带来的机遇和机会。一是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二是拓展新的客户。
“以前不理中国银行的大牌公司,象汉沙航空、辉瑞制药等,现在都来找中国银行在欧洲的分行了,要求提供融资。这是机遇,也是风险。美国那么大的老牌银行都能倒,有什么理由能相信它就不倒呢?”
四是练内功,提高信息、内控、风险管理水平;五是降成本,进一步实现增收节支;六是上水平,通过发展使各方面得到提升。
海外收购
有的企业出去并购一些能源、资源资产不属于抄底,抄底是为了赚取差价
国内多数“走出去”企业本身就是中行的重要客户。它们到海外去发展,中国银行就要跟着它们“走出去”,继续为他们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
王兆文特别强调了并购和抄底的区别。“现在一些大企业走出去进行一些能源、资源方面的并购,这不是抄底。前者属于价格比较合理的时候,或者价格比较低的时候,买了以后自己用。而抄底是为了择机卖出,牟取暴利。”
中行对海外收购一直持非常审慎的态度。首先要看为什么而收购,要考虑收购对象和自身发展战略是不是一致,收购以后的业务协同效应怎么样。我们最终关注的还是收购能否为中行股东带来长期的回报、带来价值,而不是说这个东西现在很便宜,我们就去买它。另外,我们还要考虑对这些收购对象的管理能力怎么样。
王兆文说,“中行接触得比较多,也在谈,但这很有难度。企业走出去怕选错,我们也怕选错,这必须很慎重。现在还没有具体的案例。”
私人银行机会
开发适销对路的适合中国高收入人群使用的产品
中行的私人银行开始是和RBS一起做的,上海、北京各一家。好多理念也是参照了RBS、UBS,还有瑞士金融机构。第三家私人银行日前在郑州投入运营。
“我们苦于缺少产品,缺少为中国高收入人群服务的、适合中国高收入人群的产品,我们也在积极地朝这方面努力。”王兆文告诉记者,中国银行(瑞士)于去年当地时间12月1日开始对外营业。中国银行(瑞士)是中国银行(英国)在瑞士设立的全资附属公司,主营私人银行业务。执行总裁由当地基金管理人士马贤利担任。现在员工已经有四五十人,中行外派的就一个。“马贤利很有经验,但他没有做过新兴国家的理财。他主要是做又穷又富的地方,穷的特穷,富的特富地方做。如果直接拿到中国来也不好使,中国还不像出石油的那些地方,穷的很穷,富的很富。”
中行去年7月份公告称,中国银行(英国)斥资900万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6000万元)收购瑞士和瑞达基金管理公司(称HFM)30%股份,通过收购方式搭建中银海外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平台。中行7月下旬从HFM处购得30%股份以后,承诺如果瑞士联邦银行委员会批准中行以自身名义在瑞士经营,将把在HFM的持股比例从30%提高到70%。
“现在两者已整合在一起,就是想利用这个基地孵化出一些产品,将其中国化后拿到中国来用。”王兆文称,“我们在努力,希望能够开发一些适销对路的,适合中国高收入人群使用的,符合中国法律法规规定的产品。中国高收入人群越来越大,他们的需求可能会越来越大。金融危机以后,国外的银行好多都出毛病了,不让人放心了。以后中资私人银行发展的空间会很大。”
为中小企业服务
实行名单式管理,与专业贷款公司合作
3月18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要求所有银行在二季度前要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专营机构。王兆文透露,“中行半年前就建成了相关机构。内部叫小企业业务模块,对外叫做小企业贷款部或小企业部,各个省分行都有一个小企业处。”
王兆文称,中行的中小企业业务,也学习了战略投资人的经验。“他们在东南亚地方有小企业工作经验。而东南亚的小企业有点类似于内地珠三角的小企业,所以战略投资者帮我们设计了一个贷款模式。中行在福建、浙江、上海试点还比较成功,现正向全国逐步推广。”据了解,该模式是名单式管理,中行首先选择一些小企业进入名单,然后,对他们专门制定一个审批的方法。“关键是快,小企业一般时效性要求很强,额度不是很大。”
另外,中行也和一些贷款公司进行联合。目前,浙江省已正式批准成立44家小额贷款公司。不过,由于市场资金需求量大,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往往资金供给上有不足。如何为小额贷款公司提供足够的后续资金,并协助它们合理控制风险,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在此背景下,中行浙江分行和浙江省政府金融办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工作。在浙江,中行地方分支机构目前已和全省29家小额贷款公司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为其中11家小额贷款公司提供了信贷支持,累计批准贷款10亿元。
今年中行小企业贷款上发展还不错,“到2月末,小企业的授信增加了1000多个亿,比2008年末增长了17.5%。到2月份我们小企业的贷款有8600多亿。”
(此文刊载于2009年4月4日《证券日报》,潘红敏/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