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点反思:中国股市的“沙皮侯现象”
·
(2008年3月27日)单日涨300点一触即发,强势恢复才能鼓舞信心
· (2008年04月03日)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市场信心是当务之急
· (2008年04月16日)中国股市已经“超调”,“砸市”噪音穷途末路
4月20日晚,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对大小非上市流通的程序作出进一步规范。但股市并未充分解读这一十分明确的利好消息:21日大盘指数高开低走。不少评论者随之说该政策不能治本,还需要出台更多的政策利好。
中国股市自去年10月中旬的6124点回落,一跌不起,与当时普遍看好后市的气氛简直是天壤之别。真的是中国宏观经济发生逆转了吗?真的是上市公司治理出现逆转了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投资者的心态从无限高涨到如此疲弱,与中国股市的特殊文化土壤有关。在此,我们对股市评论界的“沙皮侯现象”进行反思,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沙皮侯现象”,“沙黾农、水皮、侯宁评论股市现象”也。沙早年间办过《证券大参考》等大众化证券报刊,与他的合作者柳氏合称“沙柳”。水皮真名叫“吕平波”,早年间是中华工商时报的记者。侯宁真名叫“侯保平”,早年间曾在中国证券报从事期货报道。三人评论各具特色,沙以散户乐为乐;散户读沙的每一篇大小评论,都很难感到不快活。皮喜爱褒贬管理层,但时有穿凿附会之嫌。侯喜欢用戏剧化语言论市,行文生猛。
沙、皮、侯通过他们各自的文章,传递了以他们为代表的部分市场参与者的意见,也客观上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了一些参考。并且,我们也不能要求沙、皮、侯的每一篇评论都做到客观,不能苛求他们的每一篇评论都不带情绪和偏见。所以,反思的最终目的并非批评沙皮侯们过往的“误导”,而是希望讨论和说明一个问题:即自由评论者该不该多在基本面分析上下一些功夫,减少一些空对空的说辞。
通过“文字麻醉”掩盖市场风险,是“沙皮侯”们的第一个严重缺陷。比如沙,在他的语言体系里,大家很难找到“利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都通过“文字推导”把利空因素“尽量化解掉”。而一旦出现大盘暴跌,他则主张政府改变原有政策。对于市场暴涨,无论其中有怎样的不合理成分,他都认为涨得有理有据。普通投资者当然喜欢这样的麻醉,但麻醉是不能够长期维持的。
硬拉政府与市场操纵者共舞,不达目的不肯罢休,是“沙皮侯”们的第二个严重缺陷。比如皮,无论看空或看多,他都把政府硬拉进他的语言逻辑里。在市场出现非理性暴涨时,不提示风险,而是说市场要继续走牛。暴跌后则不遗余力地指责政府不尽职,认为可以逼迫政府就范。
强化“人性本恶”,渲染“政府笨拙”,这是“沙皮侯”们的第三个严重缺陷。比如侯,无论看多与看空,多以被评论者“性本恶”为话语基础。比如说建设银行是国家花了真金白银做了美容手术的人造美女,说过热的股市要在牛神附体的亢奋中高翔,直至牛鬼蛇神纷纷附体。在说政策出台后市场冷淡时,他会使用“证监会的一板斧失灵了”等侯氏语言。在他近半年看空的整个过程中,为夸大利空因素可谓不遗余力。
我指出“沙皮侯”们的三个严重缺陷,并不意味着否定他们的贡献。他们在提供多元信息,提供多种思路方面,还是有助于投资者参考的。比如沙对于股市前景的热情,皮对于政府积极政策的赞美,侯对于散布虚假信息的憎恶。应当充分肯定的是,沙、皮、侯长期热心为文,都有帮助人的责任感。
并且,“沙皮侯现象”还特别映照出政府在股市文化建设方面的薄弱,在股市公共信息发布机制建设方面的严重缺陷。政府该说话时不说,或者找不到合适的方式说,“沙皮侯”们只好“脱媒”演绎各自的心理体操了。
我指出“沙皮侯”们的三个严重缺陷,最核心的目的是:提示股市评论者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基本面的研究思考上,摒弃“娱乐化和文学化的鼓噪”,多做严肃分析。基本面分析既包括经济基本面,也包括政治基本面;既包括上市公司基本面,也包括证券经营机构基本面;既包括资金基本面,也包括机制基本面;既包括法规政策基本面,也包括与政府执法博弈方的基本面。
在此,我提出四点建议:
1、研究股市问题要充分尊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充分考虑市场自身建设和内外部监管的渐进性,反对提不切实际的诉求。
2、研究股市问题要充分考虑中国建立强大股市所面对的境外制约因素以及斗争,反对高估中国股市发展的节奏,也反对夸大中国股市的弊端。否则,可能授人以柄,恶化外部环境——这样的情况已经反复出现过。
3、发表股市评论,作出任何判断,都应以事实为基础,反对牵强附会,道听途说。如果是作者个人认识,必须声明“我认为”。提高股市评论的“严肃度”。
4、发表股市评论,必须坚持机会、风险两者兼顾,尤其要强调风险意识。
最后声明:此文无意引发论战,也无政府部门背景。本人亦以此文共勉。
· 重发《我的六点声明》
加载中,请稍候......